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三案之移宫案
由于移宫、红刃两案,同时发生,我一时不能并叙,只好分案叙明。
话说李选侍因前计不成,恼羞成怒之下,竟非要霸占乾清宫和皇长子住在一起。朝廷大臣都说这样不妥,御史左光斗更是愤然上奏道:
内廷有乾清宫,犹外廷之有皇极殿也,惟皇上御天居之。惟皇后配天,得共居之。其他妃嫔,虽以次进御,不得恒居,非但避嫌,亦以别尊卑也。今选侍既非嫡母,又非生母,俨然尊居正宫,而殿下乃退处慈庆,不得守几筵,行大礼,名分倒置,臣窃惑之。且殿下春秋十六龄矣,内辅以忠直老成,外辅以公孤卿贰,何虑乏人?尚须乳哺而襁负之哉?及今不早断决,将借抚养之名,行专制之实,窃恐武氏之祸,再见于今,此正臣所不忍言也。伏乞殿下迅速裁断,毋任迁延!数语未免太激,卒至祸及杀身。
这事被李选侍知道后,顿时气得柳眉倒竖,她本想与李进忠商量,打算借议事的名义邀皇长子到乾清宫来。李进忠奉命前往,可刚出了宫门就遇见了杨涟,杨涟迎面就问李进忠李选侍什么时候移宫?
李进忠摇着手说:“李娘娘正在大怒呢!让我邀请殿下入乾清宫商议,打算治左御史的罪。”
杨涟故作惊讶地说:“错了错了!幸好遇到了我。皇长子现在今非昔比,李娘娘要是移到别宫居住的话,他日自然会有封号。你想想,皇长子渐渐大了,怎么可能没自己的想法?你也应该转告李娘娘,凡事都要三思而后行,免得后悔。”
李进忠听了默默退下了。
眼看着登基的日子越来越近,李选侍移宫的消息却一直没有传出来,一直到登基的前一天,李选侍依然稳居在乾清宫。杨涟忍耐不住,当即挺身而出上奏抗议道:
先帝升遐,人心危疑,咸谓选侍外托保护之名,阴图专擅之实,故力请殿下暂居慈庆,欲先拨别宫而迁之,然后奉驾还宫。盖祖宗之宗社为重,宫帏之恩宠为轻,此臣等之私愿也。今登极已在明日矣,岂有天子偏处东宫之礼?先帝圣明,同符尧、舜,徒以郑贵妃保护为名,病体之所以沉重,医药之所以乱投,人言藉藉,至今抱痛,安得不为寒心?惩前毖后,断不能不请选侍移宫。臣言之在今日,殿下行之,亦必在今日。阁部大臣,从中赞决,毋容泄泄,以负先帝凭几辅殿下之托,亦在今日。时不可失,患宜预防,幸殿下垂鉴,迅即采行!
杨涟一面上奏,一面催方从哲让他去请李选侍移宫。
方从哲竟慢悠悠地说:“再等几天又有什么关系。”
杨涟一听急坏了:“还等!天子是不能再回东宫的!李选侍如果今天不移宫,就没有移居的日子了,这种事情怎么能等?”
刘一燝、韩爌也正在旁边,也对方从哲说:“明天就是殿下登基的日子,确实不能再等了,我们不如一同去请旨。”方从哲方才和众人一起来到慈庆宫。
当时就有太监出来传旨,问明底细后说:“难道不念先帝的旧情了吗?”
