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明史演义》 » 白话文 > 第二十三章 靖难之役 > 第2节

第二十三章 靖难之役 第2节

第二天,燕王下令退军,自己带着几个亲信渡过吊桥,直达城下。城门果然已经大开,门内跪倒一片百姓,正高呼千岁。燕王听了,心中十分畅快,缓缓走入城内。谁知刚到门口,就听见一声怪响,燕王连忙朝上看去。不看则已,一看魂都吓跑了,城门上竟然有一块铁板正向下砸来,差不多有几千斤重。幸亏燕王眼疾手快,急忙勒马后退。才刚离开几尺,铁板就压了下来,正中马头,立刻把马头压得粉碎。燕王捏了一把汗,心惊胆战地从马上摔了下来,旁边的骑兵连忙将燕王扶起,燕王于是立即换了一匹马飞驰离去。吊桥下本来设有伏兵,他们见燕王要过桥,纷纷从水里冲出来拆桥板,偏偏桥板太坚固,一时拆不动,所以燕王还是成功地跃桥逃走了。铁铉忙出城来追,已来不及了。

回城后,铁铉仍然叹息不已。

第二天一大早,城外炮声震天,燕军又前来攻城了。铁铉督军奋战,燕军的炮石十分厉害,打到城墙上就是一个大窟窿。燕军气势逼人,铁铉担心城破,急中生智又想了一计。他在城墙上挂出了一个大牌子,上面写着“太祖高皇帝之灵”七个字。这七个大字映入燕王眼帘,燕王不禁难为情起来,果然停止了炮击。

城里的守卫乘机运土补墙,修缮后的城墙更加坚固了。铁铉又约了盛庸内外夹攻,终于击退燕军。燕王又气又急,左思右想依然没有办法。僧人道衍劝燕王先回北平,日后再议,燕王于是撤去包围回到北平。铁铉和盛庸紧追不舍,一直追到德州,德州的燕军听说燕王北还,也无心守城了,纷纷弃城逃走,德州随即被收复。铁铉和盛庸上奏报捷,建文帝下旨封盛庸为历城侯、铁铉为兵部尚书,不久又封盛庸为平燕将军,率军北伐。又命副将军吴杰进军定州、都督吴凯进军沧州,企图一举收复北平。

消息传到燕王那里,燕王却不以为意,反而下令出击辽东。

将士们对此很不解,大军走到通州的时候,张玉、朱能前来禀报说:“大敌当前,我们不是应该留下抵御吗?为何要舍近求远出师辽东?”

燕王屏退左右,对他们二人悄悄说了一番话,张玉、朱能方才明白过来,点头离去。随即火速赶往天津,可经过直沽的时候燕王忽然又下令说,沿河向南前进。将士们又诧异了起来,只得又听令南行。

燕王领兵急进,一日一夜赶了三百里路,只要遇到南军的侦查骑兵,尽皆杀死,不留一个活口。大军走到天亮,已经来到沧州城下。沧州镇帅吴凯先前派出的侦察兵,都说燕军要出击辽东,于是派遣士兵去树林里伐木,用以修筑城墙,谁知燕王忽然杀至,只好匆忙派兵分守城堞,士兵们一时僵住了,尚未穿上甲胄,燕将张玉就已率壮士登上东北角的城墙,一时间血肉横飞,守城士兵无力退敌。吴凯料定守不住,忙找来都督程暹,都指挥俞琪、赵浒、胡原等人弃城逃走。逃了几里地,突然燕王的手下谭渊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吴凯等人心慌意乱,只好勉强御敌,无奈手下早已溃散,被燕军如割草一般砍倒了数万人。剩下的三千人都下马投降了,剩下吴凯、程暹等人还在顽强抵抗,但兵败如山倒,他们也只好束手就擒。谭渊是个凶残之极的人,对于投降的俘虏,一面假装接纳,一面密令手下士兵在晚上将他们全部活埋了,只留下吴凯、程暹等人,押送燕王。

