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九 沟洫志第九 第2节
再后来又有人上书,要在褒斜道修筑道路,用来漕运粮食,武帝将建议交予御史大夫张汤处理。张汤经过调查,认为:“从陈仓道抵达蜀郡,陈仓道上有许多坡道,而且路途遥远。如果修筑道路穿越褒斜道,可以减少坡道,还可以近四百余里路;褒水通向沔水,斜水通向渭水,可以行船,用来实施漕运。从秦岭以南向上沿着沔水进入褒水,实施漕运,褒水抵达斜水,中间仍有一百余里,可以用车辆转运,而后从斜水向下,抵达渭水。这样一来,汉中郡的粮食,即可以沿着水路进入关中,崤山以东的漕运,沿着沔水上行,漕运的粮食不加限制,比沿着黄河经过底柱山运上来更为方便。而且褒水、斜水沿途的木材、箭竹非常丰富,可以利用,与巴郡、蜀郡一样。”听了分析,武帝认为这个建议很好。任命张汤的儿子张卬为汉中郡太守;征发几万民工,沿着褒水、斜水,修筑五百余里通道。道路果然方便,近了许多,但是河水流速湍急,而且水中岩石嶙峋,不利于航行,不适宜漕运。
再以后严熊又上书,说:“临晋县百姓愿意凿通洛水,用以灌溉重泉县以东一万余顷的瘠薄农田。如果工程成功,用渠水灌溉,每亩地可以收获十石粮食。”武帝于是征发一万民工,挖掘水渠,从徵县引出洛河水,河渠修至商颜山下。沿岸河堤不稳固,常出现塌方,于是民工又采取凿井的方法,最深的竖井,向下可以深达四十余丈。沿途竖井相通,井下渠水流动。洛河水从地下穿越,经过商颜山,向东抵达距离山岭十几里远的地方。井渠结合的挖掘水渠方式,从此得以应用。由于在地下深掘水渠,挖出大量的龙骨,人们将这条开凿出的河渠,称为龙首渠。前后经历十几年时间,河渠全线贯通,但并没有使得当地的农业生产出现大的改观。
自从黄河在瓠子决口,此后二十余年,粮食生产一直不稳定,甚至于出现连续几年的歉收,梁地、楚地情况更为严重。武帝趁着封禅泰山的机会,沿途祭祀山川,第二年(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干旱少雨。武帝派出使者汲仁、郭昌征发几万民工,负责封堵黄河二十几年前的瓠子决口。武帝来到万里沙,祭祀天地,接着到黄河决堤的地方,将白马、玉璧沉入河中,诏令群臣从宫中侍从到将军以下,全部要背负柴草,参加封堵决口的工程。在当时,东郡百姓以烧草炊饭,可以用来堵塞决口的薪草很少,而下边淇园里的竹子,却是很好的封堵材料。武帝来到黄河决口处,痛感瓠子决口竟然这么多年没有封堵成功,武帝写下诗歌,诗歌中说:
瓠子决口兮可奈何?浩浩荡荡,殚精竭虑兮为河忙。黄河泛滥兮民不得宁,筑河堤兮吾山已平。吾山平兮巨野县浸,鱼鳖游兮严冬将临。故道废兮黄河横流,水势奔腾兮无羁留。重回故道兮神灵佑,不封禅兮安知百姓忧愁!朕谓河伯兮何肆虐,泛滥不止兮伤我国人!啮桑陆沉兮夺淮、泗,四处游荡兮水悠悠。
另一首诗歌:
黄河流激兮水势湍,导流下泄兮归入海。筑长堤兮锁蛟龙,河伯浩叹兮薪草穷。薪草缺乏兮何足忧,万物可用兮御水何愁!长竹代石兮桩筑夯,宣房堙塞兮百姓宁。
瓠子决口封堵成功后,在河堤上,武帝修筑起一座宫殿,起名字叫做宣房宫。武帝又诏令疏导黄河向北行洪的两条河道,恢复当年大禹治水时,采取的分洪措施,梁地、楚地终于得以安宁,此后再没有发生大的水灾。
从此以后,朝中的大臣们争相进言,兴修水利。朔方郡、西河郡、河西郡、酒泉郡先后开凿水渠,引出黄河水以及山上的积雪融水,灌溉农田。关中的灵轵渠、成国渠、洈渠从几条大河中引水;汝南郡、九江郡则引来淮河水灌溉农田,东海郡引来巨定泽湖水;泰山郡则在下游迎来汶水,干渠、支渠再配上相应的斗渠、毛渠。引来河水实施农田灌溉,为农业生产,带来无穷的便利,每条河渠水可以灌溉上万顷的农田。还有其它的小渠,利用山涧溪流用来灌溉农田,多的更是难以计数。
从郑国修筑郑国渠算起,到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中间经历了一百三十六年,倪宽在此期间担任左内史,倪宽上奏,请求修筑六辅渠,以利于灌溉郑国渠旁边较高的农田。武帝说:“农业,是治理天下的根本。只有在充分的水利条件下,才能够获得五谷丰收。左、右内史管辖的地域,有许多的名山大川,细民百姓不知道如何利用水利,以便利农业生产,因此才修筑灌渠,以及蓄水池塘,以备天旱时灌溉。现在内史辖区内的稻田租税较重,与其它郡不同,朝中大臣们讨论,给予适当地减少。以鼓励百姓从事农业生产,让土地有更多的产出,按照水渠受益的分布,安排徭役,不要耽误农时。”
