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于谦受冤
却说,景帝刚卧病斋宫,正在半梦半醒间,香炉里的香也快燃尽了。
忽然殿上钟鼓声喧天,卧病在床的景帝不禁惊异起来,忙问内侍:“莫非是于谦不成?”内侍正错愕着不知如何回答,这时,太监来报说,南宫复辟了。
景帝连声说道:“好!好!好!”说着就开始气喘吁吁,转过头面向墙壁卧着。
这边正在唏嘘不已,那边已经在庆贺太上皇帝复辟了。
徐有贞因为复辟有功,太上皇帝命他入内阁参与军机要务。大学士陈循则给群臣宣读圣旨,说午时太上皇帝再正式即位,历史上依旧称太上皇帝为英宗。
文武百官都跪下再次行朝见礼,徐有贞宣读谕旨,大意是说:“土木堡一战,朕深陷敌营。当时太子之位已定,监国的人选也确定了,没想到监国谋权篡位,还将皇储的人选改为自己的儿子。但皇天没有保佑他,先是太子去世,又祸及己身,染上重病。朕受百姓爱戴,重新登位,众臣以后要齐心协力。”
谕旨朗读完毕,忽然又有一道圣旨传了下来,要逮捕于谦于少保,大学士王文、陈循、萧镃、商辂,尚书俞士悦、江渊,都督范广,太监王诚、舒良、王勤和张永下狱。于谦等人当时正在朝堂之上,锦衣卫当场就将他们一一押进了大牢。
先前,石亨得到于谦的举荐,担任统领,在城下一役,石亨的功劳不如于谦,却得到朝廷封侯,他自己也觉得有些惭愧,于是建议朝廷封于谦的儿子于冕为千户侯。然而于谦进言道:“国家正值多事之秋,臣子不应只顾报私恩,石亨身为大将,不见他招募隐居的贤才,却保荐臣的儿子,这样是不太合理的,所以臣不敢让儿子领受这样的封赏。”
石亨听到这些话,感到很不满,便在心里恨上了于谦。接着,石亨的侄子石彪,因为为人残暴,贪得无厌,遭到于谦的弹劾,被贬到大同,这件事情更使得石亨怀恨在心。
而徐有贞则是怀疑于谦当初没有尽力帮忙举荐他,所以也和于谦有些过节。
这次英宗复辟,石享和徐有贞都是头等大功臣,正好可以借此机会报复。两人诬陷于谦、王文想立襄王朱瞻墡为太子。朱瞻墡是仁宗的第五个儿子。英宗立即将于谦等人捉拿下狱。陈循、萧镃、商辂等人以前都是倾向于景帝的,现在是罪有应得。
英宗感激两位大臣,自然对他们言听计从,没等群臣退朝就下令将几人拿下。
第二天,徐有贞开始审讯于谦等人。
王文、于谦出来对簿,王文辩解说:“要立藩王必须持有金牌和令符,派人出去要用到马牌,要想知道我们有没有做过,内府和兵部都可以查验得到,为什么冤枉我们?”
徐有贞说:“事情还没有办成,当然没有证据了。但你们有这个心就足以定罪了!”
王文继续抗议道:“定罪必须要有证据,天下有那么多居心不良的人,难道都能不拿证据就判人死罪吗?”说到这里,王文声色俱厉。
于谦却只回过头对王文说:“石亨等人公报私仇而已,铁定要我们死,辩解有什么用呢?”
都御史萧维桢也在座,他插口说:“于太保是个明白人。事情牵扯到朝廷,你们承认了是死,不承认也是死。”当下将于谦和王文等人押回监狱。
随后,徐有贞、萧维桢继续上奏,请求加刑,英宗不忍心,犹豫着说:“于谦对朝廷有大功,实在不应该加刑啊!”
徐有贞扬起手臂大声说:“不杀于谦,今天的事情还有什么名声可言?”
