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第六原文解释
《尔雅》曰①:“戎叔谓之荏菽。”孙炎注曰:“戎叔,大菽也。”
张揖《广雅》曰②:“大豆,菽也。小豆,荅也。(方迷反)豆、豌豆,留豆也。胡豆,
(胡江反)
(音双)也。”③
《广志》曰:“重小豆,一岁三熟,椠甘④。白豆,粗大可食。剌豆,亦可食。秬豆,苗似小豆,紫花,可为面,生朱提、建宁⑤。大豆: 有黄落豆;有御豆,其豆角长;有杨豆,叶可食。胡豆,有青、有黄者。”
《本草经》云⑥:“张骞使外国⑦,得胡豆。”
今世大豆,有白、黑二种,及长梢、牛践之名。小豆有菉、赤、白三种。黄#guoxue666-com;丽豆、黑高丽豆、燕豆、豆,大豆类也;豌豆、江豆、
豆,小豆类也⑧。
【注释】
①见《尔雅·释草》,文同。《尔雅》邢昺疏引孙炎注作:“大豆也。”
②《广雅》: 三国魏时张揖撰。他博采汉#-666aa;笺注、《三苍》、《说文》、《方言》等书,增广《尔雅》所未备,故名《广雅》,为现存重要训诂书。
③见《广雅·释草》,文同(有二字同字异写)。“”字的注音,《要术》各本均作“方迷反”(或“切”)。启愉按: 此字反切的声母,据《广雅》隋曹宪音注、唐释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一二《中阿含经》、《广韵》、《集韵》均作“边”或“布”,即均读唇音,不读唇齿音,清末吾点因此校改为“边迷切”,是。“方”当是“边(邊)”的残文错成。?(xiáng)
,即豇豆。
④“重小豆”,《初学记》卷二七引《广志》作“种(種)小豆。”“椠甘”,金抄、明抄等及《初学记》卷二七“五谷”引《广志》并同,《御览》卷八四一“豆”引《广志》作“味甘”。“椠”是印板,费解,吾点校勘疑应作“”,“
甘”犹言“味甘”,可能对。
⑤朱提: 郡名,东汉末置,郡治在今四川宜宾。 建宁: 郡名,三国蜀置,故治在今云南曲靖。
⑥《本草经》: 即《#-666nn;农本草经》,我国最早的中药学专著,大约成书于秦汉时期而托名“#-666nn;农”者。书中收载动植矿物药品365种,其中不少药品的疗效已经用现代科学方法得到证实。原书早佚,其内容由于历代本草书的转引,得以保存,今《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中以黑底白字录载者即其原有内容。以下引文今传本草书无此记载。《御览》卷八四一“豆”引《本草经》有此条:“生大豆。张骞使外国得胡麻,胡豆—或曰戎菽。”
⑦张骞(?—前114): 他两次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使中原的铁器、丝织品传到西域,西域的音乐、葡萄等传进中原,沟通了双方的交往,促进了汉朝与中亚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⑧以上各种豆: 戎菽或荏菽,是大豆的古老名称。江豆即豇豆。(bī)豆也称
(bì)豆(毕豆),就是豌豆,但《广雅》与豌豆并举而称为“留豆”,当是蚕豆,其所以称为“留”,大概指其为越冬二年生者,好像冬麦被称为“宿麦”。这两种豆都在蚕时成熟,现在有的地方叫豌豆为蚕豆,而别称蚕豆为“
豆”,则与《广雅》相同。可《要术》称
豆为大豆类,则地方名称又有不同。胡豆的说法最杂,有大豆、青斑豆、青小豆、豌豆、蚕豆等说法,这里《广雅》又说是豇豆。
(láo)豆,一般指黑小豆。其他如秬豆、剌豆、御豆、杨豆、燕豆、高丽豆等,或者是杂色豆,或者是大豆的不同品种,各地随俗异名。至于小豆赤色的,包括赤豆(Phaseolus angularis)和赤小豆(P. calcalatus,也称饭豆);小豆白色的,当是饭豆之白色者。所谓“大豆类”、“小豆类”,不是指豆的颗粒大小,当与豆的营养成#-666dd;和用途有关,大概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丰富而经济价值较高的,称为大豆类,反之为小豆类。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