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朱高煦谋反
却说仁宗朱高炽即位后,改元洪熙,下诏释放夏原吉、黄淮、杨溥等人出狱,官复原职。夏原吉上朝面圣,请朝廷发放赈灾粮款,收回郑和的舰队,以及云南与交趾的进贡事宜,仁宗一一批复。杨荣、金幼孜、杨士奇、黄淮等值得信赖的东宫旧臣,统一加封官职:杨荣为太常卿;金幼孜为户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杨士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黄淮为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学士;杨溥为翰林学士。杨荣和杨士奇升为尚书,管理内阁,各项事务渐渐步入正轨。
太祖还在世时,仁宗尚还年少。太祖常命他和自己一起批阅奏章。
仁宗看得十分认真,凡关系到百姓军队利益的事,必先呈太祖审阅,太祖看了之后,见奏折里面有些文字错误,仁宗并没有一一标识出来,于是就指着错别字问他:“你批阅奏折,为什么不把这些错误指出来呢?”
仁宗回答说:“偶尔有笔误不算大事,所以未曾标明。”
太祖点头。后来太祖又问他:“尧帝、商汤在位时水旱连年,百姓要怎么生活?”
仁宗回答说:“尧帝、商汤实施仁政,惠及百姓,所以水旱灾害并不算什么。”
太祖大喜,夸他说:“好孙子!有君主的气量!”
后来仁宗被立为皇太子,他的兄弟朱高煦、朱高燧等人屡次诬陷他,仁宗却始终对他们以诚相待,事事恭谨,于是纷争得以化解。
仁宗即位后,任用杨荣、杨士奇和杨溥。实行开明的政治,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天下俨然一副太平盛世的景象。
仁宗曾在荷花池边的凉亭纳凉,吟了一首五言律诗:
夏日多炎热,临池憩午凉。
雨滋槐叶翠,风过藕花香。
舞燕来青琐,流莺出建章。
援琴弹雅操,民物乐时康。
后人每每读起这首诗,都会想起仁宗的圣仪。
仁宗喜爱讲经论史,于是就在思善门外建了一座弘文馆,在馆中与文臣讲经论史,终日不倦。夏天,仁宗就赏赐他们新鲜的时令水果,到了冬天,仁宗又赏赐他们狐裘貂毛大衣。每次讲经论史时,仁宗常常问众臣:“朕和诸位爱卿讲经论史就觉得津津有味,一入后宫看见那些太监宫女就觉得索然无味,不知道你们烦不烦朕呀?”众爱卿自然不会说烦。
皇后张氏是彭城伯张麒的女儿,过去册封为妃的时候就谨守妇道,成祖说她是一位很好的儿媳妇。仁宗之所以能够保全他的储君之位,还多亏张氏在其中调停,因此仁宗对皇后张氏可谓敬爱有加。后宫许多嫔妃都不得宠幸,除了张皇后以外,就只有谭妃偶尔还能见上仁宗一面。
先前成祖平定南安(今称越南),曾设立交趾布政司一职,留下英国公张辅镇守,没过多久,张辅被召回京,从征漠北,不再管理南安的事务,又改命丰城侯李彬统领军事,尚书黄福总理民事。
黄福恩威并重,颇得交趾国的百姓畏服。偏偏李彬手下有个叫马骐的太监,担任监军一职,他为了中饱私囊,强迫交趾国的百姓,每年上贡一万柄扇子,一万件羽衣,弄得交趾国的百姓痛苦不堪,百姓们因此十分怨恨马骐,于是就煽动闹事,以渠魁为首,扰乱南安。
这渠魁是何许人也?其实是俄乐县的土官黎利。
黎利起初是陈季扩的手下,军衔是“金吾将军”,明军擒获了陈季扩,黎利也顺便归降,做了巡检。后来马骐激起了民怨,黎利就乘机带领众人作乱犯上,自称平定王,任用弟弟黎石为相国、段莽为都督。纠集了范柳、范宴等人四处劫掠。参政侯保、冯贵率军前往讨伐,被黎利围住,不幸战死。明朝廷听到警报,命荣昌伯陈智为左参将,帮助李彬剿匪。一直到几年后,才终于铲平乱党,黎利逃去了老挝,明朝廷屡次前往搜捕都以失败告终。接着李彬应召回京,由陈智暂代他的职务,监军一职也换成了一个叫山寿的太监。
这个山寿也很贪财,跟马骐是一丘之貉。黎利乘机贿赂他,谎称投降,于是从老挝潜逃回宁化州。山寿收到贿赂,就向明朝廷求情,请求赦免黎利。
恰好那时成祖驾崩,仁宗刚刚即位。
山寿入朝庆贺,上奏说黎利愿意投降,请仁宗派人去招降,黎利必定服从朝廷。
仁宗踌躇了良久,说:“蛮人十分狡诈,不能轻信。”
山寿急忙叩头说:“如果黎利不来,臣愿意一死。”
仁宗又问:“黄福对此有什么异议?”
