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九 萧何曹参传第九
萧何,沛县人。萧何通晓法律,执法公平,担任沛县的主要文吏。在高祖还是布衣时,萧何以职务上的便利,帮助过高祖。在高祖担任亭长后,萧何保护过高祖。刘邦要到咸阳出差,其他官吏为刘邦送礼,礼钱是刘邦俸禄的十分之三,萧何送了十分之五。秦廷派出监御史下来监察郡县,监御史与随从商议后认为,萧何在泗水郡属下官吏考核中,政绩为第一。监御史打算推荐萧何,由朝廷征用,萧何谢绝,没有去。
刘邦在沛县举义起兵,被沛县人推举为沛公,萧何在义军中担任军丞,协助刘邦处理军务。刘邦率领义军攻入咸阳,众将领奔走于秦廷宫室、府衙,抢夺金钱财物瓜分,只有萧何进入丞相府、御史大夫府,在府中找到收藏图书档案的文库,将秦廷所有的图书档案,收集起来。刘邦后来能够了解全国的险关要隘,户籍人口,地域差别,百姓疾苦,均来自于萧何收集的秦廷档案。
秦末诸侯起义初,诸侯间约定,先攻入关中,推翻秦廷者,在秦地称王。沛公首先攻入关中,推翻秦廷,项羽后来进入关中,而后却要攻打刘邦,刘邦卑辞解释,化解了这场危机。接下来,项羽在咸阳,烧杀抢掠,焚烧秦廷宫室,继而项羽与范增商量:“巴郡、蜀郡路途艰险,秦朝受到贬谪的犯人,全部流放至巴蜀。”项羽主持分封,在分封诸侯王时,项羽说:“蜀郡、汉中也属于关中。”项羽将刘邦封为汉王,汉国的领地有蜀郡、巴郡、汉中郡。项羽将关中分为三个诸侯国,封予秦军的三位降将,让他们挡住汉王刘邦东归的道路。刘邦很生气,当时就想与项羽翻脸。周勃、灌婴、樊哙劝说刘邦暂且忍耐,萧何也提出谏言,萧何说:“在汉中称王,虽然不是我们想要的,不也强过现在去送死吗?”刘邦问:“怎么是送死呢?”萧何说:“我们的兵力不如人家,百战百败,不是送死是什么?《周书》中有‘天予不取,反受其咎’。俗话中也有‘天汉’的说法,意思是说汉国的美只有天上才有。能屈于一人之下,而居于万人之上,这是当年商汤、周武王经历过的事情。臣希望大王在汉中先称王。休养生息,招贤纳士,安抚巴郡、蜀郡百姓,而后寻找机会,再回过头来夺取三秦,最终夺取天下。”刘邦想了想说:“也好。”于是率领汉军来到汉中,刘邦拜萧何为丞相。萧何向刘邦推荐韩信,汉王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为汉王平定三秦、夺取天下,制订谋略(详情记载在《韩信传》中)。
萧何以丞相身份留守在巴郡、蜀郡,安抚百姓,为出征的汉军将士提供军粮,保障后勤供应。汉纪元二年(公元前205年),汉王刘邦与诸侯联军联合进攻楚国,萧何留守关中,辅佐太子,管理汉国的国都栎阳县。制订法律条令,建立宗庙、社稷、宫室,设置县邑,有事情则向刘邦奏报,刘邦批准后,按照刘邦的诏令处理汉国一应政务;时间来不及,则按照实际情况先行处理,再将结果奏报汉王。萧何在关中统计户籍人口,转输军粮,汉王刘邦多次战败,从险境中狼狈窜逃,萧何每次都能够及时地在关中征调青壮年,补充进汉军,保证汉军始终有足够的战斗力。因此,汉王委托萧何,在关中掌管汉国的一切事务。
汉纪元三年(公元前204年),汉王刘邦率领汉军与项羽在魏地的京县、索邑之间形成对峙局面,刘邦多次派人回到关中慰问丞相辛苦。鲍生对萧何说:“现在汉王在野外风餐露宿,却多次派人回来慰问丞相,这是汉王在怀疑丞相。我为丞相考虑,丞相应该将家族中能够打仗的子弟,全部送往楚汉对峙的前线,这样做才能获得汉王信任,”萧何采纳了鲍生的建议,将家族子弟全部送往前线,汉王为此很高兴。
