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汉书》 » 白话文 > 卷八十 宣元六王传第五十 > 第2节

卷八十 宣元六王传第五十 第2节

淮阳王刘钦免冠叩头,谢道:“作为藩国,做了不应该做的事情,罪大恶极,陛下不忍处罚,还施以厚恩,派使者前来晓谕守护藩国的道理。想到张博的罪恶,的确是应该受到惩罚。臣刘钦愿意改邪归正,按照诏书的教导。顿首死罪。”

京房和张博兄弟三人被杀头示众,妻子儿女被流放到边疆。成帝继位后,因为淮阳王刘钦是成帝的叔父,受到尊敬,与其它藩国待遇不同。淮阳王刘钦又再次上书,为舅舅张博的事情说情,说他们受了石显等人的陷害,还为张博的家属求情,希望他们能够返回内地。丞相、御史大夫弹劾刘钦:“刘钦此前与张博书信来往,做了诸侯王不应该做的事情,已经得到了皇上的恩赏,不再追究责任,这些事情都发生在大赦令以前。刘钦不知悔改,还要申诉,自以为有理,失去藩臣的体统,大不敬。”成帝加恩,允许淮阳王刘钦将流放在边郡的亲属接回来。

淮阳王刘钦在王位三十六年后去世。儿子文王刘玄继承王位,在位二十六年后去世。儿子刘璌继承王位,王莽篡汉后,封国断绝。

楚孝王刘嚣,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被立为定陶王,甘露三年改立为楚王。成帝河平年间(公元前28-前25年),刘嚣入长安来朝见皇帝,当时刘嚣患有疾病,成帝可怜叔叔,下诏说:“人们常说‘天地间,人为贵,人的善行,莫大于孝行。’楚王刘嚣一向孝顺仁慈,在封国二十几年,没有听说过犯有错误,朕很欣赏,现在却遭到厄运,患上恶疾,令人痛心,《论语》中讲:‘唉,这是命吗,斯人竟患有这样的恶疾!’朕心中很难过。楚王的品行这么好,没有让人非议的地方,对于封国的诸侯王,还应该怎样勉励呢。《尚书》中不是讲吗?‘褒扬有德,以彰显善行。’现在是王朝的正月,诏令刘嚣和他的一个儿子,到长安来朝见皇帝,将广戚县四千三百户,封予刘嚣的儿子刘勋为广戚侯。”第二年,刘嚣去世。儿子怀王刘文继承王位,一年后去世,没有儿子,撤销封国。第二年,成帝再次立刘文的弟弟平陆侯刘衍为楚王,这是楚思王。二十一年后去世,儿子刘纡继承王位,王莽篡汉后,封国断绝。

在当时,成帝同时立楚王刘纡的弟弟刘景为定陶王。广戚侯刘勋去世后,谥号为炀侯,儿子刘显继承爵位。平帝驾崩(公元5年),没有儿子,王莽立广戚侯刘显的儿子刘婴为孺子,作为平帝的皇位继承人。而后王莽篡汉,封刘婴为定安公。民众起义,杀了王莽;在更始年间(公元25-55年)刘婴仍然住在长安,平陵县人方望等人懂得天文,认为更始帝一定会败亡,刘婴应该作为汉朝继承人,于是起兵将刘婴劫持到临泾县,拥立刘婴为天子。更始帝派出丞相李松打败叛军,杀了刘婴。

东平思王刘宇,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被立为诸侯王。元帝继位后,刘宇回到封国。长大成人后,因为与奸人勾结,触犯国法,元帝认为刘宇是自己的弟弟,赦免了刘宇的罪行,东平国太傅和国相因为没有尽到责任,因此而获罪,受到惩罚。

过了很久,刘宇服侍自己的母亲王太后,与母亲的关系很僵,太后向朝廷上书讲了此事,奏请让自己到宣帝的陵寝地杜陵县,为宣帝守护陵园。元帝于是派出太中大夫张子蟜捧着玺书,到东平国晓谕刘宇,玺书中说:“皇帝问候东平王。人们都说尊敬亲人,没有比孝行更为重要,尊敬尊贵的人,没有比忠诚更为重要,诸侯王应该不骄不躁,才能够奉行孝道,谨慎处世,辅佐天子,然后才能够永保富贵,永享社稷太平。朕听说大王不懂得品行修养,王宫内出现不和,世上有很多的流言蜚语,宫内常传出毁誉之声,朕为此而忧虑,为大王担心。《诗经》中不是说过吗?‘思念祖宗,修养品德,尊奉天命,自求多福。’朕认为大王年轻气盛,忽略了道德修养,心有旁骛,不能够接受忠言劝告,此次派出太中大夫张子蟜向大王宣喻朕的意思。孔子说:‘知错不改,错上加错。’希望大王能够深思,不要辜负朕的心意。”

