第十一章 决战鄱阳湖 第2节
朱元璋带人追到罂子口,因为水面狭窄,不好轻易进去,朱元璋只好在口外停泊,等着陈友谅来战,可陈友谅不敢再出战。双方因此相持了一天。第二天,朱元璋部将想要退师少休,请示朱元璋,没有获得应允。俞通海进来跟朱元璋说:“湖水慢慢下降了,我们不如移到湖口守住江水上游。”朱元璋又问刘伯温的意见,刘伯温说:“俞将军言之有理,主公可以先移师,等到金木相冲的日时再出战。”朱元璋于是下令全军移到左蠡驻扎。陈友谅也改在渚矶驻扎,双方又相持了三天没有动静。朱元璋觉得这样相持下去也不是办法,只好派人给陈友谅送去一封书信:
公乘尾大不掉之舟,顿兵敝甲,与吾相持。以公平日之强暴,正当亲决一死战,何徐徐随后,若听吾指挥者,无乃非丈夫乎?唯公决之!
话中有刺,好好奚落了陈友谅一番。
信刚发出去,探子忽然来报说,陈友谅左右的两位金吾将军率部下来投降了。朱元璋很高兴,接见后对他们先是慰劳备至,之后才向他们问明缘由。原来左金吾主战,右金吾主退,在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下双方却达成了另一个共识,那就是陈友谅不能成事,因此他们就一同来投降朱元璋。朱元璋说:“陈友谅这下更加势单力孤了。”
正说着,有人来报说,我们派去的信使被陈友谅拘留了,他还将我们被俘虏的将士全部杀掉了。朱元璋说:“他杀我的人,我偏降他的人,看谁厉害?”随即下令将所有的俘虏全部放出来让他们自行决定去留,受伤的还给他们药物替他们治疗。并且还下令说:“以后如果俘获了陈友谅的人,一概不许杀他们。”之后朱元璋又给陈友谅写了一封信:
昨吾舟对泊渚矶,尝遣使赍书,未见使回,公度量何浅浅哉?江淮英雄,惟吾与公耳。何乃自相吞并?公今战亡弟侄首将,又何怒焉?公之土地,吾已得之,纵力驱残兵,来死城下,不可再得也。设使公侥幸逃还,亦宜却帝名,待真主。不然,丧家灭姓,悔之晚矣!丈夫谋天下,何有深仇?故不惮再告。
言辞之中,暗含嘲讽。陈友谅看完信后气得要死,但他仍然默不作声,只悄悄派人去南昌劫粮,偏偏被朱文正杀得赔了夫人又折兵,连船都被他毁了。朱元璋又下令水陆结营,在水营里放置火船和火筏,严阵以待。一连等了好几天,陈友谅才冒死出现,朱元璋随即下令迎头痛击。陈友谅逃命要紧,哪里还顾得上自己的士兵,连家眷也没有带,只带着张定边乘船偷渡到了湖口。朱元璋带人狂追数十里地,从辰时追到酉时,仍然不肯罢休。
突然,江面出现了一叶小舟,上面张铁冠在摇着船唱着歌。朱元璋大声朝他喊:“张道人!你怎么这么悠闲呀?”张铁冠笑着说:“陈友谅死了,我当然悠闲呀!”朱元璋说:“陈友谅还没有死呐,你在开玩笑吧?”张铁冠大笑着说:“你是皇帝,我是道人,我和你打个赌好了。”朱元璋也笑着说:“那我就先把你绑在水滨慢慢儿待着。”两人正在调侃着,忽然有士兵来报说,陈友谅在泾江被袭击,被一箭射中眼睛贯穿头颅,当场毙命了。这时张铁冠说:“怎么样?”说完,就自顾自地划船慢慢离开了。真是自在的道人。
朱元璋又将擒获的数千人一一查核,发现一个美妇和一个少年,美妇是陈友谅的爱妃阇氏,少年是陈友谅的长子陈善。第二天,朱元璋的手下证实了陈友谅的死讯属实。而张定边已经带着他的尸身和陈友谅的次子陈理回武昌去了。陈友谅称帝仅仅四年,死时四十四岁。在陈友谅刚开始起义时,他父亲陈普才曾告诫他说:“你一个捕鱼的如何能成大事?”陈友谅不听。后来他称帝了,派人去接自己的父亲前来享福,但他父亲坚持不肯来:“我这个儿子不安分,我担心他这辈子不得善终啊。”最后陈友谅果然战败而死。
朱元璋解决了陈友谅后班师回朝,对刘伯温说:“我本不该有安丰之行,导致陈友谅袭击建康,还好现在陈友谅已经死了,我总算放心了。”回去之后,朱元璋论功行赏,大摆筵席欢庆了好几天。
席间,朱元璋非常高兴,乘着酒意,朱元璋不禁想起了阇氏的美色,觉得与众不同,就让人把阇氏召来,另外备下酒菜佳肴,逼她陪饮。阇氏起初不肯,后来想到自己身怀六甲,如果能活下来生个男孩,也许还能复仇,于是就耐着性子,前去赴宴。
朱元璋令她坐在一旁,畅饮了三杯。只见阇氏双颊泛红,水目流转,云鬓生光,朱元璋不由得越瞧越爱,越爱越想占有,竟把阇氏轻轻搂住,拥入龙帐。阇氏身不由己,只好半推半就,成就了一段风流佳话。后来阇氏果然生了一个儿子,这是后话。
第二天,张中和周颠两人就不知去向了。
休息了一个月后,众人再次朝武昌进发,这一回是朝陈理去的。到了武昌,众将围住四门,然后阻断了城里的出入,接着分兵下汉阳、德安州郡。到了年尾,朱元璋返回了应天,留下常遇春等人继续围攻武昌。
第二年是元至正二十四年,正月元日那天,由于李善长、徐达等人屡次劝进,朱元璋在这一天即位吴王。设立百司官员,行庆贺礼。封李善长为左相国,徐达为右相国,刘伯温为太史令,常遇春、俞通海为平章政事,汪广洋为右司郎中,张昶为左司都事。朱元璋昭告文武百官:“你们为了天下苍生考虑,推我为王。如今刚刚立国,更应该正纪纲、明法律。元朝昏庸无能,官员作威作福,导致天下骚动,还望各位大臣将相励精图治,千万不要重蹈覆辙!”众人都细听遵命。转眼又过了一个月,武昌还没有传来捷报,朱元璋只好再次前去查看。这一次出征可真是:
江汉肃清澄半壁,
荆杨混一下中原。
周颠仰头观天象,张道人划船大笑,刘伯温挥手去灾星,朱元璋所到之处能人辈出为他效力,似乎这场战斗的胜利都是天意,而非人为。但我说陈友谅失败是有他的原因的。首先江州失守,根本就是大势已去,所以,陈友谅来到武昌更应该养精蓄锐,等待东山再起,但他却反而迫不及待地造大船孤注一掷,以致最后赔了夫人又折兵,惨死在箭下沦为了笑柄。由此可见,国之兴亡取决于人事。而阇氏正史并未记载,秘史中确有此事,不是我虚构。后文有潭王朱梓叛乱一事,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色是一切的祸根,大可以倾覆整个国家,小可以倾覆一座城池。就算朱元璋再怎么睿智,英雄也难过美人关。这也许可以给后人留个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