汉纪元五年(公元前202年),霸王项羽兵败自杀,刘邦正式登上皇帝宝座,论功行赏,群臣争论功劳大小,一年多没有结果。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封萧何为酂(cuo)侯,享受食邑八千户。功臣们说:“臣等当年披坚执锐,多的打了一百余仗,少的也打了数十仗,攻城略地,功劳大小不等。萧何没有汗马功劳,只是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从来没有在战场上厮杀过,他的功劳为何能在臣等的上面,这是为什么?”高祖问:“诸君打过猎吗?”回答说:“当然打过。”“知道猎狗吗?”回答是:“知道。”高祖说:“打猎,追逐野兽的是猎狗,而看到猎物,指挥猎狗追杀的是人。现在诸君即是追杀猎物的猎狗,你们是功狗;至于萧何,则是看到猎物,指挥猎狗追杀的人,萧何是功人。还有,诸君跟随我打天下,都是一个人追随我,多者一家两三人;萧何却是整个家族数十人追随我,这个功劳还不够大吗!?”此后再也没有人与萧何比较功劳大小。
封赏列侯结束,开始排列功臣名次,大家都说:“平阳侯曹参,身受七十余处战伤,攻城略地,功劳最大,应该排在第一位。”高祖在封侯时,已经为封赏萧何说服了诸位功臣,在排列名次时,不想再让功臣们感到委屈,可内心还是想把萧何排在第一位。关内侯鄂千秋当时担任谒者令,向高祖进言:“群臣的意见有片面性。曹参虽然有攻城略地的功劳,这只能说明曹参会打仗。皇上与楚国对峙长达五年之久,汉军的损失难以计数,皇上身陷绝境,只身逃亡就有几次,正是萧何从关中征调援军,补充汉军,汉军才转危为安,这些可不是皇上要求萧何去做的,萧何每次征调,都是几万汉军,都是在皇上濒临绝境时,补充进前线汉军。汉军与楚军在荥阳对峙几年,军粮供应从未中断过,是萧何从关中远途转输军粮,保证了汉军的军粮供应。陛下虽然在崤山以东多次陷入困境,萧何却能在关中始终保持汉国后方的稳定,这些都是万世的功劳。像曹参这样的将军,就是少他几百个,对于大汉江山来说,能有多大损失?大汉有几百个这样的将军,也未必能够夺取天下。怎么能用一个方面的功劳,去否定享有万世的功劳!萧何应该派在第一位,曹参排在第二位。”高祖说:“你分析的对。”于是将萧何排在功臣第一位,特许萧何带剑、穿鞋上殿,进入宫殿,不用小步疾走。高祖说:“我听说能够推荐贤者的人,应该受到奖赏,萧何虽然功劳很高,有了鄂君的分析,大家才能看得更清楚。”鄂千秋已经是关内侯(注:此处原文标点有误,应在关内侯后边加上逗号),高祖又加封鄂千秋为安平侯,享受食邑二千户。同一天,高祖还封了萧何的父母兄弟十几人,全部享有食邑。加封萧何食邑二千户,“作为我当年做亭长时,到咸阳出公差,萧何多送我的十分之二差旅费。”高祖说。
陈稀造反,高祖亲自率领汉军平叛,抵达邯郸。淮阴侯韩信此时也在关中为谋反做准备,吕后采纳了萧何的建议,诱杀韩信(详情记载在《韩信传》中)。高祖听了诛杀韩信的经过后,派人拜丞相萧何为相国,加封食邑五千户,又派了五百个汉军士卒和一名都尉担任萧相国的护卫。大家都来向萧何道贺,只有召平前来向萧何问丧,表示哀痛。召平,是原秦朝的东陵侯。秦朝灭亡后,召平成为布衣,家中贫困,靠着在长安城东边种瓜谋生,因为瓜种得好,世人都称“东陵瓜”,这种叫法是从召平开始。召平对萧何说:“大祸就要临头了。高祖率领军队在外,风餐露宿,君在后方享受安宁,没有身冒矢石的危险,皇帝却要为君专门安排护卫,从淮阴侯最近谋反的事情上,可以看出,皇上对君已经有了戒心。所以才会为君安排护卫,这不是在关心君。希望君能够辞掉护卫,不要接受,还要把家产拿出来资助汉军。”萧何恍然大悟,按照召平所说的去做,高祖很高兴。
汉纪元十一年(公元前196年)秋天,黥布造反,高祖亲自率领汉军平叛,在平叛中,多次派人询问萧相国在干什么。有人报告说:“因为皇上在军中,相国正在为皇上安抚后方百姓,尽其所有,将其家产资助前线汉军,与平定陈豨叛乱时一样。”又有客人来劝说萧何:“君离灭族不远了。君现在已经位居相国,功劳排在第一,不可能再增加了。刚入关时,君就已经深得关中百姓民心,至今已经十余年。关中百姓非常拥戴相国,你现在还要这样做,又是为了什么。皇上多次询问相国在做什么,就是怕相国的威信撼动关中。君现在何不多买些田产,低价买进,与民争利,以此来败坏自己的名声,这样做才能使得皇上放心。”萧何按照这种方法去做了,高祖听到萧何在购置田产,很高兴。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