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汉书》 » 白话文 > 卷八十一 匡张孔马传第五十一

卷八十一 匡张孔马传第五十一

匡衡,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人。匡衡的父辈以上世代务农,直到匡衡这一代。匡衡喜欢读书,但家中贫困,还需要为人做工,以补贴家用。在学习之余,匡衡还要做工,也显示出匡衡精力过人。在当时,儒生们常感叹说:“不必解《诗》,匡衡要来,匡衡解《诗》,听者开怀。”

匡衡参加射策甲科考试,因为考试不符合要求,只被任命为太常掌故,后来又调任为平原郡文学。有很多学者上书,推荐匡衡,说匡衡精通经学,当世无双,应该到京师来做文学官;因为有许多读书人,愿意跟随匡衡在平原郡学习,匡衡任职的地方,距离京师不应该太远。宣帝看了上书,将奏书发下去,让太子太傅萧望之、少府梁丘贺考查匡衡,匡衡面对着朝廷大臣,讲解《诗经》,阐明大义,回答得很好。萧望之上奏,认为匡衡精通经学,对儒学的理解,有着名师传承,是一位难得的人才,可以委以重用。在当时,宣帝并不重视儒学,让匡衡留在平原郡,继续担任文学。皇太子刘奭读了匡衡的答问,很欣赏匡衡。

宣帝去世后,太子刘奭继位,这是元帝,乐陵侯史高以外戚身份担任大司马车骑将军,兼领内朝尚书事务,前将军萧望之为副手。萧望之是一代名儒,做过元帝的师傅,有旧恩,元帝对萧望之委以重任,萧望之向元帝推荐很多有才学的士人。史高在朝中反而显得无足轻重,史高与萧望之间有了隔阂。长安县令杨兴提醒史高:“将军以先帝外戚身份辅政,在朝中的地位尊贵无比,然而,朝廷内外,对将军却并无赞誉之声,声望不高,这是为什么?因为还有些流言蜚语。这些流言说:将军幕府,为海内所仰望,但将军只举荐一些私属、门客,或者是乳母的子弟,将军对这些流言不以为然,讲得人多了,听的人也就会很多,流言将会传遍海内。富贵在身,没有众人赞誉,如同穿着白色狐皮衣,却皮面朝内。古人常担心这些,因此而煞费苦心,招揽名士。《左传》中讲:‘贤士难得,不能坐在家中等候,珍馐可口,不能坐等烹调享受。’这一类道理还有很多。平原郡文学匡衡是一位饱学士人,人们都赞誉匡衡,可惜匡衡还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现在匡衡在郡里做一位小官。假若将军能够推诚相待,将匡衡召至将军幕府,匡衡一定会很高兴,让匡衡参与政事,再观察一下他的能力,然后举荐给朝廷,我相信,匡衡不会辜负将军的举荐。因为举荐匡衡,天下人也会看到将军爱才,将军的声望,即会得到提高。”史高认为长安县令杨兴讲得有道理,于是任命匡衡为将军幕府议曹史,继而推荐给元帝,元帝任命匡衡为郎中,此后做了博士,在宫内兼任给事。

在当时,多次发生日蚀和地震,元帝向匡衡询问灾异与施政间的关系,匡衡上疏说:

臣听说在五帝时,礼乐不同,在三王时,教化各异,时代在变化,民风民俗也会有着相应改变,人们看待问题,会随着时代变化,而有所差异。陛下即位以来,崇尚圣德,开启太平,同情因为愚蠢而犯下罪行的官吏与百姓,这些罪犯被判刑之后,朝廷连年实施大赦,给予犯罪者改过自新的机会,这是皇帝的圣德。但臣看到大赦之后,犯罪并没有得到制止,今天大赦,明天还会有人重新犯罪,结果又重新入狱,这样做,起不到引领官吏、百姓向善的目的。一般来讲,劝导百姓,要“陈之以德义”,“示之以好恶”,观其失而制其宜,才能够达到教化目的。当今世俗,世人皆贪财贱义,喜欢声色,崇尚奢侈,寡廉鲜耻,放纵恣肆,纲纪失序,还有些外戚干预朝政,皇室的宗亲受到疏远,大臣们以姻亲结成死党,常心存侥幸,为牟取利益,不惜铤而走险。这种情况如果再不改变,即使连年大赦,也难以达到刑罚弃之不用的目的。

