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汉书》 » 白话文 > 卷八十 宣元六王传第五十

卷八十 宣元六王传第五十

孝宣皇帝有五个儿子。许皇后生孝元帝,张婕妤生淮阳宪王刘钦,卫婕妤生楚孝王刘嚣,公孙婕妤生东平思王刘宇,戎婕妤生中山哀王刘竟。

淮阳宪王刘钦,宣帝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被立为诸侯王,母亲张婕妤在当时得宠于宣帝。霍皇后被废之后,宣帝有立张婕妤为皇后的打算。考虑了很久,因为有霍氏妄图谋害太子的教训,最后还是决定挑选后宫中没有生育过儿子、而又为人谨慎的嫔妃,元帝立了长陵县人王婕妤为皇后,让她要像母亲一样抚育皇太子,皇后并不受宣帝的宠幸,也很少能够在宫中看到宣帝,只有张婕妤最受宣帝的宠幸。宪王刘钦长大以后,喜欢阅读经书,学习法律,显示出聪明才智,很有才能,宣帝也很喜欢宪王刘钦。太子刘奭宽厚、仁慈,喜欢儒术,宣帝为此多次嗟叹,说自己喜欢宪王,宣帝曾经说:“这才像我的儿子!”又有了立张婕妤生的儿子宪王刘钦为太子的想法,然而一想到太子是在民间所生,是在自己当年最卑微的时候出生,宣帝从小又受到许家人的很多照顾,继位以后太子的母亲许后,被霍氏谋害而死,太子一出生,即失去母亲,所以宣帝始终下不了决心。时间久了,宣帝看准了已故丞相韦贤的儿子韦玄成,韦玄成曾经佯装疯癫,为的是将父亲传下来的爵位让予哥哥,又通晓经书,行为高尚,在朝中受到群臣赞誉。宣帝于是召韦玄成,任命韦玄成为淮阳国中尉,让韦玄成辅导宪王刘钦,学会谦让,至此太子的位置才稳定下来。宣帝驾崩后,元帝继位,宪王回到淮阳封国。

当时张婕妤已经去世,宪王还有外祖母,舅舅张博兄弟三人,他们每年要到淮阳国来看望亲人,接受淮阳王刘钦的赏赐。淮阳王刘钦后来上书:请求将自己的外戚张氏迁往淮阳国居住,张博上书:愿意留下来看守祖宗的坟墓,没有迁去。淮阳王刘钦心中为此对张博不满。再后来张博到淮阳国来,淮阳王赏赐的东西就少了。张博说:“我欠下几百万债务,请求大王多赏赐一些。”淮阳王没有答应。张博回去后,让弟弟张光恐吓淮阳王,说刘钦对待外祖母不好,张博要向皇帝上书,请求接回母亲。淮阳王只得派人,为张博带去五十斤黄金。张博这才高兴,写书信道谢,还用极尽肉麻的话谄媚淮阳王,张博说:“当今朝中没有贤臣,灾害多次显现,令人寒心。百姓都盼望着大王,大王为什么还怡然自得,不到长安来朝见皇帝,辅助朝廷呢?”同时张博的弟弟张光也多次劝说淮阳王听从张博的建议,又说自己在京师中可以游说当朝权贵,为大王朝见皇上求情,淮阳王刘钦不为所动。

再后来张光要去长安,向淮阳王刘钦辞行,对刘钦说:“愿意尽绵薄之力,与张博一起为大王入朝觐见皇帝求情。大王来到长安后,可以与平阳侯王凤联系。”张光得到淮阳王愿意入长安朝见皇帝的许诺,即刻快马让人告诉张博。张博知道了淮阳王的意向,又再次给淮阳王写信,说:“张博幸得以成为大王的亲戚,多次向大王献上愚策,没有受到重视。此前臣向北游历燕赵,想在沿途郡、诸侯国中访求隐士,听说齐国有一位驷先生,专门研究《司马兵法》,可谓是大将之材,张博见到了这位驷先生,向他询问三皇五帝治国的经验,此人真可谓是奇才,绝非世俗之辈可比。而今边境骚动,天下不安,看来非此人不能安定天下。又听说北海郡有贤者出现,显示出几代人都难以超越的才能,只是不愿意出世。如果能够得到此二人,推荐给朝廷,功劳不小。张博愿意飞驰长安,向朝廷奏报,只是身上带的钱很少,不能与朝廷中的显臣取得联系。赵王派谒者带着牛酒,还有三十斤黄金慰劳臣张博,张博不敢接受;赵王又派人来,说要娶臣的女儿,送上二百斤聘金,臣张博又没有答应。恰好接到张光的信,说大王已经派张光到长安来,与臣一起同心协力,为大王到长安来朝见皇上,铺平道路。臣原来以为大王已经放弃此事,没有料到大王还会回心转意,给臣这个面子,臣愿意杀身报德。朝见皇帝的事情,臣一定会尽力去做!大王只须吩咐一声,即使赴汤蹈火,臣也在所不辞,这是商汤、夏禹得以成功的机会。驷先生道术高明,什么样的书籍都有,不知大王有何爱好,愿意奉上。”淮阳王刘钦得到这样的书信,很高兴,给张博回信说:“子高(张博的字)心存思念,有侧隐之心,对本王怀有忠诚,我愿意采纳你的意见,与你商讨事情,我虽然不够聪明,也能明白你的诚意!这次派官员为你偿还上次提出的二百万债务。”

