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立储风波
却说张诚搜刮完张居正家后,回京复命,御史丁此吕此时又追奏弹劾侍郎高启愚,说他的主试题“舜亦以命禹”五字,实际上是劝张居正登上皇位。神宗看到这封奏折后,将它颁示内阁,申时行看后勃然大怒:“这个丁此吕是什么居心!居然陷人于大逆不道,我要是再缄默不言,朝廷还有安宁之日吗?”
当下,申时行立即上奏反驳丁此吕的观点,尚书杨巍,又请求神宗将丁此吕贬斥,两人的行为顿时惹怒了言官,于是纷纷上奏说申时行与杨巍堵塞言路。
御史王植、江东之也上奏弹劾两人,神宗为了罢免高启愚,留下了丁此吕。
申时行和杨巍为了表示抗议,同时上奏请求辞官,大学士余有丁说内阁大臣关系到国体,不应该为了一个丁此吕就辞退申时行和杨巍,许国尤也上奏表示愤懑不平。神宗只好又将丁此吕外调。
可王植、江东之始终不服申时行,于是力荐前掌院学士王锡爵入内阁。王锡爵之前因为忤逆了张居正被夺官回乡,后因朝廷公卿力推,神宗又重新起用了他,封他为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不久又因日讲官王家屏陈奏真挚,表现良好,神宗特地提拔他为吏部侍郎,兼东阁大学士。
王锡爵和王家屏两人相继进入内阁,言官都盼望着他们早日受宠,得权抵制申时行。谁知王锡爵却和申时行和好了,两人互相倚助,令全体御史都大失所望。
万历十四年正月,郑妃生下一个儿子,取名朱常洵,神宗立即晋封郑妃为贵妃。大学士申时行等人认为长子朱常洛今年已经五岁了,生母恭妃却不曾被加封,而郑妃刚生下皇子就被晋封,足以见得郑妃专宠,将来必定会有废长立幼的事情发生,因此联名上奏请神宗册立太子。现转述如下:
臣等闻早建太子,所以尊宗庙,重社稷也。自元子诞生,五年于兹矣,即今麟趾螽斯,方兴未艾,正名定分,宜在于兹。祖宗朝立皇太子,英宗以二岁,孝宗以六岁,武宗以一岁,成宪具在。惟陛下以今春月吉,敕下礼部早建储位,以慰亿兆人之望,则不胜幸甚!
神宗看完奏折,立即提笔批示说:“皇子们都还小,过两三年再册立也不迟。”批复刚刚发下,户科给事中姜应麟和吏部员外郎沈璟就上奏抗议道:
窃闻礼贵别嫌,事当慎始。贵妃所生陛下第三子,神宗第二子常溆,生一岁而殇。犹亚位中宫,恭妃诞育元嗣,翻令居下,揆之伦理则不顺,质之人心则不安,传之天下万世则不正,请收回成命,先封恭妃为皇贵妃,而后及于郑妃,则礼既不违,情亦不废。陛下诚欲正名定分,别嫌明微,莫若俯从阁臣之请,册立元嗣为东宫,以定天下之本,则臣民之望慰,宗社之庆具矣。
谁知奏折刚刚递上,神宗看了两眼就扔到了地上,勃然大怒道:“朕册封郑贵妃难道是为立储?这些大臣怎么能妄自诽谤朕呢?”
神宗当下降下手谕:“郑贵妃辛勤侍奉,理应加封。立储一事自然按照长幼顺序,姜应麟任意诽谤朕,立即发配充军!沈璟也降职外调。”申时行、王锡爵等人接到手谕,又入朝面圣,想减轻姜应麟的罪名。
神宗不高兴地说:“朕将他降职并非是为了册封一事,朕是恨他无故推测,怀疑朕想废长立幼。我朝立储一事自有成法,要不是怕私论坏了大事,朕也不想如此。”既然不敢,为什么不直接立长子?
申时行等人不好再说什么,只好一一退出,姜应麟随即被贬为广昌典史,沈璟也被降职外调。
继而,刑部主事孙如法又上奏说:“恭妃生下长子五年,一直未得到晋封,郑妃一生下皇子,立即被册封为贵妃,因为陛下处理不当,难怪中外会起疑。”神宗看到后又动了怒,将孙如法贬为朝阳典史。
御史孙维城、杨绍程等人不肯罢休,接着上奏请求神宗立储,统统都被神宗褫夺俸禄,以示惩罚。等到礼部侍郎沈鲤上奏请求册封恭妃的时候,神宗着实不耐烦了起来,只好召申时行入内,问他道:“朕的本意并不是废长立幼,为什么朝廷总是议论纷纷,屡次来烦朕?”
