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五 蒯伍江息夫传第十五
蒯通,范阳县人,蒯通的名字与武帝的名字相同(名彻),因为避讳,改为通。在秦朝末年,楚汉义军起来造反,武臣在赵地拓展领土,自号为武信君,蒯通前往游说范阳县(今河北省定兴县)令徐公,蒯通说:“臣,是范阳县的百姓蒯通,看到徐公您有性命危险,特来向您吊唁。但同时,我还要向徐公道贺,有我蒯通在,公还可以死而复生。”徐公向蒯通施礼,问:“为什么要向我吊唁?”蒯通说:“足下当县令前后长达十余年,杀人之父,孤人之子,断人之足,黥人之首,可以说是数不胜数。那些慈父孝子之所以不敢杀徐公的头,是因为害怕秦朝的法律,现在天下大乱,秦朝的法律已经不起作用,那些慈父孝子很快就会把尖刀插在公的肚子上,既可以报仇雪恨,还可以一举成名。这即是蒯通我要向公吊唁的原因。”徐公问:“那为什么得到你,我又可以死而复生?”蒯通说:“赵国的武信君武臣看得起我蒯通,派人向我询问成败利钝,我现在就要前去面见武信君,向武信君游说:‘将军认为只有战胜对方,才能获取土地,只有攻城野战,才能获取城池吗?臣认为这样做还不能算是聪明。以臣的看法,不需要刀兵相见,一样可以获得土地;不需要攻城野战,一样可以拿下城池,只要发布命令,即能让千里之外的敌军俯首称臣,能得到这样的结果,不是也很好吗?’武信君一定会问:‘我应该怎么做呢?’臣将回答:‘范阳县令本来打算整顿军队,据城坚守,但又怯懦怕死,贪财而好富贵,因此想献出城池来投降将军。假若投降将军得不到好处,其它未攻下的城池就会相互转告:‘范阳县令投降,只落得被杀的下场,’他们一定会坚守城池,如果将军再要攻打这样的坚城,就很难再打下来。为将军着想,不如以豪华车辆,去劝说范阳县令投降,让他驾驶着豪车,驰骋在燕赵大地,那么包括边城没有投降的县邑,即会相互转告:‘范阳县令投降,已经获得富贵’,他们因此就会争相投降,其势如同斜坡上的滚珠,势不可挡。这就是臣所说的,‘传檄而千里可定。’”徐公向蒯通表示感谢,派出车马,让蒯通去联系武信君。蒯通用这些话打动了武臣。武臣用上百乘豪华车子、二百匹骏马,以侯印来迎接徐公。赵国其它县邑听到这样的消息,先后又有三十余座城池投降,与蒯通估计的一样。
再后来汉将韩信俘虏了魏王豹,平定赵国、代国,逼降燕国,平定三国之后,接着引兵向东进攻齐国。还没有从平原县渡过黄河,听说汉王已经派郦食其游说齐国成功,齐国不战而降,韩信于是就想就此罢兵。蒯通劝说韩信:“将军奉明诏进攻齐国,汉王随后又派出说客游说齐国投降,汉王有让将军停止进攻的诏命吗?如果没有,为什么要停止用兵呢!况且郦食其仅为一介儒生,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就能说服齐国七十余座城池投降,将军率领几万汉军,却仅拿下赵国五十余座城池。将军担任汉的大将军数年,反不如一介摇唇鼓舌的儒生!”韩信也有同感,遂重新调整部署,渡过黄河。齐国已经相信了郦食其的游说,留下郦食其,每天酒宴款待,当作贵客来对待,撤除了对汉军的防备。韩信乘此机会袭击驻扎在历下邑的齐军,汉军很快打到临菑城下。齐王认为郦食其在欺骗自己,遂将郦食其烹杀,兵败逃走。韩信平定齐国后,自立为代理齐王。刘邦率领的汉军,此时仍然困守在荥阳,但还是派出张良带着诸侯王印信来封韩信为齐王,以稳定韩信。项王此时也派出武涉前来劝说韩信,想要与韩信结成联盟。