在当时,张博的女婿京房因为通晓《易经》,正在受到元帝的信任,多次在宫中被元帝召见问话。京房以为受到了石显、五鹿充宗的排挤,为元帝献上的谏言得不到重视,多次与张博谈起此事。张博也常想在淮阳王面前夸耀,就把京房预言的灾异,以及在宫中与元帝谈话的内容记录下来,寄给淮阳王看,以证明自己所说的话是有根据的欺骗淮阳王刘钦。张博说:“臣张博亲眼看到中书令石显在为大王朝见的事情,做出安排,已经许诺给石显五百斤黄金。圣贤做事情,只考虑成功,不在乎花多少钱。在上古时,大禹治理洪水,百姓疲惫不堪,但是在大功告成后,万世享受着治河带来的利益。最近听说陛下年龄不到四十,齿发已经脱落,太子年纪还小,朝中的佞臣当道,阴阳不调,百姓因为疾疫,已经有很多人死亡,即使发生洪水灾害,也不过如此。大王如果要挽救时局,像上古时的帝王一样,怎么可以对这些事情视而不见?臣张博已经与大儒,以及有学问的人,为大王的事情讨论过,在方便的时候,大臣们会上奏朝廷,陈述意见,消除灾害,大王一旦到长安来朝见皇帝,也要陈述意见,上奏谈论得失,皇上一定会很高兴。事成功立,大王即有了周公、召公的美誉,到那时奸臣将会狼狈逃窜,公卿佩服,大王的功绩也会流芳万世,当年梁王、赵王的恩宠也会落在大王身上,外戚也将会因此而富贵,到那时臣张博就不会再请求大王救济啦。”淮阳王刘钦听了这番话,喜出望外,回答张博的书信,说:“此前皇帝有诏命,禁止诸侯王到长安来朝见皇帝,寡人为此而伤感,不知如何是好。子高素有颜回、冉耕的才能,臧武的智慧,子贡的口才,卞庄子的勇敢,兼有这四种本领,世上少有,既然已经开了头,就把这件事情做成功。为本王请求到长安来朝见皇帝,这其实也是一件义事,不在乎花多少钱!”张博回信,说:“臣已经答应了石显,就用大王给的这笔钱,做成此事。”淮阳王刘钦又给了张博五百斤金子。

此时京房从朝中外放,担任郡太守,不在元帝的身边,石显遂将京房与张博勾结的事情报告元帝,说京房将宫中的谈话随意外泄,张博兄弟欺骗诸侯王,诽谤朝廷,狡猾不道,朝廷随后将京房和张博逮捕下狱。有关部门奏请逮捕淮阳王刘钦,元帝不忍心对兄弟用刑,派谏议大夫王骏送交赐予刘钦的玺书,玺书中说:“皇帝问候淮阳王。有关部门上奏,弹劾大王,大王的舅舅张博多次与大王书信来往,诽谤朝廷,诬蔑天子,褒举诸侯王,妄称周公、商汤,以此来蛊惑大王,所谈的内容邪恶,悖逆无道。大王不予以检举,还多次资助金钱,书信来往,犯下不赦的重罪,朕恻隐,不愿意听到弹劾大王的奏言,为大王做出这样的事情,深感痛心。经查实这件事情的起因,来自于张博,大王只是受了蒙蔽,不能与张博一样治罪,朕已经下诏有关部门,不再追究大王的责任,派谏议大夫王骏晓谕朕的意思。《诗经》中讲:‘守住自己的位置,做一个正直的人。’希望大王勉之!”

王骏进一步劝导淮阳王刘钦,说:“礼制已经为诸侯王朝见皇帝做出规定,要求诸侯王要一心一德,辅佐天子。大王不是也学过《诗经》吗?《诗经》中说:‘封在鲁国为侯,作为周室藩臣。’而今大王的舅舅张博与大王书信来往,信中所谈的内容悖逆。大王也得到过诏书、策书的教导,熟悉经术,知道诸侯王不能随意走出封国边界。天子普施恩惠,圣德遍于朝野,大王却听信张博的谰言,还送予张博大量的金钱,与张博书信来往,这是对皇上不忠。按照旧例,诸侯王如果得罪朝廷,无论是罪轻罪重,即使不被杀头,也要遭到流放,或者受到撤销封国的惩罚,没有人能够逃脱。这次皇上赦免大王的罪过,又哀怜大王迷入歧途,被张博所迷惑,赐予大王玺书,还派遣谏议大夫来向大王晓谕旨意,这种恩德,真地是宽宏无量!张博等人罪大恶极,朝中的大臣一致声讨,按照王法,不能赦免罪行。从今以后,大王不要再为张博的事情烦恼,一定要与张博划清界线。《春秋》大义,诸侯王犯了罪,能够改过自新,比什么都重要。《易经》中说:‘用白茅祭祀,不算过错。’是强调诸侯王要走正路,改过自新,努力辅佐皇上,才会免受惩罚。大王一定要谨慎,留意,深刻反省此次教训,改变态度,弥补过失,对得起皇上的圣德。只有这样,才能够永保富贵,社稷才会安稳。”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