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九 百官公卿表第七
《易经》中有记载,在上古时,伏羲、神农、黄帝时代,朝廷如何设置官职,如何通过官员治理国家,如何通过官员教化人民。《左传》中也有记载,在上古时,朝廷如何确定官员名称。伏羲氏以龙命名官名或者师名,神农氏以火命名官名或者师名,黄帝以云命名官名或者师名,少昊氏以鸟命名官名或者师名。颛顼帝之后,民师受命治理百姓的著名官员有:重、黎、句芒、祝融、后土、蓐收、玄冥。上古时的事情,距离今天已经非常遥远。《尚书》中有记载,在唐尧帝、虞舜帝时代,尧帝任命羲和四子(尧的四个儿子:羲仲、羲叔、和仲、和叔),按照天体运行,指导民众掌握时间与季节转换;任命四岳首领,举贤任能,设置官员,抑恶扬善,治理和教化民众;任命十二州牧,统领天下,无论远近,实施教化;舜帝任命大禹,担任司空,治理水土;任命弃,担任后稷,播撒百谷;任命禼(契,xiè),担任司徒,教导五义(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任命咎繇(皋陶),担任士,制定五刑(墨刑、劓刑、剕刑、宫刑、大辟);任命垂,担任共工,推广工具;任命伯益,担任朕虞,训育草木鸟兽;任命伯夷,担任秩宗,制定祭奠三礼(祭祀天神、地祇、人鬼。);任命夔,制定礼乐,调和神、人间的关系;任命龙,担任纳言,负责农事,征求谏言,传达帝命。夏代、殷代没有设置官员的文献,在周代,朝廷设置官员,文献记载得较为详细。天官为冢宰,地官为司徒,春官为宗伯,夏官为司马,秋官为司寇,冬官为司空,以上为六卿,各有属下官员协助工作,总理百事。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辅佐天子,总揽一切,坐朝议政,三公不是具体官职的名称。另外还设置了三少,作为辅佐:少师、少傅、少保,三少为孤卿,与六卿合称为九卿。历史典籍中有记载,三公不担任具体职务,由当时的贤士担任三公,比如说舜于尧帝,伊尹于商汤,周公、召公于周成王,均为当时的贤士。司马主天,司徒主人,司空主土,这是三公的职责。四岳是四方诸侯的首领。周王室衰落之后,官失其职,百官制度紊乱,接下来战国纷争,在各诸侯国间,官职有很大的变动。秦朝兼并天下后,将国君名称更改为皇帝,重新制定百官制度。汉朝建国初,沿袭秦朝制度。考虑继续应用秦制较为简易,容易操作,此后按照需要,也有所增减。后来官职的名称,也有些变化。王莽篡汉后,羡慕古代制度,更改百官名称,官员、百姓均感觉不便,加上王莽新朝多施虐政,最终导致天下大乱,新朝遂告灭亡。
在此略举秦、汉官员设置的情况,区分古今异同,以备温故知新。
相国、丞相,是秦朝设置的官职,佩带有金印、紫绶,丞相协助天子,统领国家一切政事。秦朝有左右丞相,高祖建立汉朝,设置一位丞相,高祖十一年,将丞相名称更改为相国(秦为相邦,汉避刘邦讳),佩带绿绶。孝惠帝、高后时设置左右二位丞相,文帝二年更改为一位丞相。丞相府属下有两位长史,俸禄为千石。哀帝元寿二年将丞相名称更改为大司徒。武帝元狩五年开始设置丞相司直,俸禄为二千石,负责辅佐丞相,监察不法官员。
太尉,秦朝设置的官职,佩带有金印、紫授,协助皇帝处理军务。武帝建元二年取消。元狩四年初设置大司马,官位前冠以将军,宣帝地节三年设置大司马(太尉),官位前不冠将军,也不佩带金印、绶带,没有属下官员。成帝绥和元年,开始赐大司马佩带金印、紫绶,设置属下官员,大司马的奉禄与丞相一样,官位前不冠将军称号。哀帝建平二年,再次取消大司马佩带的金印、绶带、官属,但在官位前冠以将军。哀帝元寿二年,又赐予大司马佩带金印、绶带,设置官属,官位前不冠以将军,位置在大司徒(丞相)上面。大司马府属下有长史,长史俸禄为千石。