英宗只好下诏将于谦斩首于市集。
临刑这一天,天空中布满了愁云惨雾,道路两旁的百姓都纷纷哭泣。
宋朝时,岳飞为秦桧陷害,史称“三字狱”。这一次于谦的死,也可以称之为“二字狱”。
太后听闻于谦死了,也伤心嗟叹,悼念了好几天。
曹吉祥手下有一个指挥名叫朵耳,于谦死后,他带着酒菜亲自去法场哭悼于谦,曹吉祥知道了把他痛打一顿,第二天他还是哭着去祭祀,曹吉祥也拿他无可奈何。于谦的妻子被发配边疆充军,锦衣卫查抄于谦家时,发现他家里根本没有多余的钱,只有一间正屋锁得很紧。锦衣卫撬开锁一看,里面都是御赐的物件,这下,连抄家的官吏也当场痛哭起来。
都督同知陈逵收集了于谦的遗骸,将他葬在杭州西湖旁,后人称为于少保墓。
每年老百姓们都会来墓前祭拜,人络绎不绝。相传在这里祈祷十分灵验,大概是因为忠魂未泯的缘故吧。
于谦和王文死后,太监舒良、王诚、张永、王勤等人也一律被处死。陈循、俞士悦、江渊被贬戍边。萧镃、商辂被贬为平民。范广和张軏有过节,所以他在被关了几天后就惨遭杀害。张軏还以杨俊在宣府的时候不接纳英宗为借口杀害了杨俊。后来有一次张軏入朝,途中忽然得了暴病,回到家时满身青黑,大叫着死去了。有人说是范广报仇来了,还有的说是杨俊来索命。
几个月前英宗论功行赏的时候,张軏才刚被封为太平侯,没想到这么快就去见阎王了,可见功名利禄都是过眼云烟。而石亨被封为忠国公,张軏的弟弟张輗被封为文安侯,都御史杨善被封为兴济伯,侧注被封为武功伯,孙镗被封为怀宁伯,董兴被封为海宁伯,石彪被封为定远伯兼大同副总兵,徐有贞被提拔为兵部尚书,曹吉祥等人世袭锦衣卫一职,袁彬被封为锦衣卫指挥同知,礼部郎中章纶从狱中放出来后担任礼部侍郎,廖庄继续担任大理寺少卿。英宗还追赠前御史钟同为大理寺左丞,赐谥号恭愍,并让他的儿子继承职位。满朝文武大臣都十分高兴,欢呼雀跃。一朝天子一朝臣,尚书王直、胡濙和学士高穀于是都找了个借口辞官回乡。
英宗又命吏部侍郎李贤、太常寺卿许彬、前大理寺少卿薛瑄入内阁,接着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大赦天下。后来英宗说奉太后的旨意,废景帝为郕王,太后吴氏改称为宣庙贤妃,削去皇后杭氏的位号,改称怀献太子为怀献世子。
钦天监正汤序还请求革除景泰年号,这一条英宗倒是没有同意。
不久郕王病死,年仅三十,英宗命人毁去了他自己建造的寿陵,改葬在金山,和之前死去的王公们葬在一处,并下令让郕王的妃嫔们殉葬。唐妃痛哭了一场后当场自尽,汪皇后已经被废,英宗让她也殉葬,侍郎李贤在一旁说:“汪妃已经被废,她生的两个女儿都还年幼,实在太可怜,还请陛下收回成命。”
皇子朱见深现在已经十岁了,粗略懂点事,他也极力和英宗说起当初景帝要改立太子时,汪皇后是如何劝阻的情景,英宗这才下令免汪妃一死,然后重新立朱见深为太子。太子请求让汪妃出宫,回老家居住,可以带走自己的私产。
但英宗检查东西的时候突然想起自己有一件小时候曾佩戴在腰间的玉玲珑,可算是稀世珍宝。可怎么找都找不到,英宗就问太监刘桓,刘桓说看到景帝曾经拿过,想必在汪妃那里。英宗于是派人去向汪妃索要,汪妃说没看见。英宗又再三索要,汪妃还是不肯交出来。左右劝汪妃把东西交出来,汪妃愤然地说:“景帝虽然废了,但好歹做了七年的天子,难道区区一件玉器他都消受不起吗?我已经把它扔到井里去了。”英宗因此对汪妃怀恨在心。后来有人说汪妃私自带出宫的东西很多,英宗就派锦衣卫去取,拿回二十万两白银,还有其他很多东西。
可怜汪妃的身家就这样被搜刮得干干净净,幸亏太子朱见深念着旧情,经常去探望,加之太子的母亲周贵妃和汪妃的关系一向不错,也经常邀她入宫叙叙家常,汪妃这才得以保全性命。
武宗正德元年,汪妃在过去住过的旧宅里寿终正寝。郕王于成化十一年恢复帝号,追封谥号景帝,陵寝也修缮一新。汪妃下葬时用的是妃礼,祭祀用的是后礼,和郕王合葬在金山,追封谥号景皇后。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