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七 杨胡朱梅云传第三十七
杨贵,字王孙,孝武帝朝人。杨贵对黄老学说颇有研究,家中富有,重视养生,凡是对养生有用的东西,杨贵无不想尽办法得到。及至年老有病,在临终前,杨贵却留下遗嘱嘱咐儿子,杨贵说:“我要裸葬,返朴归真,不要违背我的意愿。我死之后,用布袋将我的尸身包裹住,掘地七尺,将尸身放入墓圹中,而后再将布袋从脚底部抽出,让身体接触地面。”儿子不做声,不答应父亲的要求,怕违背父命,答应父亲的要求,又感觉于心不忍,于是去见父亲的朋友,祁侯缯它。
祁侯给王孙写了一封信,祁侯说:“君现在正受着疾病的折磨,而我很快也要跟随皇上,到雍县祭祀后土祠庙,不能前来看望君。希望君能够安心养病,不要胡思乱想,按时服药,要多加保重。听说王孙嘱咐后人,在君死后,要施行裸葬,假若死者无知,也就罢了,假若死者有知,那就是戮尸于地下,光着身子去见先人,我认为王孙这样做不妥。《孝经》中说:‘为死者要准备棺椁衣衾’,这是圣人留下来的遗训,何必要固执己见?希望王孙再重新考虑。”
王孙回信答道:“人们常说,上古时的圣王,出于感情需要,不忍心抛弃亲人,因此制定丧葬礼仪制度。现在的人们,已经远超出上古时的制度规定,我现在要以裸葬形式向人们宣示,我有矫正世俗的决心。厚葬对于死者,其实没有什么用处,俗人却借此相互攀比,耗费钱财,将世间的财物埋葬于地下,任其腐朽。除此外,人们将大量的财物埋葬于地下,今日葬完后,明日即会被盗贼发掘盗走,其结果,与将尸骸暴露在野外,又有何区别!况且人死了,终将化为尘土,物资又会返回本原。物归得其所在,物化得其所变,仅是物资返回本原而已。物资返回本原,无形无声,正合乎道的精神。假若一定要用世间的财物去扰动大众,用厚葬的方式,让逝者与自然隔开,使得归者不能亲近土壤,化者不能迅速改变,这样做,只是让尸骸化为尘土的时间,人为地延长而已。而且我还听说,人的灵魂,应该漂浮于天上,人死去的形骸,应该融化于地下。灵魂离开了肉体,各自找到归属。人们称灵魂谓之为“鬼”,“鬼”的谐音即是“归”。让脱离灵魂的尸骸块然独处,尸骸还能知道些什么?一定要为尸骸再缠上布帛,用棺槨隔离开来,尸骸裹上布帛,口中含着玉石,尸骸想要尽快腐化,也难以做到,以至于最终化为枯骨、蜡像,千年之后,棺槨才能腐朽,最终尸骸还是要化为土壤,回到它应该去的地方。因此说来,人的尸骸只是大地的客人,只是在地下存留得时间长久一些罢了!在上古时,尧帝的殡葬,只是用简陋的木料做成一个小棺,以葛布作为殓尸的衣裳,挖掘的墓穴,向下不触及水源,向上不漏出气味。圣王生前生活俭朴,死后丧葬简易。不用无益的东西陪葬,不在无谓的事情上耗费精神。现在的人们,耗尽钱财厚葬,将先人的尸骸与自然隔绝,死者已经长眠,生者还要耗费钱财,劳神费力,这真可谓是执迷不悟。呜呼!我不愿意这样做。”
祁侯看了回信说:“你说得对。”杨贵死后终于裸葬。
胡建,字子孟,河东郡人。武帝天汉年间(公元前100-前97年),胡建担任北军正丞,由于家贫,没有钱购置车马,常步行至军营中供职,胡建与士卒们同吃同住,因此有很多机会与士卒们接触,与士卒们的关系,相处得很好。在当时,北军监军御史作奸犯科,将北军的墙垣打开,为自己经商牟取利益,胡建见状不忿,要将违法的监军御史斩首,于是与下面的士卒商量,胡建说:“我要你们与我一起,杀掉这位不守汉法的监军御史,你们听我的号令,我说动手就动手,说杀就杀。”于是决定在选士马日行动,监军御史与护军诸校尉均在,这些军官们堂而皇之地坐在大堂上,胡建率领士卒,走到大堂前向他们拜揖,接着胡建走上前,士卒们随即跟上。胡建指着监军御史说:“抓起来。”士卒上前,将监军御史拽了下来。胡建说:“斩”。