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汉书》 » 白话文 > 卷九十六上 西域传第六十六上

卷九十六上 西域传第六十六上

在武帝朝,凿通西域,当时,西域有三十六个国家,后来分为五十几个小国,西域的位置,在匈奴领地的西边,乌孙国的南面。南北有着两座大山(昆仑山、天山),中间流淌着一条大河(塔里木河),西域东西宽约六千余里,南北长约一千余里。西域的东边靠近汉朝,汉朝以玉门关、阳关为边关,西域的西面以葱岭为界。西域的南面有高山(昆仑山),向东可以抵达金城郡,与汉朝的南山(祁连山)相连。流经西域的大河有两条水源补充:一条来源于葱岭,另一条来源于于阗。于阗在昆仑山的脚下,它的水源向北流,与葱岭流出来的河水相汇合,再向东注入蒲昌海。蒲昌海,还有一个名字叫做盐泽(罗布泊),距离玉门关、阳关有三百余里,湖面广袤,达三百余里。湖水不流动,冬夏湖水不增减,因为有地下水源补充,一般人认为水是在地下潜行,向南通过积石山,汩汩流出,流出后即是中国的黄河。

从玉门关、阳关进出西域,有两条通道。从鄯善走,靠近南山(昆仑山)的北面,沿着塔里木河水向西行,抵达莎车,为南道;南道再向西翻越葱岭即抵达大月氏、安息国。从车师国前王庭顺着北山(天山),沿着塔里木河向西行,抵达疏勒,为北道;北道向西翻越葱岭,即可抵达大宛国、康居国、奄蔡国。

西域各国大多数属于土居民族,建有城郭农田,兼有畜牧,与匈奴、乌孙国的风俗不同,但是均臣服于匈奴,受匈奴辖制。居住在西部的匈奴日逐王在西域设置僮仆都尉,管辖西域,常驻地在焉耆、危须、尉黎之间,匈奴向西域各国征收赋税,掠夺他们的财物。

自从周王室衰落之后,戎狄杂居在泾河、渭河以北。秦始皇驱逐戎狄,修筑长城,作为中国在北部的边界,西部还没有抵达临洮县。

汉代在武帝朝,征伐四夷,彰显汉朝的武德,从张骞开始,凿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再后来骠骑将军霍去病攻占匈奴西部右地,迫使浑邪王、休屠王投降,在匈奴游牧的西部故地,从令居县向西,汉朝设置了酒泉郡,而后迁徙大量的内地百姓,来到新开辟的疆域,移民实边,此后在匈奴西部故地又设置了武威郡、张掖郡、敦煌郡,加上此前设置的酒泉郡,共设置有四郡,开设玉门、阳关两关。自从贰师将军征讨大宛国后,西域各国惊恐万状,多次派出使者前来汉朝贡献,朝见皇帝,汉廷也派出使者出使西域,许多出使西域的使者得到朝廷任命,有官职和封赏。而后汉朝从敦煌向西直达盐泽(罗布泊),修建起许多亭障,在轮台、渠犁还安排了屯田戍边的士卒,多达几百人,设置屯田校尉,管理西域的屯田汉军,同时为出使西域的使者,提供沿途必需的给养。

在宣帝朝,朝廷派出卫司马管理鄯善以西的西域诸国。汉军打败姑师国后,没有彻底消灭他们,而是将姑师国分为车师前国与车师后国,天山以北还有六个小国。汉朝当时只能控制天山南道,还不能完全控制天山北道,匈奴此时已经是坐立不安。再后来匈奴日逐王背叛单于,率领部众投降汉朝,管护鄯善国以西的使臣郑吉前往迎接日逐王。日逐王来到长安后,宣帝封日逐王为归德侯,封郑吉为安远侯。这一年,是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此后汉朝完全控制了天山北道,宣帝派郑吉同时管护天山南道与北道,官职为都护。从此开始设置西域都护,郑吉为首任都护,在西域设置有都护府。匈奴的僮仆都尉此后不复存在,匈奴在西域的势力日渐削弱,最后竟不敢再靠近西域。汉朝遂在西域大肆屯田,在北胥鞬,在莎车等地,均有汉朝的屯田部队驻扎,屯田校尉此后也属于西域都护府管辖。都护还负责督查乌孙、康居等域外国家的动静,一旦发现他们有轻举妄动,则随时向朝廷奏报。能够安抚的,即安抚;需要打击的,则坚决打击。西域都护在乌垒城设置府衙,距离阳关有二千七百三十八里,靠近渠犁国的屯田汉军官署,此地土壤肥沃,处于西域中部,因此汉朝将西域都护府设置在此地。

在元帝朝,又在西域设置了戊己校尉,在车师前国王庭屯田。在当时,匈奴东蒲类王兹力支率领一千七百余部众前来投降西域都护,都护在车师后国西边,分出乌贪訾离国,用来安置归降的匈奴人。

