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汉书》 » 白话文 > 卷二十九 沟洫志第九

卷二十九 沟洫志第九

《尚书·夏书》中记载:大禹治水十三年,路过家门而不入。在陆地上以车代步,在水上以船代步,在泥沼中以橇(qiāo)车代步,在山上以檋(jú)鞋助行,将治理过的天下,划分为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在治理山河的过程中,大禹率领着民众,移动山丘,疏浚江河,将治理过的土地,按照土壤肥瘠,制定出朝贡制度,诏令各州,将应该缴纳的贡赋,按照制度送往京师。开凿出京师通往九州的道路。在重要的江河湖海,修堤筑坝,测量出大山标高。但对于黄河汛期带来的水害,却始终不能根除,每当汛期到来时,黄河水泛滥,即会冲毁堤坝,淹没农田,冲垮房屋。在历史上,黄河始终是中华民族必须面对的大河。如何驯服黄河,是夏禹世代最重要的政务,大禹率领人民,首先从黄河上游治理,从青海的积石山疏浚河道,让黄河沿着河道顺利地流向下游的龙门山,向南抵达华阴县,再向东抵达底柱山,流经孟津,在此汇入洛水,而后黄河流至大伾山。大禹认为,黄河水从高原上下来,水流湍急,汹涌澎湃,在流经下游时,水势趋缓,水流减速,黄河水携带着大量的泥沙沉积下来,使得洪水流经平原时,难以疏导,虽然经过多次治理,仍然难以彻底根除水患。于是在黄河下游,大禹将黄河分出两条河道,加快黄河洪水下泄的速度,北边较高的地带,通过洚水(淇河),流进大陆泽,而后再分出九条河道,在迎河汇聚起来,最终将黄河水顺利地导入勃海。至此,九条大江、大河得到疏浚、导流,留出九个大的湖泽,作为洪水到来时,蓄积洪水的滞洪区,同时修筑堤坝拦蓄洪水,华夏民族最终解除了水患的威胁,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大禹治水,为华夏民族带来的福祉,万世得以享用,其功勋彪炳史册,是三代治理中国,立下的第一大功。

(注:中华书局出版的《四书五经》,在今文《尚书·夏书》中,没有以上内容;《史记》、《汉书》均引用《尚书·夏书》这部分内容,可见古文《尚书·夏书》所载内容是真实的。)

到了后世,百姓从荥阳以下,转向东南,开凿出一条新的人工河道,名字叫做鸿沟,将黄河水与淮河水贯通,连接宋、郑、陈、蔡、曹、卫等诸侯国,这样就可以将济河、汝河、淮河、泗河水系联通起来。在楚国,百姓在西部开凿出一条新的人工河道,连通汉川与云梦泽间的水系;在东部地区,开凿出一条人工运河,叫做邗(hán)沟,打通长江与淮河水系。吴地的百姓从此可以通过运河,顺利地抵达三江、五湖。在齐国,百姓挖掘出人工河道,打通淄水与济水间的联系。在蜀郡,秦国的蜀郡太守李冰,率领百姓凿通离堆,将岷江水害巧妙地转化为水利,岷江水通过两条水道,成功地引向成都平原。这条人工渠道既可以行舟,还可以灌溉当地农田,通过岷江水的自流灌溉,农业生产获得极大便利。还有其它开凿灌渠引水的例子,百姓将江河中的水流,按照需要,引至它应该去的地方,用以灌溉农田,用以行舟,这样的沟渠还有很多很多,难以详细举例。

战国时期,魏文侯(公元前445-前396年)任命西门豹为邺县令,西门豹在邺县兴修水利,有着很好的政声。及至魏文侯的曾孙——魏襄王(公元前318-前296年)继位,襄王与群臣在饮酒时,向群臣祝酒,襄王说:“祝愿我的臣子们,能像当年的西门豹一样,为当地的百姓兴利除害!”官员史起站起来说:“魏国的土地政策,是每家农户拥有一百亩农田,在邺县,百姓却能够拥有二百亩,这本身就说明邺县的土地瘠薄。漳河水流经邺县,西门豹不能很好地利用漳河水灌溉,这还不能算是明智。知道利用,不能因势利导地兴修水利,造福百姓,这还不能算是仁政。在仁与智两个方面,西门豹做得均不够,怎么能作为我们的榜样!”魏襄王于是起用史起,让史起担任邺县令,史起在邺县上任后,大力开发漳河水,利用水渠灌溉农田,邺县从此在魏国的河内郡成为最富庶的地方。百姓为之作歌道:“邺县有贤令兮名史公,漳河灌溉兮利于农,千年碱地兮稻香送。”