山寿说:“黄福住在交趾十八年,以前马骐就曾对先帝说他有二心,臣当时还不敢苟同。但黄福住在异域这么久了,现在交趾国的百姓都只知道有黄福,不知道有朝廷,恐怕这并非是怀柔政策的本意啊!”
仁宗听了默然无语。
山寿退下后,仁宗即刻下旨召黄福回京,果然听了山寿的蛊惑之言,派兵部尚书陈洽代理交趾布按司。
黄福在交趾收编户籍,制定赋税,大兴学校和法律,还经常找父老乡亲来宣读明朝廷的旨意,深得交趾国的民心,唯独马骐对他恨之入骨。他那些肆虐百姓的行为,黄福只要见到了就会加以制止,马骐对此怀恨在心,所以上奏诬告黄福,成祖在位时,诬告并未成功,然而这次仁宗听信了山寿的谗言,不久后黄福收到了卸任的通知,也不得不奉命而行。
交趾的百姓听说黄福要奉召回京,扶老携幼前来相送,有的百姓甚至扶着车辕哭泣,不忍离别。黄福好言安抚他们,只说后会有期,这才得以离开安南,平安回到京城。
黎利听说黄福回去之后,明目张胆开始造反,不久便纠集众人开始攻打茶龙州。交趾都司方政带兵支援,战况不利,不仅指挥伍云阵亡,守将琴彭也战死了。黎利攻陷了茶龙州,又转攻谅山,杀了守吏易先,硬把谅山也夺去了。荣昌伯陈智懦弱无能,与方政又一向不和,根本无法平定动乱,只好派人去明朝廷报信,请仁宗定夺。
仁宗先前听信了山寿的话,派山寿拿着手谕去招降黎利,封黎利为清化知府。即便接到陈智的军报,仁宗还以为山寿有能力平定动乱,于是命令陈智按兵不动,等山寿到了交趾再一起商议。陈智吃了仁宗给的这颗定心丸,就放任黎利四处猖獗,自己按兵不动。
尚书陈洽见陈智纵容贼寇甚是恼火,立即上奏说黎利投降是假,谋反是真,召集逆党,滋生祸端,请仁宗命陈智早日剿灭此贼,平定边境。仁宗于是又下旨封陈智为征夷将军,出兵征讨黎利。陈智接到圣旨,还在犹豫之中,等到山寿来了,又听从了山寿的建议,一心主张绥靖,于是黎利的气焰就更加嚣张了。
而仁宗这边,先是册封皇后,接着立朱瞻基为皇太子,剩下的几个儿子朱瞻埈、朱瞻墉、朱瞻墡、朱瞻堈、朱瞻墺、朱瞻垲、朱瞻垍、朱瞻珽也都被封王。
随后,仁宗命太子朱瞻基留守南京,意欲还都南京,告知北京都指挥,暂且称北京的皇宫为行宫。一面赦免了建文帝时期的旧臣,召还连坐发配戍边的家属,一面恢复了魏国公徐钦的爵位。
徐钦是徐辉祖的儿子,徐辉祖之前因为触怒成祖,被削去了爵位和府邸。不久徐辉祖病逝,儿子徐钦终于得以恢复爵位。永乐十九年,徐钦入朝觐见,因为不辞而别惹怒成祖,被成祖贬为平民。
仁宗还屡次告诫法司要慎重刑罚,任命杨士奇、杨荣、金幼孜三人负责平反前朝冤臣。除此之外,仁宗还时常免去百姓的赋税。
洪熙元年五月中旬,仁宗忽然得了重病,两天后生命垂危。太监海寿受命找来皇太子朱瞻基。
不幸的是,当海寿抵达南京的时候,仁宗就驾崩了。
太子知道消息后连忙从南京赶去北京,这时有谣言说汉王朱高煦意图在途中伏击太子,左右就请太子加派人手或者走小路回京。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