御史大夫,秦朝设置的官职,职位在列卿以上,佩带有银印、青绶,职位类似于副丞相。属下设有两名御史中丞,俸禄为千石。一位御史中丞,负责宫中兰台阁事务,掌管图书、册籍、以及文书档案;另外一位御史中丞对外督查各州部刺史,对内则领导十五位侍御史,接受朝中公卿奏事,按照制度检举弹劾不法官吏。成帝绥和元年,皇帝将御史大夫名称更改为大司空,佩带有金印、紫绶,俸禄与丞相一样,另外在大司空府设置长史,类似于御史中丞,负责的事务与此前一样。哀帝建平二年,仍然将大司空更改为御史大夫,哀帝元寿二年,更改为大司空,御史中丞更名为御史长史。侍御史的名字,也叫做绣衣直指,奉皇帝旨意出使郡、诸侯国,惩治地方上的不法官吏,奸猾豪绅,歹徒,审判重大案件,武帝朝开始设置,不是常设官职。
太傅,周代设置的官职,高后元年重新设置太傅,佩带有金印、紫绶。后来取消,高后八年,再次设置,后来又取消。哀帝元寿二年重新设置。位置在三公以上。
太师、太保,周代设置的官职,平帝元始元年,重新设置,佩带有金印、紫绶。太师的位置在太傅之上,太保的位置次于太傅。
前、后、左、右将军,周代末年设置的官职,秦朝继承下来,位置在九卿之上,佩带有金印、紫绶。汉朝不常设置。或者有前、后将军,或者有左、右将军,将军负责掌管军队或者边防驻防事务。将军幕府中有长史,长史的俸禄为千石。
奉常,秦朝设置的官职,掌握宗庙祭祀,属下官吏有奉常丞。景帝中元六年将名称更改为太常。属下官吏有太乐、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医六位令丞,还有均输、都水(掌握治水),两位长丞,各寺庙陵寝园邑有食官令长丞,雍县还设有太宰令、太祝令丞,五帝庙增设一位都尉。博士和各陵寝县归属太常管辖。景帝中元六年将太祝名称更改为祠祀,武帝太初元年又将名称更改为庙祀,武帝开始设置太卜。博士,秦朝设置的官职,掌握古今知识的官员,俸禄为六百石,博士员额多达数十人。武帝建元五年开始设置《五经》博士,宣帝黄龙元年增加了十二名员额。元帝永光元年,将各皇帝陵寝所在地县邑,划归三辅管辖。王莽将太常名称更改为秩宗。
郎中令,(秦时宫殿上不得携带兵器,武士站立在廊下,故有此名。是紧随在皇帝左右的高级武官。主管守卫宫殿门户。)秦朝设置的官职,掌管宫廷殿阁掖廷的门户,署下官吏有丞。武帝太初元年将名称更改为光禄勋。属下官吏有大夫、郎官、谒者,这是秦朝设置的官职。还有期门、羽林两支军队,属于光禄勋(郎中令)统辖。大夫掌管上奏朝议,有太中大夫、中大夫、谏议大夫,没有员额限止,多达数十人。武帝元狩五年,开始设置谏议大夫,俸禄为八百石;太初元年,将中大夫名称更改为光禄大夫,俸禄为二千石,太中大夫俸禄仍然为千石。郎官主要负责守卫门户,皇帝出行则充任车骑侍卫,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没有员额限止,多达千人。议郎、中郎的俸禄为六百石,侍郎为四百石,郎中为三百石。统率中郎的将领是五官、左将、右将,三位将领的俸禄为二千石;统率郎中的将领是车将、户将、骑将,三位将领的俸禄为千石。谒者掌管来宾的讚礼、接待等朝中事务,员额为七十人,俸禄为六百石,谒者仆射领导谒者,俸禄为千石。期门武士负责携带兵器侍卫皇帝,武帝建元三年设置,俸禄与郎官相同,没有员额限止,多至千人,期门武士的首领也叫做仆射,俸禄为千石。平帝元始元年,将期门武士的名称更改为虎贲郎,设置中郎将统领,俸禄为二千石。羽林武士负责迎送皇帝,位置在期门武士下面,武帝太初元年开始建军,最初的名字叫做建章营骑士,后来将名称更改为羽林骑士。人员主要从军旅中为国死难烈士的子弟中选拔,从小在羽林中抚养,由教官教授各种武器,号称羽林孤儿。羽林长官叫做令、丞。宣帝年间,由中郎将、骑都尉监管羽林,俸禄为二千石。仆射,为秦朝设置的官职,侍中、尚书、博士、郎官等职务均设置仆射,仆射即首领的意思。古代重视武官,专门设置官员以督察射箭,军屯吏、驺、宰、永巷中的宫人也有仆射设置,以仆射作为领军人物。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