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原文解释
后魏#guoxue666-com;阳太守贾思勰撰
《史记》曰:“齐民无盖藏。”〔1〕如淳注曰:“齐,无贵贱,故谓之‘齐民’者,若今言平民也。”
盖#-666nn;农为耒耜〔2〕,以利天下;尧命四子〔3〕,敬授民时;舜命后稷〔4〕,食为政首;禹制土田〔5〕,万国作乂〔6〕;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管子》曰:“一农不耕,民有饥者;一女不织,民有寒者。”〔7〕“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丈#-666aa;曰:“四体不勤,五谷不#-666dd;,孰为夫子?”〔8〕《传》曰:“#-666aa;生在勤,勤则不匮。”〔9〕古语曰:“力能胜贫,谨能胜祸。”盖言勤力可以不贫,谨身可以避祸。故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10〕,国以富强;秦孝公用商君急耕战之赏〔11〕,倾夺邻国而雄诸侯。
【注释】
〔1〕见《史记·平准书》。这是贾思勰引来解释书名“齐民”的。
〔2〕#-666nn;农: 传说中创始农业的#-666aa;。 耒耜: 原始的翻土农具。
〔3〕尧: 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四位大臣: 羲仲、羲叔、和仲、和叔,传说是尧时掌管天象四时、制订历法的官吏。
〔4〕舜: 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尧让位给他。 后稷: 相传是周的始祖,善于种植粮食,在尧舜时做农官。
〔5〕禹: 相传舜让位给他。他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父子传位的王朝—夏朝。相传他治好洪水之后,第一件大事就是规划土地田亩和尽力于开挖沟洫通到大川(灌排渠系),作为经理和发展农业生产的基本保证。
〔6〕作乂(yì): 安定。
〔7〕见《管子·揆度》,又见《轻重甲》,文字稍异。下条见《管子·牧民》,二“知”字上均多“则”字。
〔8〕这是《论语·微子》篇中荷 蓏 丈人讥诮孔子的话。
〔9〕见《左传·宣公十二年》,“人”作“民”。《要术》作“人”,唐人避李世民讳改。
〔10〕李悝(kuī)(前455—前395):战国初年的政治家,任魏文侯的相。他帮助魏文侯施行“尽地力之教”,就是地尽其利的政策。办法是鼓励开荒,奖励努力耕作,使粮食大量增产,农业很快得到发展。终于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最强的国家。
〔11〕商君: 即商鞅(约前390—前338),战国时著名政治改革家。秦国国君秦孝公任用他主持变法,厉行法治,极力奖励农耕和英勇作战,招诱邻国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并开拓领土,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的国家,最后终于统一了六国。
【翻译】
《史记》说:“齐民是没有储藏的。”如淳解释说:“齐,就是没有贵贱,所以所谓‘齐民’,好像现在叫平民一样。”
相传#-666nn;农制作了(翻土农具)耒耜,有利于天下#-666aa;民耕作;尧命令四位大臣,认真地将农事季节颁布给老百姓;舜指示后稷,要把粮食问题作为施政中的首要问题;禹规划了土地和田亩制度,全国各地才得以安定下来生产;商代和周代之所以昌盛,据《诗经》和《尚书》的记载,重要的就在于使#-666aa;民生活安定,衣食丰足了,然后教化他们。
《管子》说:“一个农民不耕种,百姓就会有挨饿的;一个妇女不织布,百姓就会有受冻的。”“粮仓满了,#-666aa;们才会讲礼节;衣食丰足了,人们才会追求光荣,不干耻辱的事。”有个老丈(讥诮孔子)说:“四肢不劳动,五谷#-666dd;不清,算什么夫子!”《左传》上说:“人生全靠勤劳,勤劳就不会贫乏。”古话说:“力能胜贫,谨能胜祸。”这就是说,勤力劳动可以克#-666hh;贫穷,谨慎做人可以避免灾祸。所以李悝帮助魏文侯制订了地尽其利的政策,魏国因此富强起来;秦孝公采用了商鞅积极奖励农耕和作战的策略,使秦国在同邻国的竞争中取得压倒的优势,从而称雄于诸侯。
《淮南子》曰①:“圣人不耻身之贱也,愧道之不行也;不忧命之长短,而忧百姓之穷。是故禹为治水,以身解于阳盱之河②;汤由苦旱③,以身祷于桑林之祭。”“#-666nn;农憔悴,尧瘦癯,舜黎黑,禹胼胝④。由此观之,则圣人之忧劳百姓亦甚矣。故自天子以下,至于庶人,四肢不勤,思虑不用,而事治求赡者,未之闻也。”“故田者不强,囷仓不盈⑤;将相不强,#-666ii;烈不成。”
【注释】
①下面三条引文,均出自《淮南子·修务训》。因系节引,故不用省略号,#-666dd;条加引号。其引他书有类似情形时,亦仿此例。
②阳盱(xū)之河: 即阳盱河,《淮南子》#guoxue666-com;诱注:“在秦地。”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