蒯通看得很清楚,韩信此时的位置非常重要,就想劝说韩信叛汉自立,蒯通先去试探韩信,蒯通说:“仆曾经向人学习过相面术,相君之面,不过是封侯,而且危机重重;相君之背,则是贵不可言。”韩信问:“这话怎么讲?”蒯通要韩信摒退左右,与韩信私下里交谈,蒯通说:“天下刚举义造反时,英雄振臂一呼,狂飙突起,士人豪杰云集,鱼龙混杂。当时人们所想的,就是要推翻暴秦。现在刘、项争夺天下,天下人肝脑涂地,在中原征战的军人,难以计数。汉王率领着数十万大军,盘踞在巩县、洛阳一带,与楚军对峙,一日数战,仍然不能分出胜负。汉王屡受挫折,一败荥阳,再败成皋,不得已只能从宛县、叶县出兵,这即是人们常说的智穷力竭。楚国在彭城设都,项王率领楚军南征北战,攻克荥阳,席卷汉军,其军威震慑天下,但现在也只能在京县、索邑之间与汉军对峙,受着西山阻遏而不能前进半步,两军已经形成抵角之势。前后长达三年时间,锐气几乎耗尽,军粮匮乏,百姓疲惫,战争仍然看不到尽头。以臣看来,天下如果没有圣贤出世,这种形势还难以结束。当今天下,刘、项二位英雄,可以说,均命悬于将军之手。将军为汉则汉胜,向楚则楚胜。臣愿意披心腹,坠肝胆,效愚忠,只怕将军不能用臣。现在为将军计,不如将两利拿在手中,三分天下,鼎足而立,让三方力量均不敢贸然行动。凭借着将军的智慧,拥有着如此多的军队,占据着强齐,控制着燕、赵,出兵攻占汉楚空虚之地,顺应民心,引军向西,为民请命,到那时,试问天下,谁敢漠视!将军已经拥有齐国,再接着占领淮河泗水地区,向诸侯施以厚恩,深拱揖让,那么天下诸侯定会前来齐国朝会。人们常说‘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希望将军能够深思熟虑。”
韩信说:“汉王待我不薄,我不能见利忘义!”蒯通说:“此前常山王张耳、成安君陈余可谓是刎颈之交,等到为了张厩、陈释战死疆场的事情,二人竟因为误会而反目成仇,常山王张耳被成安君陈余打败,抱头鼠窜,投奔汉王。最终在汉军进攻赵国时,将军与张耳挥军东下,在鄗县北面,泜水南面,打败成安君,在泜水河边,成安君身首异处。他们二人的交情,可谓天下人所公认的,最为真诚,其结果竟然是刀兵相见,非致对方于死地而后快,这是为什么?人们经历的苦难太多,遇到的机遇太少,在机遇面前,人们想要得到的东西,又太难以把握。现在足下以忠信效忠于汉王,其牢固程度恐怕很难与张、陈二君相比,而今后遇到的纷争,恐怕又会远大于因张黶、陈释之事引起的误会,因此我认为将军说汉王不会对不起足下,是显得太过于天真。大夫文种保全了亡国的越国,继而帮助勾践称霸于春秋,立下这样的大功,最后也只能饮恨自尽。俗话常讲:‘飞鸟尽,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以交友来讲,将军比不上张耳与陈余;以忠君来讲,将军不可能像大夫文种一样。这两个例子,足以警醒世人。希望足下能够深思。而且臣听说,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将军从渡过黄河进入山西,俘虏魏王豹,擒获夏说,攻下井陉,斩杀成安君陈余,占领赵国,逼降燕国,平定齐国,向南歼灭楚军十几万,斩杀龙且,将获得的战功向汉王报告,将军智略超群,天下无敌,这已经是功盖天下。将军挟不赏之功,兼有震主之威,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恐惧。将军想要平安地渡过余生,这可能吗?处于人臣的地位,将军却拥有威震天下的功名,我真地为将军感到担心。”韩信说:“你回去吧,我再考虑一下。”
过了几天,蒯通又来说服韩信:“善于听取意见的人,才能把握住时机;现在将军的时机,即是将军存亡的关键。受主子供养的人,难以拥有无上的权威;以劳碌谋生的人,难以享有卿相的地位。一句话讲清楚,遇事不敢果断,灾祸即会从此萌生。猛虎临敌犹豫,不如毒虫奋力一蜇;孟贲迟疑徘徊,不如孩子勇敢果断。讲的就是这些道理,要敢于行动。事情往往是取得成功难,招致失败却很容易,机会易失而不易得。‘机遇一旦失去,将再难以获取。’希望将军对臣的建议不再犹豫徘徊。”韩信还是犹豫,不愿意背叛汉王,又在想,自己的功劳很大,汉王不会剥夺自己齐王的地位,最后还是谢绝了蒯通的谏言。蒯通看到游说不成,害怕因此而惹祸上身,遂假装疯狂,做了巫师。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