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明史演义》 » 白话文 > 第十四章 朱元璋登基

第十四章 朱元璋登基

话说杨璟、周德兴、张彬等人,从湖广出师,南下永州,守将邓祖胜率兵抵御抗击,当即败退,全州平章阿思兰赶来救援,也被打了回去。邓祖胜敛兵死守城门,杨璟分营筑垒,在西江造了一座浮桥,渡兵攻城。转眼几十天过去了,城里的粮食吃完了,邓祖胜走投无路,只有服毒自尽,永州随即被攻下。

接着,周德兴、张彬又移师攻打全州,平章阿思兰逃走,全州不攻自破。

此时,廖永忠等人已经拿下了福建,奉朱元璋的命令,会同赣州指挥使陆仲亨,进军广东。元朝左丞相何真,派遣都事刘克佐,缴上官印,及其所在郡县的粮食、金银和兵马,奉表以示归附。朱元璋得知后,称赞何真知道保境息民,将其视作汉朝的窦融和唐朝的李勣一般,不仅让廖永忠好好对他,还特地下令让他入朝觐见。

廖永忠奉命来到东莞,何真出来迎接,廖永忠当即将朱元璋的话传达给了何真,并以厚礼相待,遣使者和他一同前往应天,自己则率兵进军广州。元朝参政邵宗愚假装献上降书,廖永忠察觉后,乘夜发动袭击,抓住了邵宗愚,当即下令将他斩首示众。

随后,廖永忠会集朱亮祖军,一起攻入梧州,杀死元朝吏部尚书普颜帖木儿,后又攻入藤州,藤州守将吴镛投降。朱亮祖随后又分兵继续向西进发,一路上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连破了浔、桂、郁、林几个地方。元朝海南海北道元帅罗福等人,及海南分府元帅陈乾富等人,全都望风纳降。

只有杨璟、周德兴、张彬等人,自永州进攻靖江,一连几十天都没有攻下。朱亮祖领兵前往与他们会合,各路大军分别驻扎在象鼻山下,从四面围攻靖江,竟然还是没有攻下。这下把杨璟给气坏了,他下令将护城河里的水放干,在濠里筑起直通北门的土堤,然后誓师猛攻,一鼓登城,这才进入了城内。但内城的防守还是很坚固,平章也儿吉尼派兵出战,结果大败而回。万户皮彦高、杨天寿被杨璟的部将胡海擒住,杨璟对皮彦高很优待,命他到城下招降。

城中总制张荣和皮彦高一向交好,听说招降的消息后,就用箭射了一封信到杨璟的军营,跟他约定好当天晚上出降。等到二更天的时候,张荣又派遣裴观由城上缘索而下,出见杨璟,杨璟给了他一百多顶白皮帽子,让他和部下戴在头上,以免被误杀。裴观回去之后,在四更天打开了宾贤门,将杨璟的军队放了进来。平章也儿吉尼走投无路,逃窜到伏波门,正好碰上朱亮祖等人杀入,双方略一交手,也儿吉尼就被擒去。

先是张彬攻城,被城内守将大骂,张彬因而怀恨在心,入城后,他想要将所有兵民全部杀掉,以泄心头之恨,幸亏杨璟及时制止,下令不准妄杀一人,张彬无可奈何,方才作罢。众心方安,后来杨璟又移师郴州,降服了两江的黄英、岑巴延等人。廖永忠也指挥耿天璧,攻破了宾州、象州,平章阿思兰携着儿子僧保,带着官印投诚。两广大定,杨璟等人凯旋而归,这一年是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即明太祖洪武元年。在此特别说明年份,是为划分朝代。

自从方国珍归降后,李善长等人就开始上表劝朱元璋登基,朱元璋一开始不肯答应,李善长等人也不肯就此罢休,又反复上表劝进,于是,朱元璋只好命人去筹备相关事宜。李善长等人参考历朝礼制,定了一篇宜古宜今的大礼呈给朱元璋审批。朱元璋略加修改,才由太史令刘伯温,挑选黄道吉日,准于戊申年正月四日朱元璋登基,国号明,改元洪武。登基前三天,朱元璋下令在南郊筑坛,随后,又命群臣斋戒沐浴,准备好所需的祭祀用具。到了登基当日,朱元璋便率领群臣百官,皇亲国戚,一同前往南郊。

先祭天地,然后是日月星辰、风云雨雷、五岳四渎、名山大川等各个神仙。坛下鼓乐齐奏,坛上香烟缭绕,当由朱元璋亲自登坛,行祭告礼,太史令刘伯温站在一旁代读祝文:

