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二 张耳陈余传第二
张耳,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县人。年轻时,张耳做过魏公子信陵君的门客,后来亡命,逃往外黄县,外黄县有一位富人家的女儿,长相俊美,嫁到夫家后,认为丈夫平庸无能,女子从夫家逃往父亲的一位朋友家中。父亲的这位朋友听了女子的叙述,对女子说:“你一定要找一位贤丈夫,就嫁给张耳,张耳是你理想中的贤丈夫。”这位女子听闻此言后,随即与前夫离婚,改嫁张耳。女方家中为女子改嫁,准备了许多嫁妆,张耳因此而有了丰厚家产,用来结交天下士人,后来张耳担任外黄县令。
陈余,也是魏国大梁县人,陈余攻读儒家学说。在赵国苦陉县游学,苦陉县富人公乘氏,将女儿嫁予陈余为妻。在年轻时,陈余仰慕张耳的为人,像对待父亲一样礼敬张耳,二人结为生死之交。
刘邦还是布衣时,曾经与张耳有过交往。秦灭亡魏国后,秦政府悬赏千金,购买张耳的人头;悬赏五百金,购买陈余的人头。为此二人改换姓名,一起逃往陈县(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县),担任城中管理里巷的守门员。一天一位小官吏因为一些小事而鞭打陈余,陈余忍无可忍,奋起反抗,张耳在暗中踩住陈余的脚,让陈余暂且忍耐。官吏走后,张耳责备陈余,说:“我过去怎么嘱咐你的?今天为了这点儿小事,你甘愿死在一位官吏手中?”陈余承认自己刚才过于鲁莽。
陈涉领导的义军在蕲县举事,转战至陈县,张耳、陈余前往谒见陈涉。陈涉及其左右人对于张耳、陈余两位豪杰,早有耳闻,今日众人相见,分外高兴。
陈县的豪杰劝说陈涉,他们说:“将军披坚执锐,率领将士们首举义旗,抗拒暴秦,为楚国恢复社稷,按照将军的功劳,应该尊称为王。”陈涉征求张耳、陈余二人的意见,二人回答:“将军叱咤风云,以万死不顾的决心,为天下人除残贼。今天刚刚打下陈县即称王,人们会认为将军是要将天下归为私有。希望将军暂且不要称王,而是率领义军向西,派人立六国君主的后裔为王,作为义军盟军。如此以来,不用在野外与秦军直接交战,即可以推翻暴秦,到那时,大王占领咸阳,号令天下诸侯,帝业可唾手而得。现在大王要在陈县称王,恐怕会失去天下人心。”陈涉没有听从他们的劝谏,遂在陈县称王。
张耳、陈余继续劝说陈王:“大王在梁地、楚地举兵,肯定要攻入关中,没有时间平定黄河以北地区。臣曾经在赵国游学,认识那里的英雄豪杰,希望大王能拨予臣一支人马,让臣代替大王,前往赵国拓展领地。”陈王答应了他们的请求,任命亲信——陈县人武臣担任将军,张耳、陈余担任左右校尉,陈王拨予他们三千人马,从白马津渡过黄河。在义军经过的地方,义军向当地父老们宣传:“秦廷实施暴政虐民,压迫天下百姓,北边有驻守在长城的戍卒,南边有驻扎在五岭的谪卒,内外扰动,百姓疲困,秦廷还要横征暴敛,滥用军费,使得天下百姓民穷财尽,秦廷对百姓实施残酷的刑罚,迫使父子分离,民不聊生。现在陈王奋臂举事,为百姓首倡起义,天下民众无不响应,家家愤怒,人人报冤,各县百姓,杀了他们的县令、丞、各郡百姓,杀了他们的郡守、尉。而今大楚国已经建立,陈胜在陈县建都称王,派出吴广、周文率领百万大军向西,进攻秦国腹地。此时众豪杰还不奋起,还等何时。为了封侯建国,为了建功立业,诸位豪杰,天下奋起抗秦,推翻无道君主,为父兄报仇雪恨,建功立业的机会来了。”各地的豪杰纷纷响应,起义军汇聚各路人马,又得到数万人。武臣于是自封为武信君,率领义军攻下赵地十几座城邑,还有些城邑坚守不降,武臣引兵向东进攻范阳县。范阳县人蒯通说服县令徐公,投降武信君,蒯通又说服武信君封范阳县令为侯爵(详情记载在《蒯通传》中)。赵地还没有投降的城邑,看到范阳县令受封为侯爵,还有三十余座城邑遂不战而降。
起义军来到邯郸,张耳、陈余听说周章率领义军,已经攻入函谷关,攻入秦地的戏水,又被秦军反击,打出了函谷关。还听说其他将领在为陈王攻城掠地后,由于被陈王手下的佞臣所谮毁,很多将领受到惩罚。张耳、陈余也想到了自身,他们埋怨陈王,当初没有封自己为将军,只是任命为校尉,于是挑拨武臣,说:“陈王不一定非要立六国君主的后裔为王,将军攻下赵地数十座城邑,已经独占河北,如果此时还不称王,恐怕难以镇压住新占领地区。陈王喜欢听信谗言,如果现在将军返回陈县汇报,很难保证不受佞臣们的谮毁,希望将军在赵地称王,不要错失良机。”武臣听信了他们的劝告,遂自立为赵王。封陈余为大将军,封张耳为丞相。
