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第六 第2节原文解释
【翻译】
《尔雅》说:“戎叔叫作荏菽。”孙炎注解说:“戎叔,就是大豆。”
张揖《广雅》说:“大豆叫菽,小豆叫荅。豆、豌豆,是留豆。胡豆,是豇豆。”
《广志》说:“重小豆,一年可以收三次,(味道)甜。白豆,颗粒粗大,可以吃。剌豆,也可以吃。秬豆,苗像小豆,花紫色,可以磨面,产在朱提、建宁。大豆: 有黄落豆;有御豆,它的豆荚长;有杨豆,叶子也可以吃。胡豆,有青的,有黄的。”
《本草经》说:“张骞出使外国,带回来胡豆种子。”
(思勰按:) 现在的大豆,有白色、黑色两种,还有长梢、牛践的名目。小豆有绿豆和赤色、白色的豆三种。黄#guoxue666-com;丽豆、黑高丽豆、燕豆、豆,是大豆类;豌豆、江豆、
豆,是小豆类。
春大豆,次稙谷之后。二月中旬为上时, 一亩用子八升。 三月上旬为中时, 用子一斗。 四月上旬为下时。 用子一斗二升。 岁宜晚者,五六月亦得;然稍晚稍加种子。
地不求熟。 秋锋之地,即( tì )种。地过熟者,苗茂而实少。
收刈欲晚。 此不零落,刈早损实。
必须耧下。 种欲深故。豆性强,苗深则及泽。 锋、耩各一。锄不过再。
叶落尽,然后刈。 叶不尽,则难治。 刈讫则速耕。 大豆性炒①,秋不耕则无泽也。
种茭者②,用麦底。一亩用子三升③。先漫散讫,犁细浅良辍反 而劳之④。旱则萁坚叶落⑤,稀则苗茎不高,深则土厚不生。 若泽多者,先深耕讫,逆垡掷豆,然后劳之。 泽少则否,为其浥郁不生。 九月中,候近地叶有黄落者,速刈之。 叶少不黄必浥郁。刈不速,逢风则叶落尽,遇雨则烂不成。
【注释】
①大豆性炒:“炒”,明抄等作“雨”,《辑要》引作“温”,金抄作“”,字不全,当系“
”(古“炒”字)的残文错成。《四时纂要·二月》“种大豆”采《要术》正作“炒”,从之。“炒”是“燥”的转音(现在苏北方言仍有叫“干燥”为“干炒”,泰州市董爱国同志函告)。“性炒”,指大豆的生理特性需水量较多,后期开花结荚时更需要水,容易使土壤缺水干燥,加上到叶子落尽然后收割,地面暴露较久,水#-666dd;蒸发快。因此,必须在收割后立即进行耕耙,秋收后正是北方秋雨多的季节,使土壤尽多地收蓄秋雨,为种麦和明春春播作物提供良好的墒情。
②种茭者: 种来作茭豆的。茭,这里指茭豆。种大豆连茎带叶进行青刈,主要是收贮起来作为牲口越冬的干饲料,叫作“茭豆”。茭豆以收茎叶为目的,所以要播得密,胁使植株长#guoxue666-com;,如果播稀了,虽然#-666dd;枝多些,但长不高,远不及密植株高的产量高。同时要种得浅,因为夏季雨水多,表土容易板结,覆土厚了影响出苗。春天少雨多风,所以和春大豆要求深播不同。
③“三升”,各本相同,太少,怀疑是“三斗”。茭豆以收茎叶为目的,作为牲畜饲料,要求播种密度大,胁使植株长高,多收茎叶;如果种稀了,虽然#-666dd;枝较多,但长不高,远不及密植株高的产量高,“稀则苗茎不高”,已明确点明。一般大豆耧种条播的每亩尚且多到“一斗二升”,现在是撒播,种期又较晚,绝不可能只播“三升”。
④(liè): 翻耕土地。
⑤“旱”,各本相同,但与正文不相侔,疑应作“早”。“早”谓播种过早,又种得浅,易遇干旱,则水分不足,有茎干叶落之弊。现在五月接麦茬下种,进入雨季,水分较足,则茎叶繁茂,很#-666ff;时。
【翻译】
春大豆,在种过早谷子之后就种。二月中旬是上好的时令,一亩用八升种子。 三月上旬是中等时令,一亩用一斗种子。 最晚不能过四月上旬。一亩用一斗二升种子。 年岁宜于晚种的,五月、六月也可以种;不过晚了要多加些种子。
地不要求很熟。秋天锋过灭茬的地,可以就这样不必耕翻就耧播。过熟的地,苗徒然长得茂盛,但子实反而少。
收割要晚。这种大豆不裂荚落粒,割早了反而籽粒不饱满受损失。
必须用耧车下种。是要种得深些的缘故。大豆有扎根深的特性,根扎得深就能摄取地下面的水#-666dd;。 锋一遍,耩也一遍。锄,两遍就够了。
叶子落尽了,然后收割。叶子没有落尽,整治起来就麻烦。 割完后,赶快把地耕翻。大豆的特性是耗水量大,秋收后不马上耕翻,地里就保不住墒。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