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十一 匡张孔马传第五十一 第2节
陛下圣德天覆,向海内遍施仁德,可是阴阳仍然未能和谐,奸邪仍然猖獗,这是因为上书议政的大臣,还没有弘扬先帝的盛德,却争相议论先帝的制度,说这些制度已经不适合当今国家治理,要予以改变,更改后效果不好,又重新改回来,这样改来改去,大臣们议论纷纷,下面的吏民也无所适从。臣认为,国家不应该轻易改动已卓有成效的制度,徒劳地加以改变,这样做会使得民众无所措手足。希望陛下能够认真思考,留意祖宗的制度,稳定官员百姓的信念。《大雅》中讲:“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孔子写的《孝经》首章中,讲的也是德的重要性。人们常说:“审好恶,理情性,王道即能实现。”能够尽其性,才能够尽人物之性。能够尽人物之性,才能够领会天地间的教化。治性之道,必须审有余,而补不足。聪明睿智的人,要警惕过于苛刻,孤陋寡闻的人,要警惕闭目塞听,勇猛刚强的人,要警惕粗暴刚烈,温良仁爱的人,要警惕优柔寡断,沉静舒缓的人,要警惕错失良机,心胸疏阔的人,要警惕粗心大意。人只有了解这些,才知道如何弥补不足,再加上义理的修养,不断地提高认识,花言巧语,谄佞之徒,就不能乘虚而入。希望陛下保持警惕,以圣德来认识这些。
臣听说君王能够处理好家庭,才能够治理好天下,《经诗》从《国风》开始,《礼纪》从《冠婚》开始。从《国风》开始,是因为人情世故的需要,从中可以学习到人伦相互间的关系;从《冠婚》开始,是要端正好君王对于家庭的态度,防患于未然。福的来源首先来自于家庭,道的衰亡,也与夫妇的寝室有关。圣王在选择嫔妃时,须慎之又慎,要确立嫡妻的位置。家中尊卑有序,尊崇礼仪,妾才不会僭越正妻的地位,新娶的妾不能僭越原来妻妾的地位,家庭内部关系才能够和谐,不会出现错乱。尊宠嫡妻,庶妾要安于卑微,嫡子作为继承人,在举行加冠礼时,要饮用醴酒,其他庶子,不能享受同样的待遇,为的是突出嫡子的尊贵,不能僭越。这不是虚礼,不是虚应故事,是从家庭稳定,强调尊卑来考虑,礼发乎于情,这是表现在外的形式。圣人的一举一动,包括游戏玩赏,喜怒哀乐均有其规范;君王有了规范,天下人才会有所效仿,百姓模仿着去做,教化才能够获得成功。假若应该亲近的,却表现得疏远,应该尊贵的,却表现得卑微,奸邪之徒即会乘虚而入,最终会危害到国家利益。圣人强调,从一开始就要慎之又慎,防患于未然,不能以个人好恶,损害到国家利益。陛下圣德齐备,行为端正,天下可以无为而治。《诗经》中讲:“要治理四方,首先要治理好家室。”这是人们常讲的道理:“治理好家室,自然就可以治理好天下。”
匡衡担任太子少傅数年,多次上疏谏言,朝廷中廷议的时候,匡衡也会结合经书,陈述自己的观点,言辞中常带有经书义礼。元帝认为匡衡可以担任公卿,任命匡衡为光禄勋,继而任命匡衡为御史大夫。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匡衡代替韦玄成担任丞相,受封为乐安侯,享受食邑六百户。
元帝驾崩,成帝继位,匡衡上书,劝诫成帝在选择嫔妃时需要谨慎,还劝诫成帝要重视经学,注重仪表,以及做人的一些道理,匡衡说:
“陛下性情至孝,对先帝的哀伤思慕,常挂在脸上,没有时间游乐、射箭,重视慎终追远,常怀有哀伤之情。希望陛下不仅圣性使然,还要圣心安康。《诗经》中讲:‘茕茕在疚。’说得是周成王在举行丧礼后,思慕先帝,心绪常久不能平静,而后继承文王、武王的圣业,因而周代的教化得以成功。
