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汉书》 » 白话文 > 卷七十九 冯奉世传第四十九

卷七十九 冯奉世传第四十九

冯奉世,字子明,上党郡潞县人,后来迁至杜陵(宣帝的陵寝)县居住。冯奉世的祖先即战国时的名臣冯亭,在当时,冯亭担任韩国上党郡守。秦国进攻上党郡,阻断太行山通道,韩国不能派兵救援,冯亭最终将上党郡献予赵国。赵国封冯亭为华阳君,冯亭与赵国将军赵括,共同坚守上党郡抗秦,在长平之战中战死。此后冯氏家族分散在诸侯各国,有的留在潞县,有的来到赵国。在赵国的,后来成为赵国将军,将军后人,又有人做了代国丞相。秦灭亡六国后,冯亭后人冯毋择、冯去疾、冯劫做了秦国将相。

汉朝建国之后,在文帝朝,冯唐最有名,冯唐是代国丞相的儿子。武帝末年,冯奉世以良家子弟身份,在宫中担任郎官。在昭帝朝,以工作优秀补任为武安县长。后来免官,当时冯奉世年龄有三十余岁,开始攻读《春秋》,学习微言大义,钻研兵法,前将军韩增上奏昭帝,举荐冯奉世为军中司空令。宣帝朝本始年间(公元前73-前70年),冯奉世从军抗击匈奴。撤军返回后,冯奉世在朝中再次担任郎官。

此前,汉朝派出多批使者出使西域,出使的人中有些人不称职,有辱使命;还有些人贪污,有些使者在西域受到西域人刁难、侮辱。在当时,乌孙国有协助汉朝抗击匈奴的功劳,西域诸国归附汉朝,汉朝正要安抚他们,派出官员前去慰问,挑选可以出使西域的使者。前将军韩增推荐冯奉世,以卫侯特使身份,持汉朝符节,护送大宛与其它西域诸国使臣回国。到了伊修城,西域都尉宋将说莎车国与附近的几个小国,曾经合谋杀害汉朝立的莎车王万年,还杀害了汉朝使者奚充国。当时匈奴发兵攻打车师城,没有攻下来,此后撤军。莎车国派出使者,扬言说北道诸国已经归附匈奴,而后合谋进攻南道,与南道诸国歃血为盟,背叛汉朝,从鄯善以西,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全部被阻断。西域都护郑吉、校尉司马意被困在北道诸国。冯奉世与副使严昌商议,认为此次出使,如果对叛逆不予以打击,莎车国的势力将会坐大,到那时,西域将会更加难以控制,将会危及到西域的稳定。遂以汉使持有的符节告谕西域诸国王,命令他们发兵,南北两道共发兵一万五千余人,联合进攻莎车国,攻下莎车城后,莎车王自杀,冯奉世将莎车王的首级传回长安。此后西域诸国安定下来,汉朝威望再次影响西域。冯奉世罢兵后,向朝廷奏报。宣帝召见韩增,说:“祝贺将军,将军举荐的人很称职。”冯奉世继续向西,奉朝廷使命来到大宛国。大宛王听说汉朝使者杀了莎车王,对汉朝使者非常恭敬,超过其它国家来的使者。冯奉世从大宛国带走他们的名马象龙,返回长安。宣帝对冯奉世此次出使西域非常满意,下诏让朝中大臣们廷议,要封赏冯奉世。丞相、将军们说:“《春秋》大义,大夫出使异域,为了安定国家,可以根据情况,行使权利。冯奉世此次出使,功勋卓著,应该封赏爵位并且享受食邑。”少府萧望之却认为,冯奉世奉使前往西域,有朝廷指定的使命,而冯奉世擅自改变朝廷指定的使命,擅自调动西域军队,虽然立功,不能封赏,否则以此为先例,后边出使的使者将会效仿。后来者像冯奉世一样,在西域随意发兵,妄图在万里之外侥幸立功,异域将会不断地产生事端。这种事情不能鼓励,因此不能封赏冯奉世。宣帝同意萧望之的意见,但还是任命冯奉世为光禄大夫,兼任水衡都尉。

元帝继位(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后,冯奉世担任执金吾。上郡属国投降汉朝的部分匈奴,大约有一万余人逃回匈奴。在此前,昭帝朝末年,黄河以西属国,胡伊酋若王也曾经率领手下部众几千人叛逃,冯奉世持皇帝授予的符节,率领汉军追赶。右将军典属国常惠去世后,冯奉世代替常惠担任右将军典属国,加诸吏称号。几年后,担任光禄勋。