元帝又以玺书形式,赐予王太后诏书,诏书中说:“皇帝派诸吏宦者令问候东平王太后。对你们母子不合,朕已经有所耳闻,太后要多加体谅。家庭的福气、祥和,没有比的上家庭和睦,家庭的祸患、灾变,多来自于家庭不能和睦。东平王已经离开繦褓,长大成人,是南面为王的诸侯王,东平王年轻气盛,血气方刚,涉世不深,加上性情孤傲,忽视臣下。对于母亲,又不同于其他人,儿子的表现,不失去礼节,只有圣人才能做到!《论语》中讲:‘父为子隐,道理就在这里。’太后是位明白人,对此不必介意。家庭之内,母子之间,同呼吸,共命运,是骨肉亲情,要格外加以重视!不能马虎!在上古时,周公告诫伯禽,说:‘过去的熟人,没有大的错误,就不要轻易地抛弃,对于任何人,都不能求全责备。’一位过去的朋友,尚能够隐忍他的过失,更何况是太后的亲生骨肉!我已经派出使者晓谕东平王,东平王也已经后悔,认识到错误,太后要放宽心胸,原谅儿子,东平王保证以后再也不会为非作歹。太后要多加餐,不要为此事再烦恼,爱惜身体。”

刘宇很惭愧,通过使者向元帝谢罪,表示愿意洗心革面。元帝又以诏书形式,批评东平国太傅和国相,说:“人性中有仁、义、礼、智、信五种品德,年龄稍大一些,耳目就会受到各种欲望的影响,五常会逐渐地消磨掉,邪心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情欲扰乱本性,见利而忘义,这样的人,不丧失国家,是不可能的。东平王年轻气盛,血气方刚,得到老师的教诲,时间不长,阅历也浅,从今以后,不是《五经》中的正术,如果有人以游猎非礼的邪念,来诱导东平王,将予以严惩。”

刘宇在王位二十年,元帝驾崩。刘宇对中谒者信等人说:“朝廷中的大臣现在均在议论,继位的天子年少体弱,担心不能够治理天下,我懂得制度、法律,他们建议由我来辅佐天子。我看到尚书日夜操劳,假若让我来做这些事情,恐怕也难以胜任。今年夏天炎热,皇上年少,服丧期间担心没有合适的住处,我差点坐了这样的位置!”等到元帝下棺,刘宇哭了三次,而后就开始饮酒吃肉,将妻妾留在身边。原来刘宇宠幸的姬妾朐臑,已经被刘宇抛弃,多次叹息抱怨。刘宇知道后,将朐臑贬为家人子,在永巷中扫除,还鞭打朐臑。朐臑暗地里向皇帝上书,告发刘宇,还让家人告发。刘宇发现后,绞杀了朐臑。朝廷有关部门奏请逮捕刘宇,成帝下诏,削去樊县、亢父县两个县。又过了三年,成帝诏令有关部门,说:“人们常说,对待亲人要亲,自古以来都是这个道理。此前东平王有过错,有关部门奏请废黜东平王的王位,朕不忍心。又奏请削去东平王的封地,朕不敢再坚持。想到东平王是朕的叔叔,不能忘却。而今听说东平王已经改过自新,正在钻研经术,亲近有道德的贤者,没有再发生过违法的事情,朕甚为嘉赏。古人不是常讲吗?朝错夕改,还是君子。重新恢复此前削去的东平王的两个县。”

再后来东平王刘宇到长安来,朝见皇帝,上书请求诸子百家的书籍,还有太史公的《史记》,成帝就此事诏问大将军王凤,王凤回答:“臣听说诸侯王来到京师朝见皇帝,考订文章,纠正制度,不合乎礼仪的话不说。这次东平王来朝见皇帝,考虑事情不谨慎,不是谨守制度,却向朝廷索要书籍,这不是诸侯王应该做的事情。诸子百家的书籍,有些不符合经学思想,有些与圣人的观点相冲突,还有的是谈论鬼神,宣传怪异的东西;太史公的《史记》,有关于纵横诈谋的内容,有汉朝建国初期谋臣的谋略,还有天文灾异,国家的险要地形。这些都不适合诸侯王阅读,不能给他。不给他的理由也可以这样说:‘《五经》是圣人写的,万事均包括在其中。大王喜欢研究经学,诸侯国的太傅、国相都是儒生,早晚可以向他们请教,足以帮助大王修身。那些小的道术破坏道义,会使人误入歧途,难以自拔,没有必要留意这些。只要有益于大王对于经学的研究,皇帝不会因为爱惜,而不给予大王。’”王凤谈了意见后,成帝果然按照王凤的话告诉东平王,没有给予他想要的书籍。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