再后来,韩国知道秦人喜欢兴修水利,以兴修水利为名,向秦国派出间谍,想以此来疲敝秦国国力,使得秦国没有更多的精力向东讨伐韩国。韩国派出水利专家郑国到秦国游说秦王,在泾河上开凿出灌渠,从中山向西引水,灌渠一直修至瓠口。这条人工灌渠,一路沿着北山,向东注入洛水,长度达三百余里,用这条人工灌渠输送河水,灌溉关中农田。在工程进行的过程中,秦王发觉了郑国此行的目的,要杀掉郑国。郑国说:“在开始时,臣到秦国来,的确是作为一名间谍,以修建灌渠为名,使得秦国国力疲敝。然而这条人工灌渠一旦修成,它的作用将会为秦国带来无穷的利益。臣是为延长韩国不被灭亡的命运前来修渠,无非是延长了几年时间,但是灌渠一旦修成,则会为秦国带来万世的利益。”秦王听了郑国的辩白,认为他说的话很有道理,于是诏令郑国将灌渠修完。这条人工灌渠修成后,引来的河水淤灌了低洼的盐碱地,使得受到盐碱影响的四万余顷瘠薄农田。有了充分地水源保证,每亩的粮食产量,平均达到一钟。从此后,关中沃野千里,旱无凶年,秦国变得更加富强,以此为资本,秦国很快兼并了六国,统一天下,秦人为此称这条人工灌渠为郑国渠。

汉立国三十九年后,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冬天十二月,黄河在酸枣县(今河南延津县)决堤,向东冲垮了金堤,东郡动员无数的人力物力,最终将决口堵上。

又经过三十六年,在孝武帝元光年间(公元前134-前129年),黄河又一次在瓠子口(在河南濮阳西南)决堤,大水冲向东南,淹没巨野县,继而黄河改道,夺淮河、泗水下泄入海。武帝当时派出汲黯、郑当时,组织大量的百姓和刑徒,堵塞决口,可是堵上的决口随即又被洪水冲垮。在当时,武安侯田蚡在朝中担任丞相,田蚡的食邑在鄃县(在今天的山东)。鄃县在黄河北边,黄河向南决口,鄃县没有遭受损失,田蚡的食邑没有受到影响,收成仍然很好。田蚡于是向武帝谏言,田蚡说:“江河决堤是常有之事,这是上天的安排,很难以人力来改变,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将决口勉强堵塞,这不符合上天的意愿。”还有一些望气的术士,用阴阳学说做出同样的解释,致使黄河溃堤决口迟迟不能堵上。

在当时,郑当时在朝中担任大司农,郑当时说:“在过去,崤山以东运往长安的漕米,沿着渭河而上,抵达关中时间长达六个月,漕运才能结束;整个漕运航程长达九百余里,在漕运途中还经常会遇到河道淤塞,航船难行的情况。如果从渭河上开凿出一条运河通往长安,沿着终南山走向,航程将会缩短至三百里。航程缩短,便于漕运,估计抵达长安的时间可以缩短一半,只用三个月就行;除了漕运便利,运河水还可以为沿途一万余顷农田,提供水利灌溉。这样做既减少了漕运人力物力上的花费,又使得关中农田得到丰沛的水源灌溉,因此而获得更好的收成。”武帝听了后,认为这个建议很好,于是诏令齐国人水力专家徐伯负责此事,沿途做出标记,征发数万名民工,挖掘河漕,三年时间,工程完成。用新的运河实施漕运,果然像郑当时所讲的,为航运和水利灌溉均带来便利。再后来,借助运河水实施运输的地方越来越多,沿着运河走向的两岸百姓,同时获取了极大的灌溉便利。

再后来河东郡太守番系上书,番系说:“漕运从崤山以东向西起运,每年漕运的粮食达一百余万石,长途运输需要经过底柱山,其航程艰险,难以描述,这样的漕运风险太大,而且花费很多。假若修筑河渠引来汾河水灌溉皮氏县、汾阴县内的农田,再引出黄河水灌溉汾阴县、蒲坂县下面的农田,每年估计可以保证五千顷良田旱涝保收。此前这些地方是黄河边上的弃地,百姓在此地放牧割草,假若兴修了水利,使得该地域变成旱涝保收的良田,估计每年可以收获二百万石粮食。而后将收获的粮食沿着渭河漕运,与从崤山以东漕运来的粮食并无区别,却避免了航船经过底柱山时遇到的危险,还可以减少花费。”武帝认为这个想法很好,于是征发数万民工,开始挖掘人工运河,用以灌溉沿运河两岸的农田。又过去几年时间,黄河改道,修建的人工渠道无水可引,在当地种田的百姓,连撒下来的种子都无法收回。又过了几年,黄河以东的这条人工渠道只好废弃,朝廷将开垦的农田赐予迁徙至此地的越国人,武帝诏令少府只是象征性地收缴一点秸秆,作为田赋。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