元帝永光二年(公元前42年)秋天,陇西郡的彡(xiǎn)姐羌旁支造反,元帝下诏,召丞相韦玄成、御史大夫郑弘、大司马车骑将军王接、左将军许嘉、右将军冯奉世共同商议。在当时,庄稼连年歉收,京师的谷米每石卖到二百余钱。边郡的粮食更加昂贵,卖到四百钱。崤山以东的粮食卖到五百钱。全国很多地方发生饥馑,朝廷为此事而焦虑,又遭遇羌人叛乱。丞相韦玄成等人不知所措。冯奉世说:“羌虏在靠近汉朝边郡叛乱,不及时加以剿灭,将无法控制远方的蛮夷。臣愿意率领汉军,前往征伐。”元帝问需要多少军队,冯奉世回答:“臣听说善用兵者,不二次用兵,不三次征粮,军队出征,不能长久地驻留在外,战事不能久拖不决,而要速战速决。以往用兵,对敌人分析得不够,出师受到损失;以至于再三调运军粮,旷日持久,耗费巨大,使得汉军威望受损。此次造反的羌虏,不会超过三万人,按照兵法,应该使用两倍的兵力六万人。可是羌人使用的武器只是弓矛之类,武器并不犀利,四万汉军足够,一个月解决问题。”丞相、御史大夫、还有两位将军均认为百姓正在收获庄稼,不应该调动太多的军队;一万汉军在边郡驻扎防守,即足够。冯奉世说:“不行。天下正在遭受饥馑,军队马匹也正处于疲惫状态,如果仅是在边郡驻军防守备战,军队驻守的装备很久没有整修,夷狄早就有轻视边郡守将的心态。羌人此次造反,如果仅使用一万汉军分兵驻守,羌虏看到汉军的兵力少,一定不会惧怕,假若交战,肯定会挫伤汉军的锐气,驻守也难以救援百姓。这样一来,汉军怯敌畏战的形态将会暴露无遗,羌人乘此机会联合各个部落,造反的羌人将会形成燎原之势,到那时,臣担心中国再派出去的军队就不再是这四万人,也不是花钱就可以解决问题。用兵太少,战事一定会旷日持久,这与一举解决叛乱相比,其结果相差万倍。”双方争执不下,互不相让。元帝最后下诏,再增加二千汉军。

在当时,元帝派冯奉世率领一万二千骑兵,屯兵驻守在边郡。典属国任立、护军都尉韩昌担任偏将,抵达陇西郡,汉军分为三处驻扎。典属国任立为右军,驻扎在白石县;护军都尉韩昌为前军,驻扎在临洮县;冯奉世为中军,驻扎在首阳县西极山上。前军韩昌抵达降同阪,先派出校尉率军前出,与羌虏争夺地利,又派出校尉在广阳谷,救护百姓。羌虏人数很多,派出去的两只汉军先后被打败,两位校尉被杀。冯奉世向朝廷上报战况,对比双方的人数,要求再增加汉军三万六千人,否则难以解决问题。元帝看了上书后,为冯奉世干脆增加汉军至六万人,拜太常弋阳侯任千秋为奋武将军,协助冯奉世。冯奉世上书,说:“增兵就行了,不需要再派将军。”继而申请运输的费用。

元帝以玺书形式慰劳冯奉世,同时责备他,说:“皇帝问候右将军,将军率军在外征战,辛苦备至。羌虏侵犯我国边境,杀害我边郡官吏百姓,逆天背道,因此派出将军率领士大夫,代天行使讨伐。以将军的本领,率领精锐汉军讨伐叛逆的羌虏,完全有百战百胜的把握。而今将军畏敌避战,实在是让中国丢脸。是此前久不习战阵的结果?还是认为朝廷的恩赏不够,答应给予的赏赐,心中还没有底?朕感到奇怪。将军的上书中说,羌虏盘踞在深山,山上有许多小路,不得不分兵把守要害,需要增加援军,才能解决问题,部署已经确定,不需要再派大将,这些我都知道了。此前认为将军兵少,不足以驻扎守卫,于是征调附近的骑兵,日夜兼程,配合将军守卫。此次又征调三辅、河东郡、弘农郡的越骑、迹射、佽飞、彀者、羽林孤儿和呼速累、嗕种所属的部队,迅速赶往前线。用兵,自古以来就是凶器,一定会有成败利钝。担心的,是谋划不够,料敌不明,所以朝廷此次再派奋武将军协助将军。在古时,人们常讲,大将出征,战场上应该有偏将辅佐,为的是耀武扬威,偏将可以为将军参谋计划,将军又何必猜忌?将军爱护将士,赢得军心,料敌准确,擒敌果断,这些是将军需要做的。至于运输所需费用,有关部门会做出安排,将军不必挂虑。奋武将军率领的汉军抵达前线后,即刻合击羌虏。”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