洪武元年岁次戊申,正月壬申朔,越四日乙亥,天下大元帅皇帝臣朱元璋,敢昭告于皇天后土,日月星辰,风云雷雨,天神地祇之灵曰:天地之威,加于四海,日月之明,昭于八方,云雷之势,万物咸生,雨露之恩,万民咸仰。伏以上天生民,俾以司牧,是以圣贤相承,继天立极,抚临亿兆。尧舜相禅,汤武吊伐,行虽不同,受命则一。今胡元乱世,宇宙昏濛,四海有蜂虿之忧,八方有蛇蝎之祸。

群雄并起,使山河瓜分,寇盗齐生,致乾坤弃灭。臣生于淮河,起自濠梁,提三尺以聚英雄,统万民而救困苦。托天之德,驱一队以破肆毒之东吴,仗天之威,连千艘以诛枭雄之北汉。因苍生无主,为群臣所推,臣承天之基,即帝之位,恭为天吏,以治万民。今改元洪武,国号大明,仰仗明威,扫尽中原,肃清华夏,使乾坤一统,万姓咸宁。沐浴虔诚,齐心仰告,专祈协赞,永荷洪庥。尚飨!

祝文朗读完毕,朱元璋率领群臣跪拜。这天碧空万里,风和日丽,氤氲香雾,缥缈祥辉,和连日以来的雨雪阴霾天大不相同。人人都说这是国运昌盛的祥和之兆。

祭礼完毕,朱元璋走下祭坛,李善长率领文武百官和都城的父老乡亲,扬尘舞蹈,高呼“万岁”,三跪九叩后,朱元璋带着皇子们及众臣前去宗庙祭祀,追尊曾祖父的父亲为玄皇帝,庙号德祖。尊曾祖父为恒皇帝,庙号懿祖。尊祖父为裕皇帝,庙号熙祖。尊父亲为淳皇帝,庙号仁祖。而他们的配偶,则全都被追尊为皇后。

礼毕返回宫中,朱元璋升殿接受群臣朝贺,并立马氏为皇后,长子朱标为皇太子,仍以李善长、徐达为左右丞相,封刘伯温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其余诸功臣依据各自功劳大小,也全都被加官晋爵。自此,明室基业,帝位已定,史家称朱元璋为明太祖,我接下来也要改称呼了。

太祖下朝回宫,对马皇后说:“朕本是平民,能够登上帝位,在外靠的是功臣,在内靠的是有一个好皇后。每次想起从前和郭氏一起住在濠州时的那种苦日子,若没有皇后从中周旋,偷偷接济朕,朕怎么能有今日?豆粥麦饭,朕时常想起,铭记于心。皇后跟随朕东征西讨,亲手为朕穿上盔甲和战鞋,吃的苦数不胜数。古人说家有良妇,如同国有良相,今天我有这么一个好皇后才知道此言不假啊!”

马皇后听了说:“臣妾听说夫妇相处好容易,但君臣相处好就难了,陛下不忘贫贱之妻,臣妾很高兴,希望陛下也不要忘记一起共患难的功臣!”太祖后来薄待功臣,已经被马皇后看出来了。

太祖感叹说:“唐朝有长孙皇后告诉唐太宗不能疏远魏征,你就是我的长孙皇后啊!”

马皇后说:“臣妾怎么能和古人相比呢。”

太祖说:“你父母都不在了,现在只有族人,朕让他们进京当官,你觉得怎么样?”

马皇后叩谢太祖,说:“加官晋爵是功臣应得的,不应该私给外戚,臣妾希望陛下不要徇私啊!”太祖听了,赞赏地点了点头。

当夜无事,第二天,太祖向天下颁布了即位诏,追封已故的皇伯父以下的所有人全都为王,并封马皇后的父亲马公为徐王,母亲郑媪为王夫人,为他们修墓建庙,以便于人们四时祭拜。过了几个月,太祖祀先师孔子于国学,用太牢。又过了一些天,太祖下诏衣着服饰都参照唐代,令女眷修习女诫,命后宫不许干政,并广征天下贤才。所有兴利除弊的举措,次第增损,难以尽述。

且说徐达、常遇春等人,带兵进入山东。到了沂州,徐达写信给义兵都元帅王宣,让他速速投降。王宣是扬州人,做过司农掾,因为治河有功,被命为招讨使,后来因为跟从元平章也速帖木儿夺回徐州,又被封为都元帅。王宣的儿子名叫王信,因跟着察罕帖木儿一起攻田丰有功而获官,后察罕帖木儿令他和他的父亲一起镇守沂州。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