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八下 地理志第八下 第2节
北地郡,秦朝设置,王莽将名称更改为威成郡。有户口六万四千四百六十一户,有人口二十一万零六百八十八。辖有十九个县:马领县。直路县,县内有沮水从县的西边流出,向东汇入洛水。灵武县,王莽改名称为威成亭。富平县,县内在神泉障有北部都尉的治所,在塞外浑怀障,有浑怀都尉的治所,王莽改名称为特武县。灵州县,惠帝四年设置,县内有河奇苑、号非苑,王莽改名称为令周县。昫衍县。方渠县。除道,王莽改名称为通道。五街县,王莽改名称为吾街县。鹑孤县。归德县,县内在北蛮夷有洛水流出,洛水汇入黄河,县内有堵苑、白马苑。回获县。略畔道,王莽改名称为延年道。泥阳县,王莽改名称为泥阴县。郁郅县,县内在北蛮夷有泥水流出,县内还有牧师苑官,王莽改名称为功著县。义渠道,王莽改名称为义沟县。弋居县,县内设有盐官。大要县。廉县,县内有卑移山(贺兰山),在县的西北部。王莽改名称为西河亭。
上郡,秦朝设置,高帝元年,这里原来是项羽封的翟国,七个月后高帝收复,将名称更改为上郡,在匈归障有匈归都尉的治所,负责管理塞外,属于并州。有户口十万三千六百八十三户,有人口六十万六千六百五十八。辖有二十三个县:肤施县,县内有五龙山、帝水(榆林河)、原水(无定河)、有黄帝祠等四所祠庙。独乐县,县内设有盐官。阳周县,县内有桥山,桥山在县的南边,桥山有黄帝冢,王莽改名称为上陵畤县。木禾县。平都县。浅水县,王莽改名称为广信县。京室县,王莽改名为积粟县。洛都县,王莽改名称为卑顺县。白土县,县内有圜水,从县的西边流出,向东汇入黄河,王莽改名为黄土县。襄洛县,王莽改名称为上党亭。原都县。漆垣县,王莽改名称为漆墙县。奢延县,王莽改名称为奢节县。雕阴县。推邪县,王莽改名称为排邪县。桢林县,王莽改名称为桢幹县。高望县,县内有北部都尉治所,王莽改名称为坚宁县。雕阴道。龟兹县,县内有属国都尉治所,县内还设有盐官。定阳县。高奴县,县内有洧水(延河),从地下流出可燃烧的水(石油),王莽改名称为利平县。望松县,县内有北部都尉治所。宜都县,王莽改名称为坚宁小邑。
西河郡,武帝元朔四年设置,郡内在塞外翁龙乡、埤是乡设有南部都尉,负责管理塞外,王莽将名称更改为归新郡,属于并州。有户口十三万六千三百九十户,有人口六十九万八千八百三十六。辖有三十六个县:富昌县,县内设有盐官,王莽改名称为富成县。驺虞县。鹄泽县。平定县,王莽改名称为阴平亭。美稷县,县内有属国都尉治所。中阳县。乐街县,王莽改名称为截虏县。徒经县,王莽改名称为廉耻县。皋狼县。大成县,王莽改名称为好成县。广田县,王莽改名称为广翰县。圜阴县,惠帝五年设置,王莽改名称为方阴县。益阑县,王莽改名称为香阑县。平周县。鸿门县,县内有天封苑火井祠庙,有火从地底下冒出(天然气)。蔺县。宣武县,王莽改名称为讨貉县。千章县。增山县,县内有向西的道路,通向眩雷塞,县内有北部都尉治所。圜阳县。广衍县。武车县,王莽改名称为桓车县。虎猛县,县内有西部都尉治所。离石县。榖罗县,县内有武泽,在县的西北方。饶县,王莽改名称为饶衍县。方利县,王莽改名称为广德县。隰成县,王莽改名称为慈平亭。临水县,王莽改名称为监水县。土军县。西都县,王莽改名称为五原亭。平陆县。阴山县,王莽改名称为山宁县。觬是县,王莽改名称为伏觬县。博陵县,王莽改名称为助桓县,县内设有盐官。(注:标注的是三十六个县,其实只有三十五个县。)
