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明史演义》 » 白话文 > 第六十三章 舍生取义的杨继盛 > 第2节

第六十三章 舍生取义的杨继盛 第2节

这个时候,世宗正忙着抓捕那些阻止他斋祭的官员,于是杨继盛只好等到十五天后才将奏折递上去。谁知早上才刚上奏,晚上杨继盛就被关进了大牢。

原来,世宗看完奏折后立马召来严嵩对质。严嵩见奏折中提到了两王,就开口说:“杨继盛竟然搬出两王来诬陷老臣,请陛下明鉴!”世宗顿时大怒,立即逮捕杨继盛下狱,命法司严加审问主使是谁。杨继盛说:“奏折是我写的,当然我是主使,难道还要由别人主使?”法司又问为什么引入两王,杨继盛厉声说:“满朝文武大臣都怕严嵩,除了景王和裕王,谁敢和严嵩对质?”

景王和裕王是世宗的两个儿子。法司也不好再问,只能说他诬陷朝廷重臣,杖责数百,然后送交刑部。

刑部尚书何鳌受到严嵩的秘密嘱托,说杨继盛假传亲王的指令,想将他立即打死。

郎中史朝宾阻止他说:“奏折中只说请两王对质,又没说这是亲王的旨意,朝廷法纪森严,岂能随便加刑?”一句话说得何鳌哑口无言,立即去报告严嵩。

严嵩的确厉害,竟然马上将史朝宾贬为高邮判官。世宗接着看到奏折中有严效忠、严鹄冒功领赏一事,逐下令彻查。

结果,严世蕃亲自为这二人写了一封辩解信,交给兵部武选司郎中周冕,让他照样抄一份呈上去。偏偏周冕铁面无私,依然据实上奏世宗说:

臣职司武选,敢以冒滥军功一事,为陛下陈之:按二十七年十月,据通政司状送严效忠,年十有六,考武举不第,志欲报效本部,资送两广听用。次年据两广总兵平江伯陈圭,及都御史欧阳必进,题琼州黎寇平,遣效忠奏捷,即援故事授锦衣卫镇抚。无何效忠病废,严鹄以亲弟应袭,又言效忠前斩贼首七级,例官加陛,遂授千户。及细察效忠为谁?曰:“嵩之厮役也。”鹄为谁?曰:“世蕃之子也。”

不意嵩表率百僚,而坏纲乱纪,一至于此。今蒙明旨下本部查核,世蕃犹私创复草,架虚贻臣,欲臣依草复奏,天地鬼神,昭临在上,其草现存,伏望圣明特赐究正,使内外臣工,知有不可犯之法,国家幸甚!

这封奏折呈上去后,朝中大臣都为严嵩父子捏了一把冷汗。谁知严嵩竟然有通天的本事,居然打通了关节,让世宗下旨说,周冕捏造事实,朋比为奸,并下令将周冕削职下狱,同时提拔严世蕃为工部左侍郎。

真是令人气死。

世宗一面又令法司严审杨继盛。杨继盛戴着枷锁从狱中被拉到朝廷上,道路两旁的人见杨继盛身受重伤,都不禁叹息说:“这位先生是大大的义士,为什么没有好报呢?”

然后,又指着枷锁互相议论着说:“要是这刑具戴在奸相严嵩的头上就好了,这难道不是冤枉好人吗?”

国子司业王材听到百姓的舆论后,就对严嵩说:“人言可畏,严相何不网开一面,救出杨继盛。要不然,百姓对严相的评价恐怕一直都会很不好。”

王材本来是依附严嵩的,可见他良心未泯,竟然还会替杨继盛说话。

严嵩也颇有些后悔,就回答说:“我也可怜他的忠诚,那我就替他跟皇上求求情,从轻发落算了。”

可是当严嵩和严世蕃商议此事时,严世蕃却说:“现在不杀杨继盛,以后还会有安宁之日吗?”

严嵩不禁又犹疑了起来,迟疑了半晌才说:“你只看到了眼前,不管以后了吗?”

严世蕃说:“父亲如果不能决定的话,为什么不和别人商议一下?”

严嵩听了,点点头说:“你去找胡植、鄢懋卿说说看,怎么样?”

严世蕃领命,立即来到鄢懋卿家里,向鄢懋卿说明了来意。

鄢懋卿说:“这就是养虎为患。严相缜密一生,为什么现在会有迟疑呢?真是让人难以理解。”

严世蕃说:“我也是这么说的,可家父让我一定要来问问你们的意见,我不得不来一趟。”

鄢懋卿说:“老胡怕是也不会赞成呢!我去邀他过来,看他怎么说。”当下便令家人去请胡植。

胡植来了后,三人一起谈及杨继盛之事,都支持不救杨继盛。严世蕃于是匆匆告别离去,将两人的意见转告给父亲严嵩。

严嵩听后说:“既然你们都这样想,那我就不管那么多了。”当下便决定杀了杨继盛。

巧的是这时倭寇又开始猖獗,赵文华奉旨出视海防,和兵部侍郎张经等人生了矛盾,赵文华不仅妒忌张经的才能和战功,还设计陷害他。严嵩于是将此事和杨继盛联系起来,让世宗下令将杨继盛在市集处斩。

可怜赤胆忠心的杨老先生还是躲不过一死的命运。记得杨继盛有一首遗诗是这么写的:

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

平生未报恩,留作忠魂补。

杨继盛的妻子张氏听到丈夫要被斩首的消息后忙想办法营救,说自己愿意代替丈夫一死。杨继盛尽忠,张氏尽义。真是:

巾帼须眉同一传,

忠臣义妇共千秋。

世宗只因为严嵩提挈仇鸾,就将兵权交给了仇鸾,全然不知仇鸾丧权辱国的行为,反而更加宠信,可以说是养虎为患。后来夺回大将军印,仇鸾背后的毒疮裂开,不正意味着国家的一颗毒瘤正在被拔除吗?严嵩、仇鸾互相攻击,严嵩的势力虽然一时没有动摇,但生病的大明朝已经有了清理五脏六腑的机会。杨继盛弹劾严嵩的奏折不正是千金难买的药方吗?虽然暂时不见世宗用,但后来清除奸党的时候总会用到的,杨继盛可以瞑目了。有人认为杨继盛之死是大大的不幸,要我说,人生自古谁无死,只要死得其所,自然重于泰山,一死又有什么可惜的?张氏重情重义,明朝之所以还没有立即灭亡,就是因为还有他们夫妇这类人物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