杨涟在后面听到这话,上前厉声喝道:“国家大事怎么能徇私?你们要是再敢多嘴,看我怎么处置!”杨涟的声音本来就雄厚,加上焦躁至极,更是声如洪钟,一直传进宫中。
皇长子命太监传旨,已经请李选侍移宫,让众臣少安勿躁。众人闻言,都站在原地等着。
不一会儿,司礼监王安出来对众人说:“李娘娘已经移居到仁寿殿了,改日再迁到哕鸾宫去。现在奉殿下特旨,收押李进忠、田诏、刘朝等人,因为私盗宝藏,特此查办。”刘一燝等人听了都面露喜色,因为王安一向守信,从不说假话来搪塞他们,于是这才都放心地退下。
第二天,皇长子朱由校即位,历史上称他为熹宗。熹宗随即下旨大赦天下,改元天启。
但是因为神宗七月份驾崩,光宗九月份的时候提出要改元泰昌,可九月十五光宗就驾崩了,现在熹宗的年号和泰昌的年号不免冲突,于是有人提议,削去泰昌不要记载,也有人建议去掉万历四十八年,以今年为泰昌元年,还有人建议以明年为泰昌元年,后年为天启元年。大家议论纷纷,始终无法决定,还是御史左光斗建议将本年八月之前称为万历年,八月以后称为泰昌年,明年为天启元年,这也是最合情合理的办法,众人也都赞成,熹宗也同意了。
朝贺过后没几天,御史贾继春忽然给内阁大臣递上了一封奏折:
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德曰孝。先帝命诸臣辅皇上为尧、舜,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父有爱妾,其子当终身敬之不忘。先帝之于郑贵妃,三十余年天下侧目之隙,但以笃念皇祖,涣然冰释。何不辅皇上取法,而乃作法于凉?纵云选侍原非淑德,夙有旧恨,此亦妇人女子之常态。先帝弥留之日,亲向诸臣,谕以选侍产育幼女,欷歔情事,草木感伤,而况我辈臣子乎?伏愿阁下委曲调护,令李选侍得终天年,皇幼女不虑意外,是即所谓孝弟之道也。惟陛下实图利之!
方从哲等人接到这封奏折,不免左右为难了起来,左光斗得知此事,对内阁大臣说:“这有什么难以抉择的。皇上住回乾清宫,李选侍自然要移宫。但移宫以后就不要再生枝节了,免得李选侍不安。现在李进忠、田诏等人既然犯了法,惩治就是应该的,除了他们以外,将其他人宽大处理,不就是仁孝两全了吗?”可方从哲等人还是模棱两可,左光斗于是将自己的意见上奏熹宗。哪知圣旨下来,竟然痛斥了一顿李选侍,说:
朕幼冲时,选侍气凌圣母,成疾崩逝,使朕抱终天之恨。皇考病笃,选侍威挟朕躬,传封皇后,朕心不自安,暂居慈庆,选侍复差李进忠等,命每日章奏文书,先奏选侍,方与朕览。朕思祖宗家法甚严,从来有此规制否?朕今奉养选侍于哕鸾宫,仰遵皇考遗爱,无不体悉。其李进忠、田诏等,盗库首犯,事干宪典,原非株连,卿等可传示遵行。
方从哲等人读完谕旨后觉得不妥,就将原谕呈上,并劝熹宗不要大开杀戒。熹宗不听,仍将原谕公布天下。之后熹宗忙着将神宗皇帝、皇后安葬在定陵,追尊郭氏为孝元皇后,尊生母王氏为孝和皇太后。接着又将光宗皇帝、皇后葬在庆陵,发丧、守孝、祭祀,忙得团团转。
这时候李选侍已经移居到哕鸾宫了,不料宫内突然失火,幸亏宫内的太监和宫外的卫兵及时从熊熊火光中救出了李选侍母女俩,方才幸免于难。由于这场火是夜里起的,而且发生得突然,屋子里的其他东西根本来不及抢救,全部化为灰烬。
宫里的太监担心因此事而被赶出去,于是就造谣言说李选侍母女都已经被烧死了,有的说还没着火之前,李选侍就已经悬梁自尽了,女儿也已经投井。
种种谣言从宫内传到了宫外,就连熹宗也有所耳闻,连忙出来澄清事实:“李选侍和皇妹均安然无恙。”
贾继春后来又写信到内阁,其中竟然有“皇八妹入井谁怜,未亡人雉经莫诉”等话,给事中周朝瑞说贾继春造谣生事,贾继春不肯承认,双方因此打起了笔墨官司。
杨涟担心这样下去会动摇朝政,就将移宫案的始末洋洋洒洒地写了一篇一千多字的奏折,替熹宗辩白:
前选侍移宫一事,护驾诸臣知之,外廷未必尽知。移宫以后,蜚语忽起,有谓选侍徒跣踉跄,欲自裁处,皇妹失所,至于投井。或传治罪珰过甚,或称由内外交通。臣谓宁可使今日惜选侍,无使移宫不早,不幸而成女后垂帘之事。况迭奉圣谕,选侍居食,恩礼有加,哕鸾宫火,复奉有选侍、皇妹无恙之旨,方知皇上虽念及于孝和皇太后之哽咽,仍念及于光宗先帝之唏嘘。海涵天盖,尽仁无已。
伏乞皇上采臣戆言,更于皇弟皇妹,时勤召见谕安,不妨曲及李选侍者,酌加恩数,遵爱先帝之子女,当亦圣母在天之灵所共喜也。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