又经过十六年,在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赵国人中大夫白公再次上奏,修筑灌渠。灌渠引出泾河水,在谷口县分流,最后抵达栎阳县,渠水流经渭河中段,可以灌溉广袤二百里远近的农田,农田灌溉达四千五百余顷,起名称叫做白渠。白渠为百姓带来利益,使得当地百姓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当地百姓作歌,歌中唱道:“农田在何处?池阳与谷口。郑国渠在前,白公渠在后。举锸为云霓,开渠为雨露。泾河一石水,肥泥有数斗。灌溉且施肥,助我禾黍稠。衣食供京师,享用亿万口。”讲的就是这两条灌渠为百姓带来的利益。
在当时,武帝正在举全国之力,对付匈奴,朝廷鼓励建功立业,为此上书建言献策的人很多。齐国人延年上书,说:“黄河源头在昆仑山,流经中国,注入勃海,中国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根据地图与古书中的记载,可以考察黄河沿线地形,令水利专家按照黄河流经路线,测出高差,在西北高原上,为黄河再开凿出一条新的河道,流经匈奴居住的地方,而后向东,再注入大海。如此一来,崤山以东可以免除黄河带来的水患,北部边郡也不用再担心匈奴的袭扰,黄河修筑堤防的花费,以及北部边郡防备匈奴的花费,也可以减少。还可以免除民众转输军粮的劳苦,消除了匈奴对边郡的威胁,免除了军民为此而受到的伤害,此后不会再有汉朝守边将士,尸骨暴露于荒野的悲剧发生。现在倾全国之力,在北部边郡防备匈奴,而不用担心南方百越的袭扰,其原因就是因为北部边郡的水源稀少,而南方水网密布,水系多,可以阻断百越。这件大事一旦成功,将是千秋万世的大功业。”上书递上后,武帝赞赏延年的宏伟计划,批复道:“延年提出的建议可谓是深谋远虑。然而黄河流向,是当年大禹治理的结果,圣人当年做事,已经想到了千秋万世后,圣人所创立下的功勋,通于上天神明,恐怕难以改变。”
自从堵塞了黄河决口,在堤上修建了宣房宫,黄河又在北边的馆陶县决堤,从馆陶分流出一部分黄河水,沿着屯氏河,向东北流经魏郡、清河、信都国,在勃海郡流入大海。用来分流的屯氏河又宽又深,与黄河的主河道一样,因为是顺着自然河道向下游下泄,没有淤塞河道,也没有修筑沿岸的大堤。这条黄河分水道形成之后,馆陶县东北方向的四、五个郡不时地会遭受小的水害,但是兖州以南的六个郡,再没有黄河水患的威胁。宣帝朝地节年间(公元前69-前66年),光禄大夫郭昌奉旨巡视黄河。郭昌认为屯氏河向北弯曲,有三处黄河段,水流平缓,汛期时黄河水冲刷贝丘县,担心黄河一旦涨大水,洪水流速湍急,这三处堤防将难以抵挡住黄河洪水地冲刷,应该在这三处地方,另外开挖出泄洪通道,直接向东,让黄河水在下泄时,顺利地流经东郡地界,不让黄河水再向北弯曲。泄洪渠道一旦发挥作用,将为下游的百姓带来巨大利益,百姓此后即可以安心定居,不用再担心遭遇水患的威胁。元帝永光五年(公元前39年),黄河在清河郡灵县的鸣犊口溃决,屯氏河安然无恙。
成帝继位初年,清河郡都尉冯逡上奏,冯逡说:“清河郡处于黄河下游,与兖州东郡以黄河水为界,城郭中居住的百姓,地势卑下,修筑的河堤土质松软,容易受到黄河水冲刷。之所以还没有遭遇到大的水患,是因为屯氏河目前畅通,有分流的两条河道。一旦屯氏河淤塞,灵县鸣犊口又决过堤,仅剩下一条洪水下泄通道,要兼容数条河流来水,即使再加高堤防,恐怕也难以保证黄河水地顺利下泄。如果遇到连续降雨的情况,数十天的降雨,河槽一定会暴涨。灵县鸣犊口在清河郡东界,所处位置在黄河的下游,现在河道虽然通畅,但仍然不能保证魏郡、清河郡不受水患的影响。大禹当年治水,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不是不爱惜民力,实在是因为地形有其自身的特点。所以在治河中,在下游挖掘出九条导流河,用以疏通洪水,以加快洪水下泄的速度。现在这些导流河均已经淤塞,难以辨别出本来的面目,屯氏河曾经断流七十余年,断流时间还不是太久,这条河道还可以利用,只要加以疏浚,增加河槽泄洪量即可。河口处位置较高,可以分流减缓洪水地杀伤力,这条河道有着很好的利用价值,应该尽快地加以疏浚,以便在黄河主河道暴涨时,及时分流洪水,以防万一。在宣帝地节年间,郭昌曾经修筑过直渠,此后第三年,黄河水即从原第二拐弯处,向北下泄六里,而后又在南边与主河道重新汇合。现在的拐弯处,黄河水在日夜冲刷着贝丘县,当地百姓惊恐不安,应该在此处及时修筑分洪渠道,让洪水向东走。如果不及早做出准备,北部一旦决堤,将会危及四五个郡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南边决堤则会危害十几个郡,到那时再来为堵堤烦恼,就已经太迟了。”成帝将奏议交予丞相、御史大夫处理,他们推荐博士许商,说许商研究《尚书》,懂得工程计算,可以计算出工程需要的大致费用。于是成帝派许商前往巡视,许商认为屯氏河只是黄河分洪的辅助河,当下国家财力不足,可以暂且搁置,没有予以疏浚。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