臣认为,要想改变社会风俗,应该鉴古知今。孔子说:“用礼让治理国家,治理国家还会有困难吗!”朝堂上的大臣,均为国家栋梁。公卿大夫之间,如果相互之间,能够循礼相让,百姓就不会为了利益而争执;公卿们如果能够乐善好施,百姓就不会以暴力相向;朝廷如果能够崇尚礼义,百姓也会同样效仿;朝廷中的大臣待人宽恕,百姓也会相忍相爱。做到了这四点,圣王不用严刑峻法,教化也能够收到效果。反过来,假若朝中大臣,说话疾言厉色,百姓自然会争斗不息;上有专横之士,下必有不让之民;上有逞强之心,下定有伤害之意;上有好利之臣,下即会有盗窃之民:上行下效,这也是必然的。当今俗吏治理百姓,不能够以谦让来实施教化,而是滥用刑罚,罗织罪网,陷人于有罪,这样做势必会导致贪财慕势,犯法者日众,奸邪得不到制止,即使有严刑峻法,也难以教化好百姓。这不是犯法者有犯法的天性,实在是风气使然。

臣研究《诗经》、《国风》,其中《周南》、《召南》对教化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按照教义去做,努力实践,懂得廉耻的人就会多起来。郑伯好勇,国人则喜欢搏虎;秦穆公崇信,士人则愿意赴死;陈夫人好巫,民众则喜欢淫祀;晋侯好俭,民众则喜欢储蓄;太王躬让,邠国人则学会宽恕。由此看来,治理天下首先要看提倡什么。现在奸邪肆虐,暴徒横行,可谓是登峰造极。我听说要实施教化,并不是要到百姓家中去,面对着百姓指导。只要是能够做到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朝廷崇尚礼让,百官谦逊谨慎。推行教化,从朝内到朝外,由近及远,民众自然就学会了遵纪守法,不知不觉地悉心向善。百姓理解了和谐的道理,阴阳也就会和谐,百神随之响应,祥瑞嘉兆即会相继出现。《诗经》中讲:“商都繁华,四方循礼;寿考安宁,保我后人。”这是成汤的治理已经获得成效,保全了成汤的子孙,通过实施教化,移风易俗,最终又怀柔了鬼方。如今,长安是天子国都,百姓亲临圣德教化,可是习俗与远方相比,却并没有好在什么地方,郡国中来的人无从效法,看到的只是些奢侈淫靡,竞相攀比的风气。京畿本来是是教化的首善之地,是风俗转化的枢机,应该领风气之先,首先要纠正奢侈淫靡的风气。

臣听说天人之间,阴阳之气相互浸润,善恶都会有所反映,下面做的事情,上天也会有景象显现,阴阳也会有所感应,阴变则静者动,阳蔽则明者暗,水旱灾害则会相继出现。现在崤山以东连年饥馑,百姓贫困,竟然还有人相食的情况发生,这些均是由于赋敛过重,民众赋税过多,官吏办事不力,而造成的结果。陛下敬畏天威,哀怜百姓生活艰难,首先减损皇宫中的费用,减少甘泉宫、建章宫的宿卫,撤销珠崖郡,偃武修文,希望能够像唐尧、虞舜一样治理,避免像殷纣王、周王室的衰亡。凡是看到撤销珠崖郡诏书的人,莫不感到欢欣鼓舞,大家都认为,还能看到太平盛世的到来。皇帝减省宫中的用度,减少奢靡的装饰,修订制度,整修朝廷内外,亲近忠正大臣,远离谗佞小人,避开郑、卫淫声,专注《雅》、《颂》德音,举荐卓越士人,鼓励直言谏诤,重用善良的官员,斥退狠毒的酷吏,彰显高士的情操,倡导奉公的责任,熟读《六经》要义,汲取先帝的经验,尊崇自然之道,强调教化和谐,以仁治国,匡正风俗,端正视听,海内外昭然领悟,本朝重视施政的效果,道德在京师内外均能得到弘扬,淑闻在域外也能够得以传诵,教化一定能够获取成功,礼让的风气也一定能够实现。

元帝听了这些谏言,很高兴,提拔匡衡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元帝喜欢儒学,对宣帝朝的政策有很多改动,上书言事的人,有很多人得到皇帝召见,人人希望自己的谏言能够符合元帝的想法。在当时,傅昭仪还有她生的儿子定陶王刘康,正在受到元帝宠爱,超过皇后和太子。匡衡再次上疏,说:

臣听说要治乱,要安定国家,首先要考虑到做事情的用意。创业的帝王受命于天,考虑的是将基业一代代传承下去,传至无穷。后世继位的帝王,考虑的是要继承先帝的遗德,继续发扬光大。当年周成王继承王位,考虑如何发扬文王、武王的圣德,将国家治理的成果归功于文王、武王,在治理中,取得了成效,其中也有鬼神相助的结果。《诗经》中说:“念我皇祖,陟降廷止。”意思是说成王思念祖宗创业的艰难,继位之后,做出成绩,即将功劳归功于鬼神(祖宗)的帮助。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