武臣派人向陈王报告,陈王闻报后大怒,要杀武臣和其他将领的家眷,还要发兵去攻打赵国。楚相国房君劝谏陈王:“秦廷还没有灭亡,现在就杀武臣和他手下将领的家眷,等于是又逼出一个‘秦’来。不如顺水推舟,就此向武臣贺喜,让他们率领军队向西继续进攻秦国。”陈王接受了房君的建议,但还是将武臣及其他将领的家眷羁押在宫中,陈王封张耳的儿子张敖为成都君,派出使者前往赵国向武臣祝贺,催促他们即刻进军,向西攻入函谷关。张耳、陈余对武臣说:“陈王封赵王,这并非是陈王的本意,而只是权宜之计。楚如果灭秦,一定会再加兵于赵。希望大王不要再向西用兵,应该向北占领燕地、代地,向南占领河内郡,继续扩大赵国的领地。赵国南边有黄河天险,北边有燕、代,楚国即使战胜秦国,也将对赵国无可奈何。”赵王认为他们说得有道理,于是就没有再向西用兵,而是派出韩广占领燕地,李良占领常山郡,张黡占领上党郡。
韩广占领燕国后,燕国豪杰遂拥立韩广为燕王。赵王武臣于是与张耳、陈余率领赵军向北,驻扎在燕国边界,威慑燕国。赵王武臣在一次偶然地出行中,被燕国军队擒获。燕国将武臣作为人质,逼迫武臣向燕国割地求和。赵国派出使臣,希望燕国能够放回赵王,燕国却将赵国派去的使臣杀掉,一定要赵国答应条件,张耳、陈余一时不知所措。有位将军府中的伙夫告诉带班人说:“我可以出使燕国,为二位将军向燕国说情,让他们放回赵王。”一起的工友嘲笑这位伙夫:“使者去了十几批,均被燕国杀掉,你有什么本领可以救回赵王?”这位伙夫果然奉使来到燕军大营。燕军将领接见这位伙夫,伙夫问道:“你们知道我为什么要来吗?”燕将说:“想要回你们的赵王。”伙夫再问:“你们知道张耳、陈余是什么人吗?”燕将说:”他们是贤者。”伙夫又问:“你们知道这二位的想法吗?”燕将回答:“想要回他们的王吧。”赵国伙夫笑了:“你们还不知道这二位真正的想法。武臣、张耳、陈余,率领义军,兵不血刃地拿下赵国数十座城邑,其实都想南面称王。臣子与君王,岂可同日而语!现在只是看到赵国刚刚稳定下来,他们因为武臣年长,暂推武臣为赵王,以稳定赵国人心。等到赵国完全平定后,这二位同样想分裂赵国,各自称王,只是时机尚未成熟。你们现在囚禁赵王,这二位名义上是请求燕国放回赵王,其实巴不得燕国早日杀掉赵王,这二位才能有机会分裂赵国,各自称王。一个赵国尚且能够威胁燕国,两位贤王相互扶持,再以燕国擅自杀害赵王为名,灭掉燕国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燕军将领听了这番话,认为伙夫讲得有道理,于是放回赵王,伙夫用车子载着赵王高兴地返回赵国。
李良平定了常山郡,返回向赵王复命,赵王命令李良继续攻占太原郡。李良率军抵达石邑县,秦军在井陉堵截义军,李良不能前进。秦军将领诈称二世皇帝派来使臣送予李良一封书信,信没有封口,信中说:“李良曾经是我的臣下,很受重用,如果能够反赵降秦,赦免李良的罪,而且有重赏。”李良读了书信,半信半疑,回邯郸请求增兵。走到半道,遇上赵王姐姐的车队,后边还有一百余名骑兵随从。李良看到车队,以为是赵王的车队,伏在道旁谒见赵王。赵王的姐姐喝醉了酒,不知道伏在地上的是赵国将军,让一位骑士敷衍李良。李良平素高傲,从地上站起来,感觉在部下面前丢了脸。一位随从官吏说:“天下叛秦,能者为王。赵王的地位原来还不如将军,现在赵家的女人也不把将军放在眼中,请让我们杀了她。”李良此前得到秦军的书信,已经有反意,仍在犹豫中,刚才的事情更使得李良勃然大怒,即刻派人追杀赵王的姐姐,然后率兵袭击邯郸。邯郸没有丝毫防备,李良在乱军中竟然杀了武臣。赵国人中有很多是张耳、陈余的耳目,张耳、陈余得以在混乱中逃出。二人收集残兵,得到数万人,有说客向张耳、陈余出主意,说:“二位将军毕竟是外来人,要想让赵国人归附,其实很难;如果能够立赵国原来国君的后裔,由你们来辅佐,或许可以成功。”于是二人在民间找回赵国原国君的后裔赵歇,立为赵王,在信都县设都。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