从宣帝、元帝朝以后,单于开始向汉朝称臣,西域各国继而完全臣服于汉朝,西域的土地山川王侯户数道里远近,已经完全掌控在汉朝手中,可以翔实地记述下来。

出了阳关,从最近的西域国开始,叫做婼羌国。婼羌王又称去胡来王。婼羌国距离阳关一千八百里,距离长安六千三百里,处在西南方向的偏僻位置,不在贯通西域的大路边。国内有四百五十户人家,人口一千七百五十,可以当兵的有五百人。西边和且末国接壤。逐水草放牧牲畜,不从事农业生产,需要倚赖鄯善国、且末国供应粮食。山上有铁矿,自己生产兵器,兵器有弓、矛、短刀、剑、甲。向西北走,抵达鄯善国,鄯善国靠近大路。

鄯善国,原来的名字叫做楼兰国,都城设在扜泥城,距离阳关一千六百里,距离长安六千一百里。有一千五百七十户人家,一万四千一百口人,可以当兵服役的有二千九百一十二人。辅政的官员有国侯、却胡侯、鄯善都尉、击车师都尉、左右且渠、击车师君各一人,有翻译官两人。向西北走,距离都护府衙一千七百八十五里,距离山国一千三百六十五里。向西北走到达车师国,有一千八百九十里。土地多沙,多盐碱,耕地稀少。粮食供应倚赖西域其它国家供给。国内出产玉,有很多湖沼,出产芦苇、柽(chēng)柳、胡杨、白草。民众逐水草放牧牲畜,牲畜有驴马,还有很多骆驼。能够制造兵器,和婼羌国一样。

当初,武帝被张骞的建议所打动,下决心开辟通往大宛各国的西域通道,出使西域的使者络绎不绝,一年当中有十几批。楼兰、姑师等国拦截出使的汉朝使者,给出使的汉使造成很大困难,还抢劫汉使王恢等人,又多次充当匈奴人的耳目,让匈奴人在途中截杀汉朝使者。返回的汉使,很多人证实,西域诸国虽然有城邑,但兵力很弱,很容易打击。于是武帝派出从骠侯赵破奴,率领属国骑兵,再加上边郡的数万汉军,进攻姑师国。王恢曾经多次受到楼兰国人刁难,武帝诏令王恢配合赵破奴,率领汉军打击西域诸国。赵破奴率领七百轻骑兵,先期抵达,擒获楼兰王,打败姑师国,以汉军的武威,震慑乌孙、大宛等国。凯旋归来后,武帝封赵破奴为浞野侯,封王恢为浩侯。在通往西域的沿途,汉朝开始修建亭障,一直修到玉门关下。

楼兰国此后投降,入朝贡献。匈奴听说后,发兵进攻楼兰国。楼兰王只得送出一个儿子到匈奴做人质,一个儿子到汉朝做人质。再后来贰师将军攻打大宛国,匈奴人企图在途中拦截,由于贰师将军率领的汉军强大,匈奴人不敢轻举妄动而作罢。匈奴又派出骑兵,想在汉使通过楼兰国时拦路袭击,以阻断汉朝使者通使西域。当时汉军的将军任文正率领汉军在玉门关屯垦,为贰师将军殿后,捕获了匈奴的俘虏,知道匈奴人的阴谋后,遂奏报朝廷。武帝下诏,让汉军顺道引军逮捕楼兰王。将楼兰王带回长安,来到阙廷下,朝廷指责楼兰王,楼兰王回答:“小国处在大国之间,不得不左右逢源,否则难以自保。愿意将楼兰国的国民迁徙至汉地居住。”武帝认为他说的也有道理,遂将楼兰王释放,让楼兰王返回后,同时向汉军汇报匈奴的动静。匈奴人从此不再信任楼兰王。

武帝征和元年(公元前92年),楼兰王去世,楼兰国人请求留在汉长安的人质回去,继承王位。楼兰王的儿子由于在汉朝犯法,已经被投入蚕室,受了宫刑,没有送回去。汉朝答复楼兰人:“楼兰国的侍子,在汉朝受到天子喜爱,不能送回去。你们再立一位楼兰王的儿子,作为王位继承人。”楼兰人于是又立了一位王子继位,汉朝让楼兰王再向汉朝送来人质,楼兰王同时也向匈奴送去人质。再后来楼兰王去世,匈奴先得到消息,将作为人质的楼兰王儿子送回,被立为楼兰王。汉朝派出使者诏令新楼兰王,让他入朝拜见皇帝,天子将给予厚赏。原楼兰王的后妻,是他的继母,对楼兰王说:“先王曾经送了两位人质到汉朝,全都没有返回,你还敢再到汉朝拜见天子?”楼兰王同意她的见解,向汉使谢道:“刚刚继位,国家还未安定,愿意待到后年,再入朝拜见天子。”然而楼兰国在西域的东陲,距离汉朝最近,靠近白龙堆,那里水草匮乏,出使西域的汉使,常需要楼兰王派出向导,还要楼兰国负责饮用水和粮食供应,在迎送汉使时,楼兰人曾经多次被汉朝吏卒欺负,对汉人没有好感,不想与汉朝保持关系。又受到匈奴人挑拨,还曾经帮助过匈奴人多次拦截杀害汉使。楼兰王的弟弟尉屠耆后来投降汉朝,将楼兰的情况报告朝廷。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