朔方郡,武帝元朔二年拓边设立,郡内在窳(yň)浑县有西部都尉治所,王莽将名称更改为沟搜郡,属于并州。有户口三万四千三百三十八户,有人口十三万六千六百二十八。辖有十个县:三封县,武帝元狩三年在此筑城。朔方县,县内有金连盐泽、青盐泽,均在县的南部,王莽改名称为武符县。修都县。临河县,王莽改名称为监河县。呼遒县。窳浑县,县内有道路通向西北出鸡鹿塞,县的东边有屠申泽,王莽改名称为极武县。渠搜县,县内有郡中部都尉治所,王莽改名称为沟搜县。沃野县,武帝元狩三年在此筑城,县内设有盐官,王莽改名称为绥武县。广牧县,县内有郡东部都尉治所,王莽改名称为盐官县。临戎县,武帝元朔五年在此筑城,王莽改名称为推武县。
五原郡,这里原来是秦朝设置的九原郡,武帝元朔二年,将名称更改为五原郡。郡的稒(gù)阳县内有东部都尉治所,王莽将名称更改为获降郡,属于并州。有户口三万九千三百二十二户,有人口二十三万一千三百二十八。辖有十六个县:九原县,王莽改名称为成平县。固陵县,王莽改名称为固调县。五原县,王莽改名称为填河亭。临沃县,王莽改名称为振武县。文国县,王莽改名称为繁聚县。河阴县。蒲泽县,县内有属国都尉治所。南兴县,王莽改名称为南利县。武都县,王莽改名称为桓都县。宜梁县。曼柏县,王莽改名称为延柏县。成宜县,县内在原高乡有郡中部都尉治所,在田辟乡有西部都尉治所,县内设有盐官,王莽改名称为艾虏县。稒阳县,向北出石门障,可以抵达光禄城,再向西北可以抵达支就城,再向西北可以抵达头曼城,再向西北可以抵达虖河城,再向西可以抵达宿虏城,王莽改名称为固阴县。莫黑旦县。西安阳县,王莽改名称为鄣安县。河目县。
云中郡,秦朝设置,王莽将名称更改为受降郡,属于并州。有户口三万八千三百零三户,有人口十六万三千二百七十。辖有十一个县:云中县,王莽改名称为远服县。咸阳县,王莽改名称为贲武县。陶林县,县内有郡东部都尉的治所。桢陵县,县内有缘胡山,在县的西北方,县内还有郡西部都尉的治所,王莽改名称为桢陆县。犊和县。沙陵县,王莽改名称为希恩县。原阳县。沙南县。北舆县,县内有郡中部都尉的治所。武泉县,王莽改名称为顺泉县。阳寿县,王莽改名称为常得县。
定襄郡,高帝设置,王莽将名称更改为得降郡,属于并州。有户口三万八千五百五十九户,有人口十六万三千一百四十四。辖有十二个县:成乐县。桐过县,王莽改名称为椅桐县。都武县,王莽改名称为通德县。武进县,县内有白渠水流出塞外,白渠水向西流至沙陵县后,汇入黄河。县内有郡西部都尉治所,王莽改名称为代蛮县。襄阴县。武皋县,县内有荒干水流出塞外,荒干水向西流至沙陵县后,汇入黄河,县内有郡中部都尉治所,王莽改名称为水武县。骆县,王莽改名称为遮要县。定陶县,王莽改名称为迎符县。武城县,王莽改名称为桓就县。武要县,县内有郡东部都尉治所,王莽改名称为厌胡县。定襄县,王莽改名称为著武县。复陆县,王莽改名称为闻武县。
雁门郡,秦朝设置,郡内在阴馆县有句注山,王莽将名称更改为填狄郡,属于并州。有户口七万三千一百三十八户,有人口二十九万三千四百五十四。辖有十四个县:善无县,王莽改名称为阴馆县。沃阳县,县内的东北方有盐泽,县内设有长丞,还有郡西部都尉治所,王莽改名称为敬阳县。繁畤县,王莽改名称为当要县。中陵县,王莽改名称为遮害县。阴馆县,县内有楼烦乡,景帝后元三年设置,县内还有累头山,是治水的发源地,治水向东流至泉州入海,流经六个郡,流程一千一百里,王莽改名称为富代县。楼烦县,县内设有盐官。武州县,王莽改名称为桓州县。汪陶县。剧阳县,王莽改名称为善阳县。崞县,王莽改名称为崞张县。平城县,县内有郡东部都尉治所,王莽改名称为平顺县。埒(liè)县,王莽改名称为填狄亭。马邑,王莽改名称为章昭县。强阴县,县内有诸闻泽,在县的东北方,王莽改名称为伏阴县。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