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齐民要术》 > > 第2节

第2节原文解释

汤: 商朝的开国君王。传说汤时有连续七年的旱灾。

胼(pián)胝(zhī):因长期劳作,手掌脚底长出的茧子。

囷(qūn)仓: 粮仓。

【翻译】

《淮南子》说:“圣#-666aa;并不因为自身地位的低贱感到可耻,而是为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行感到羞愧;他们不担心个#-666aa;寿命的长短,而是忧虑百姓的贫穷。所以禹为了根治洪水,在阳盱河上不惜献身,为解除洪害祈祷;汤由于遇到了连年的旱灾,甘愿牺牲自己在桑林之旁,祈求上天降雨。”“#-666nn;农的脸色憔悴,尧的身体消瘦,舜的皮肤晒黑,禹的手脚都长着老茧。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到,圣#-666aa;为百姓真是操劳到极点了。所以从帝王以下,一直到老百姓,如果四肢不劳动,又不开动脑筋,要想办好事情,衣食又得到满足,这是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因此,种田的人不努力耕作,谷仓里不会有充足的粮食;文官武将不竭力尽职,不可能建立丰#-666ii;伟绩。”

《仲长子》曰:“天为之时,而我不农,谷亦不可得而取之。青春至焉,时雨降焉,始之耕田,终之簠簋,惰者釜之,勤者钟之。矧夫不为,而尚乎食也哉?”《谯子》曰:“朝发而夕异宿,勤则菜盈倾筐。且苟无羽毛,不织不衣;不能茹草饮水,不耕不食。安可以不自力哉?”

【注释】

《仲长子》: 东汉末仲长统(·经籍志三》著录有《仲长子昌言》十二卷,所谓《仲长子》即其书《昌言》。据《后汉书·仲长统传》说其书十余万言,并采录一小部#-666dd;。唐代魏徵等《群书治要》中收有“《仲长子昌言》”,与崔寔《政论》#-666ff;成一卷,亦极简略。《要术》所引《仲长子》各条,均不为以上二书所采录。

簠(fǔ)簋(guǐ): 簠和簋,古代盛放黍稷稻粱的礼器。

《谯子》: 已失传。可能是三国时蜀#-666aa;谯周(201—270)的著作。

倾筐: 即“顷筐”(“倾”的本字为“顷”)。《诗经·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顷筐为斜口之筐,前低后#guoxue666-com;,像现在的敞口筲箕之类。

“无”,各本均作“有”,仅殿本《农桑辑要》(以下简称《辑要》)引《要术》作“无”,可能是《四库全书》编者改的,但改得对。因为“不织不衣”,循下句“不耕不食”例,应作“不织布就没有衣穿”解释,不作“可以不织布不穿衣”解释,故字宜作“无”。

【翻译】

《仲长子》说:“天安排了时令,到时候我们不去耕种,粮食也不可能得到。春天到了,时雨也下了,从耕种开始,到最后的收获,懒惰的#-666aa;只收到‘六斗四升’,勤快的#-666aa;却收到‘六石四斗’。何况根本不劳动,还想有得吃吗?”《谯子》说:“#-666aa;们早上同时出发,(走得快的和走得慢的)晚上投宿的地方不相同,(同样道理,比方挑菜,)也只有勤快的人才能挑到满筐的野菜。况且(人不是禽兽,)身上不长羽毛,不纺织就没有衣穿;人不能靠吃草喝水过日子,不耕种就没有饭吃。这样看来,怎么可以不自己努力生产呢!”

晁错曰:“圣王在上,而民不冻不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为开其资财之道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体寒不得衣,慈母不能保其子,君亦安能以有民?”“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粟、米、布、帛……一日不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刘陶曰:“民可百年无货,不可一朝有饥,故食为至急。”陈思王曰:“寒者不贪尺玉而思短褐,饥者不愿千金而美一食。千金、尺玉至贵,而不若一食、短褐之恶者,物时有所急也。”诚哉言乎!

【注释】

晁错(前200—前154): 西汉初期著名政治家。汉景帝时任御史大夫。他持重农抑商政策,重视粮食生产,强调发展农业为国家根本之计。其政论《论贵粟疏》为后世所称誉。

以上三段晁错的话节引自《汉书·食货志上》,文句无甚差别。

刘陶: 东汉后期#-666aa;。汉灵帝时多次上书,要求改革内政,反对宦官专权。后为宦官所害。《后汉书》有传。

刘陶语见《后汉书·刘陶传》,文同。

陈思王: 即曹植(·经籍志》著录有《曹植集》三十卷。今传本《曹子建集》十卷,是后#-666aa;辑集之本,则散佚者已多。今集不载此条。《艺文类聚》(以下简称《类聚》)卷五“寒”引到此条,文句稍异,并有脱文。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

下一篇: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