匡衡说:“臣听老师讲过,‘选择配偶,是人生的另一个开端,是家庭幸福的开始。’婚姻大礼完毕后,君王才会有完整的品行,才能够完整地接受天命。孔子谈论《诗经》,为什么先从《关雎》开始,这是说受到尊崇的皇帝,作为百姓的父母,皇后的品行,也要与天地相匹配,否则不能够奉祀神灵,统领万民。《诗经》中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思是说皇后一定要贞德淑行,品行端正,在表达情欲时,要合乎礼仪,宴饮游戏,要有所节制,只有这样,皇后才能够成为至尊的国母,奉祀宗庙。皇后是纲纪的楷模,实施教化,首先要从皇后开始,从远古至今,夏商周三代的兴废,均有着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希望陛下能够从中得到启示,而后再做出决定,选择有德的妇人,远离声色,亲近肃静的妇人,切勿为轻歌曼舞所迷惑。
“要想圣德至纯至茂,就要学习《诗经》和《尚书》,而且乐此不疲。臣匡衡学问疏浅,不能对皇帝有很好地辅佐,指导礼仪,宣扬德音。臣听说《六经》,是圣人统一天地人心,记录善恶,指明吉凶的经典,引导人们走向正道,使人们不悖逆善良的本性。了解《六经》的内涵,即能够领会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包括草木昆虫的生长繁育,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论语》与《孝经》,是圣人必读的经典,要探明其中的道理。
“臣还听说圣王的一举一动,均要符合奉天承运的道理,无论是尊亲孝亲,还是临朝与大臣们议事,处理政事,都要符合礼仪,以彰显君臣、人伦间的关系。皇上严肃恭敬,态度端庄,仪态肃穆,才能够符合奉天承运的礼仪;温良谦恭,是侍奉孝敬亲人的礼仪;端庄肃静,是面对臣下的礼仪;和蔼可亲,施惠于众人,是面对下人的礼仪。皇上的一举一动,均有着礼仪规范,每当皇上出现的时候,就要表现出礼仪,皇上的决定,即是臣下必须执行的诏命。孔子说:‘品德礼义值得尊敬,举止容貌可供观赏,进退有度,俯视下民,民众因为敬畏而拥戴,继而效法,成为规范。’《大雅》中说:‘恭敬谨慎,威仪临众,民众敬畏。’诸侯王要在正月朝觐天子,天子按照礼仪,要以庄重肃穆的态度来迎接他们,以礼乐来招待他们,以丰盛的酒筵来宴请他们,而后才让他们回去。万国的诸侯接受这些礼仪教化,享受着皇上的赐福,再将这些礼仪带回封国,约定而俗成,今年正月皇上在正殿,将要接受百官朝贺,还要设置酒筵来招待他们,古人讲:‘君子慎始。’奏请陛下届时留意,注意皇上的仪表,一举一动,让百官得以瞻仰皇上的威仪、美德,慎重初始,开端良好,天下幸甚!”
成帝接受了匡衡的谏言。过了一段时间,匡衡就南北郊祭祀的事情上奏成帝,建议不要过于铺张(详情记载在《郊祀志》中)。
此前在元帝朝,中书令石显在朝中掌控内朝大权,由于原丞相韦玄成和匡衡惧怕石显,不敢违逆石显。等到成帝继位后,匡衡与御史大夫甄谭一起弹劾石显,逐条列举石显的罪状,包括石显的党徒。为此司隶校尉王尊弹劾匡衡,王尊说:“匡衡、甄谭身为朝中大臣,知道石显等人专权误国,作威作福,成为海内祸害,不在当时奏明皇上,加以惩治,反而阿谀逢迎,欺上罔下,毫无人臣辅佐君王的正义感。既然弹劾石显等人,为什么不同时检讨自己,反而张扬先帝任用奸邪佞臣,这种行为,其实不道德。”成帝有诏,不要弹劾匡衡。匡衡顿时感到惭愧,上书谢罪,称病请求退休,交上丞相和乐安侯印绶。成帝劝慰道:“君的道德修明,位居三公,先帝将丞相的重任托付于君,现在又在辅佐朕,君遵守法度,勤劳公家的事务,朕希望与君同心同德,共同治理好国家。司隶校尉狂妄无知,弹劾君,朕已经很震惊。将司隶校尉交予有关部门处理,君何必再上书交还侯印,请求退休呢,是认为朕不能妥善地处理此事吗。《左传》中不是说吗?‘礼义没有亏欠,何必担心他人说三道四!’君要冷静地对待此事。养好精神,注意身体,注意膳食,多加保重。”成帝还赐予匡衡好酒、牛肉。匡衡这才开始工作。成帝由于刚继位,要褒扬鼓励大臣,可是朝中许多大臣是王尊一派的人。匡衡常心中忐忑不安。每当发生水旱灾害,风雨不调,即又提出要退休,想回家休息。成帝于是又以诏书劝勉一番,还是没有批准。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