申时行说:“陛下内心公正,臣相当佩服。只要陛下马上下诏,说明立储之后自然会加封恭妃,并让大臣们只要管好自己分内的事情就可以了。到时候议论自然会慢慢平息。”申时行说这话明显是在迎合神宗,和他的初衷大不相符。
神宗听后点了点头,随即下旨命人颁发诏书。
诏书一下,言官的反应更加激烈,于是你上一本奏折,我上一本奏折,都是指斥宫闱,攻击朝政的。神宗对此一概置之不理,那些奏折也全都被扔进了废纸篓。
不久郑贵妃的父亲郑承宪为父请封,神宗本想效仿永年伯王祎的故例,封郑贵妃的祖父为伯爵,但礼部以历代贵妃中没有祖父封伯为由拒绝了,只给纹银五百两做修葺坟墓之用。
说起郑贵妃,其实在郑贵妃入宫前,还有一段故事呢!
据说郑贵妃的父亲郑承宪因为家里贫苦,曾将女儿许配给某个孝廉做妾。临别的时候,郑贵妃父女俩抱头痛哭,好不凄凉。这位孝廉向来心地仁厚,看到这种情景也于心不忍,便将这桩婚事退掉了,而且没有要回聘礼。郑氏感激之下,脱下一只鞋子送给了这位孝廉,并向他发誓有朝一日,一定会来报他的恩。
后来郑贵妃入宫,大受神宗宠爱,她想起以前的事情,还是久久不能忘怀。但是这位孝廉的名字郑贵妃已经忘记了,只有当时穿的那双鞋还剩下一只,便命小太监拿着鞋子去市集上卖。因为要价太高,一年后,那只鞋子也没有卖出去,不过京城中的人都知道了这只要价很高的鞋子。
那位孝廉也听说了这只鞋子的事情,就带着另外一只鞋子去找小太监卖鞋的地方。找到后,孝廉从袖子里拿出自己那只鞋子一比对,果然和小太监手里的那只是一对。小太监问明了孝廉的姓氏,将他留在京城住下,并立刻将此事报告了郑贵妃。
郑贵妃哭着向神宗诉说了这段往事,她说:“当初要不是有这位孝廉,臣妾哪有机会服侍陛下?”神宗听后,也为之动容,当即令小太监通知那位孝廉,令他赴吏部应选,随即就将他提拔为县令,没过几年,那位孝廉就官至盐运使。这也是一种轶闻,我随笔录述,作为读者诸君趣谈,此外毋庸细叙。
单说郑贵妃本就备受恩宠,现在又生下一个皇子,心中所想,无非就是想让神宗立自己的儿子为储君,日后自己做太后,那样的话就和李太后一样了。
有时神宗留宿在郑贵妃宫里,郑贵妃免不了趁机要求神宗立自己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神宗忙着和郑贵妃花前月下,哪儿敢忤逆郑贵妃,自然就含含糊糊地答应了。等到神宗出了西宫,想到自己废长立幼,大臣们肯定会反对,就又左右为难了起来,只好将立储一事暂时搁置。
偏偏礼科都给事王三馀,御史何倬、锺化民、王慎德又接连上奏请求神宗立储,山西道御史除登云居然还弹劾郑贵妃的父亲郑宗宪骄横霸道,目中无人。神宗看到这种奏折,一般都是瞟两三行就放到一边,一个字也不批复。
一天,神宗服侍李太后用膳,李太后问他说:“朝廷大臣屡次请求立储,你为什么不立长子?”
神宗说:“他是都人生的,身份低微,不好册立啊。”
李太后忽然大怒道:“你难道不是都人生的?”说完,太后扔下筷子就要起身。
神宗慌忙跪下认错,直到李太后渐渐息怒才敢起来。
原来,宫内一般都称宫娥为都人,李太后也是由都人得宠,所以才对神宗的话这么生气。神宗出了慈宁宫,转入坤宁宫和王皇后谈及立储之事,王皇后也委婉地劝解了一阵。
王皇后端庄贤淑,善于侍奉两宫太后,郑贵妃虽然宠冠后宫,王皇后也从不与她计较,所以神宗对王皇后没有丝毫芥蒂。这次王皇后帮忙安抚太后,神宗也颇为感动。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