士卒们拔出刀来,将监军御史的头颅砍了下来。护军诸校尉大惊失色,不知该如何是好。胡建已经写好奏书,事先揣在怀里,此时递上奏书,报告说:“臣在军法中看到,立武以威众,诛恶以禁邪,而今监军御史公然打开北军军营的墙垣,为个人经商牟利,私自将买卖做到军营中,而不是立刚毅之心,勇猛之节,率领士卒,为士大夫做出表率,丧失为官的道理。如果将御史交予文吏治罪,不会受到严惩。《黄帝理法》中讲:‘营垒定下以后,不能穿墙,不能打开小门,违者即是奸人,奸人者杀。’臣此次按照军法行事:‘军正不属于将军,将军有罪,须上报天子,二千石以下官员,可以行使军法。’军丞是否能够斩杀御史还有疑问,但是我个人做事,敢做敢当,臣现在已经将御史正法,冒死罪禀报。”武帝制诏书,说:“《司马法》中有解释:‘国家的礼仪不用于军队,军队的纪律不用于国家。’御史在军中犯法,何须要由政府的文吏来惩治?三代的君王在军营中盟誓,让军士们受到鼓舞,在军营外盟誓,让军士们作好准备;在交战前盟誓,鼓励军士们充满斗志。’胡建做得对,有什么可怀疑的?”胡建因此而闻名。
再后来胡建担任渭城县令,政绩卓著。当时是在昭帝朝,昭帝年幼,皇后的父亲上官安将军,与昭帝姐姐盖长公主的情夫丁外人关系很好。丁外人骄横跋扈,与原京兆尹樊福有仇,竟然派客人将樊福射杀。这位客人藏匿在公主的别墅里,官吏们不敢搜捕。渭城县令胡建率领士卒将别墅包围起来。盖长公主听说后,与丁外人、上官将军带着很多家奴赶来,气势汹汹地向官吏射箭,追杀,胡建率领的士卒只好四散逃避。盖长公主指使奴仆,弹劾渭城县令胡建率领士卒伤害公主的家奴。胡建向朝廷奏报,说自己只是秉公办案,并没有做出不法之事。盖长公主闻报后大怒,派人上书,诬告胡建冒犯长公主,胡建手下的官吏将箭射在长公主的府门上。胡建明知道官吏伤害公主的家奴,却避重就轻,不予以惩治。大将军霍光将长公主的奏章压了下来。再后来霍光有病,上官桀在朝中处理政事,要将胡建逮捕。胡建遂自杀。当地官吏百姓均为胡建鸣不平,至今渭城县里还有百姓为胡建修建的祠堂。
朱云,字游,鲁国人,后来迁至平陵(昭帝的陵寝)县居住。朱云少年时曾经与侠客有过交往,帮助侠客报仇。朱云身高八尺余,体貌魁伟,以勇猛果敢而闻名。四十岁后,朱云改变此前的行为,跟随博士白子友学习《易经》,又跟随前将军萧望之学习《论语》,学习很有成就。朱云为人倜傥,不拘小节,因此而被当时人所看重。
在元帝朝,琅琊郡人贡禹担任御史大夫,代理华阴县丞嘉向皇上密封上书言事,嘉说:“治理国家在于重用贤者,御史大夫,在朝中是副宰相,统领九卿,不能不慎重地考虑人选。平陵县人朱云,文武兼备,忠诚而有智谋,可以让朱云以六百石职务,试着代理御史大夫,发挥他的才能。”皇上就县丞提出的人选,询问朝中的公卿大臣。太子少傅匡衡提出看法,匡衡认为:“朝中大臣,是国家的股肱,为万民所敬仰,是明王慎重选择的结果。古书中常讲下级轻视上级,贱民图谋权位,国家即会出现混乱,百姓也会不得安宁。这位名嘉的官吏以一位代理县丞身份,竟敢议论朝中的大臣人选,让匹夫卑微之人,越过九卿而登上副丞相职务,这不是重视国家法度,尊崇江山社稷的做法。在上古时,尧帝重用舜,文王重用姜太公,均要经过长期考查,然后才授以重任,更何况像朱云这一类人?朱云此人,我听说过,一向好勇斗狠,有多次犯法亡命的记录,后来虽然学习过《易经》,颇有师传,但朱云的行为并没有大的改观。现在的御史大夫贡禹廉洁自律,经学渊博,有古人伯夷,史鱼的风范,海内士人莫不敬仰,而嘉却曲意奉承朱云,妄图让朱云担任御史大夫,可谓是痴心妄想,我怀疑嘉有不轨之心,此势断不可长,应该将嘉交予有关部门,调查审理,以判明他是何居心。”嘉竟然因此而获罪。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