燕王非常高兴,命人将所剩俘虏和物资运到直沽的船上,送回北平,自己则率军沿河南下,来到德州。

盛庸坚守德州不肯出来应战,燕王攻不进去,就转向入侵临清、大名,越过汶上,来到济宁。盛庸会合铁铉、平安驻守在东昌,杀牛犒赏将士,背向城池展开了阵列,面前是并排放着的火具和有毒的箭矢,专等着燕军的到来。燕军仗着屡战屡胜的威风,火速行军到了德州,一见南军,立即就冲了上去。谁知先是火具迸发,紧接着又是毒箭齐发,燕军不是被烧着了皮肉就是被毒箭射倒在地。燕王见前面的将士很多都受了伤,一怒之下,竟亲自率领精兵冒险突围。

盛庸见燕王来了,故意分开两翼,任燕王杀进来。等燕王冲入中心地带,盛庸立即派兵包围燕王。燕王这才知道中了计,慌忙夺路而逃,可惜四周就像铜墙铁壁一般,连蚊子也飞不出去。燕军将领朱能、周长等人见燕王被困,急忙率军营救,拼死才杀出一条血路,护着燕王冲出了重围。张玉以为燕王还被困着,拼命杀了进去,却被南军一阵乱箭射死在马下。

为什么这箭射得死张玉却射不中燕王呢?难道是燕王有法术,所以南军不敢放箭,任他逃走吗?

原来建文帝曾说过,不想背负杀叔父的骂名,所以这些士兵才不敢放箭,怕射死了燕王,没法向建文帝交差。所以只想逼迫燕王投降,谁知燕王有帝王之相,凭你如何用计,他总能化险为夷,全军退败之时,手下的将士各自逃跑,他自己匹马单刀,且战且退。燕王虽深入南军,却能单枪匹马边战边退,南军步步紧逼,却被他弯弓搭箭射死了不少。后来朱高煦、华聚等人又赶来汇合,击退追兵后扬长而去。

回到北平后,燕王检阅将士,损失了两三万士兵。又听说大将张玉战死,燕王不禁痛哭着说:“兵败没有关系,但失了这一员良将,实在令人痛惜!”众将听了也纷纷落泪。燕王经过此次大创后,下令休养生息,准备来年再大举进攻。

建文帝听说东昌大捷,十分欣慰。一面祭告太庙,一面让齐泰、黄子澄官复原职,还赦免了李景隆的罪。有罪不斩,这样如何树立军威?于是御史大夫练子宁、宗人府经历宋征、御史叶希贤曾一齐上奏说,李景隆不仅失职导致兵败,而且怀有二心,一定要将他正法才能正军心。连黄子澄也上书请建文帝砍李景隆的头。但这些奏折呈上去后建文帝都没有批复。

此时已是建文三年,正在建文帝准备祭祀圜丘,大行庆贺典礼的时候,燕王再次出师北平,已由保定南下,建文帝只好又命盛庸各军严行抵御。真是:

捷书上达方相贺,

敌骑重来又启争。

南北战事,一误于李景隆,再误于盛庸。白沟河之战,燕王没有了箭逃到堤上,李景隆不带兵追击,反而让燕王得到救兵杀了回来,最终南军溃败,李景隆难辞其咎;东昌之役盛庸虽然告捷,但他既然诱使燕王入了围,为何不继续用火具和强弩对付燕王?有的说是因为建文帝有命,不得杀叔父,盛庸不敢抗命,所以燕王才得以逃脱。也有人说将士在外,皇上的命令有所听有所不听。其实只要是有利于国家的,都可以擅自做主。如果盛庸乘此机会杀了燕王,那么燕军瓦解,大功告成,怎么会有后来的隐患?由此可知,李景隆固然有误国之罪,盛庸也错过了一个大好的机会,要我说,盛庸之罪并不亚于李景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