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瓠第十五原文解释
《卫诗》曰:“匏有苦叶。”①毛云:“匏,谓之瓠。”《诗义疏》云②:“匏叶,少时可以为羹,又可淹煮,极美,故云:‘瓠叶幡幡,采之亨之。’河东及扬州常食之。八月中,坚强不可食,故云‘苦叶’。”
《广志》曰:“有都瓠,子如牛角,长四尺。有约腹瓠,其大数斗,其腹窈挈,缘带为口③,出雍县④;移种于他则否。朱崖有苦叶瓠⑤,其大者受斛余。”
《郭子》曰⑥:“东吴有长柄壶楼。”
《释名》曰:“瓠蓄,皮瓠以为脯,蓄积以待冬月用也。”⑦
《淮南万毕术》曰⑧:“烧穰杀瓠,物自然也。”
【注释】
①见《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毛《传》是节引。邶、鄘均属卫地,故亦泛称为《卫诗》。
②《诗义疏》: 撰#-666aa;无可考,书已佚。《隋书·经籍志一》著录有《毛诗义疏》或存或亡#-666cc;九种,作者有舒援、沈重、谢沈、张氏等,《诗义疏》当属此类,非三国吴#-666aa;陆机(与西晋陆机同名,宋以后改为“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毛诗义疏》此类书均晚于陆机,原书已佚。《匏有苦叶》孔颖达疏引有陆机《疏》,与《诗义疏》有异文。《诗义疏》所引“瓠叶幡幡”二句,见于《诗经·小雅·瓠叶》,今本《诗经》倒作“幡幡瓠叶”,孔引陆机《疏》同,而与《诗义疏》所引不同,反映《诗义疏》不等于陆机《疏》。
③明抄等作“带”,金抄等加草头作“”,非是。上文“窈”通“凹”;“挈”通“絜”,是缠束,又通“契”,是刻削成缺口。“约腹瓠”即“细腰葫芦”,“其腹窈挈”是说腹部凹陷好像紧束着的腰,也好像刻着一道缺口。“缘带为口”是说沿着腰间束带处(承“约腹”、“其腹”为喻)开着一道凹陷的缺口,字应作“带”,如果作“
”,
头何能凹陷成缺口?
④雍县: 汉置,故城在今陕西凤翔南。
⑤朱崖: 县名,故治在今海南海口。
⑥《郭子》: 《隋书·经籍志三》小说类著录“《郭子》三卷,东晋中郎将郭澄之撰”,疑即此书。郭澄之,东晋末#-666aa;,《晋书》有传。书已佚。
⑦见《释名·释饮食》。
⑧《淮南万毕术》: 《隋书·经籍志三》五行类注云,梁有《淮南万毕经》、《淮南变化术》各一卷,亡。《旧唐书·经籍志下》、《新唐书·艺文志三》五行类再著录《淮南王万毕术》一卷,旧唐《志》题名“刘安撰”,则是唐时征书又出现的。书已亡佚。
【翻译】
《诗经·邶风》的诗说:“匏有苦叶。”毛公解释说:“匏,叫作瓠。”《诗义疏》说:“匏叶,嫩时可以作羹,又可以腌藏或煮了吃,很好吃,所以《诗经》说:‘嫩嫩的瓠叶,采来煮了吃。’河东和扬州地方常常吃它。到八月里,老硬不能吃了,所以说‘苦叶’。”
《广志》说:“有都瓠,果实像牛角,四尺长。有细腰瓠,大到可以容纳几斗,腹部凹陷,沿着系带的周围深陷成一道缺口,出在雍县;移种到别的地方便会变样。朱崖有苦叶瓠,大的能容纳一斛多。”
《郭子》说:“东吴有长柄葫芦。”
《释名》说:“瓠蓄,是削去瓠皮做成干脯,蓄积起来到冬天吃的。”
《淮南万毕术》说:“在家里烧黍秸,会使地里的瓠死去,这是自然的道理。”
《氾胜之书》种瓠法:“以三月耕良田十亩。作区,方、深一尺。以杵筑之,令可居泽。相去一步①。区种四实。蚕矢一斗,与土粪#-666ff;②。浇之,水二升;所干处,复浇之。
“着三实,以马箠其心,勿令蔓延—多实,实细。以藳荐其下,无令亲土多疮瘢。度可作瓢,以手摩其实,从蒂至底,去其毛—不复长,且厚。八月微霜下,收取。
“掘地深一丈,荐以藳,四边各厚一尺。以实置孔中,令底向下。瓠一行,覆上土,厚三尺。二十日出,黄色,好,破以为瓢。其中白肤,以养猪致肥;其瓣,以作烛致明。
“一本三实,一区十二实,一亩得二千八百八十实。十亩凡得五万七千六百瓢。瓢直十钱,并直五十七万六千文。用蚕矢二百石③,牛耕、#-666ii;力,直二万六千文。余有五十五万。肥猪、明烛,利在其外。”
《氾胜之书》区种瓠法:“收种子须大者。若先受一斗者,得收一石;受一石者,得收十石。
“先掘地作坑,方圆、深各三尺。用蚕沙与土相和,令中半, 若无蚕沙,生牛粪亦得。 着坑中,足蹑令坚。以水沃之。候水尽,即下瓠子十颗,复以前粪覆之。
“既生,长二尺余,便总聚十茎一处,以布缠之五寸许,复用泥泥之。不过数日,缠处便#-666ff;为一茎④。留强者,余悉掐去。引蔓结子。子外之条,亦掐去之,勿令蔓延。留子法: 初生二、三子不佳,去之;取第四、五、六,区留三子即足。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