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蒜第十九 泽蒜附出原文解释
《说文》曰:“蒜,荤菜也。”
《广志》曰:“蒜有胡蒜、小蒜。黄蒜,长苗无科,出哀牢①。”
王逸曰:“张骞周流绝域,始得大蒜、葡萄②、苜蓿。”
《博物志》曰:“张骞使西域,得大蒜、胡荽。”③
延笃曰④:“张骞大宛之蒜。”⑤
潘尼曰⑥:“西域之蒜。”⑦
朝歌大蒜甚辛⑧。一名葫,南#-666aa;尚有“齐葫”之言。又有胡蒜、泽蒜也。⑨
【注释】
①黄蒜: 未详。“出”,明抄等都空一格,湖湘本等脱,据日译本《要术》引劳季言校宋本空格作“出”补。 哀牢: 古国名。东汉明帝时置哀牢、博南二县,即今云南盈江、永平等地。
②“葡萄”,各本错脱殊甚,据日译本引劳季言校宋本补正为“葡萄”。
③清黄丕烈刊叶氏宋本《博物志》只有:“张骞使西域还,乃得胡桃种。”钱熙祚《指海》据各书辑校的《博物志》就很多:“张骞使西域还,得大蒜、安石榴、胡桃、蒲桃、胡葱、苜蓿、胡荽、黄蓝—可作燕支也。”但《汉书·西域传》记载只有葡萄、苜蓿二种,《博物志》所说,未必可靠。
④延笃: 东汉#-666aa;,《后汉书》有传。《隋书·经籍志四》著录有“后汉京兆尹《延笃集》一卷”,今佚。
⑤此条《御览》卷九七七“蒜”引作“延笃《与李文德书》”,但《后汉书·延笃传》所载《与李文德书》不载此句,或系在给李文德的别的书信中。大宛,古西域国名,在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
⑥潘尼(约·经籍志四》著录有“晋太常卿《潘尼集》十卷”,《旧唐书·经籍志》同,《宋史·艺文志》不复著录,则已亡佚。《要术》所引为潘尼《钓赋》文。
⑦此条《御览》卷九七七“蒜”引作“潘尼《钓赋》”:“西戎之蒜,南夷之姜。”后一句《要术》引于本卷《种姜》。
⑧朝(zhāo)歌: 殷末的都城,汉置县,在今河南淇县。隋废。
⑨以上各种蒜: 据《本草纲目》卷二六“蒜”说,中国原来只有“蒜”,后来从西域传进葫蒜,即大蒜,就把原来的蒜叫“小蒜”,以示区别。小蒜(Alliumscorodoprasum)是大蒜的近缘植物,与大蒜显著不同处是鳞茎细小如薤,其中只有一个鳞球,所以《夏小正》称为“卵蒜”,因其鳞茎小如鸟卵。李时珍说,泽蒜是从野泽移来种植的,所以有“泽”的名称。一般#-666aa;都把野生的山蒜、泽蒜当作栽培历史悠久的小蒜,是错的。从《要术》所记,泽蒜确实是野生而在半栽培过程中的。胡蒜,可能是大蒜,或者是山蒜。
【翻译】
《说文》说:“蒜是有熏#-666aa;臭气的菜。”
《广志》说:“蒜,有胡蒜、小蒜。又一种黄蒜,长长的苗叶,没有蒜瓣,出在哀牢。”
王逸说:“张骞周游极远的异域,才得到大蒜、葡萄和苜蓿带了回来。”
《博物志》说:“张骞出使西域,得到了大蒜和胡荽。”
延笃说:“张骞带回来大宛的蒜。”
潘尼说:“西域的蒜。”
朝歌的大蒜很辣。大蒜又叫葫,现在南方#-666aa;还有“齐葫”的说法。又有胡蒜、泽蒜的种类。
蒜宜良软地〔1〕。白软地,蒜甜美而科大;黑软次之〔2〕。刚强之地,辛辣而瘦小也。 三遍熟耕。九月初种。
种法: 黄墒时,以耧耩,逐垅手下之。五寸一株。 谚曰:“左右通锄,一万余株。” 空曳劳。
二月半锄之,令满三遍。 勿以无草则不锄,不锄则科小〔3〕。
条拳而轧之〔4〕。不轧则#-666ll;科〔5〕。
叶黄,锋出,则辫,于屋下风凉之处桁之〔6〕。早出者,皮赤科坚,可以远行;晚则皮皴而喜碎〔7〕。
冬寒,取谷奴勒反 布地,一行蒜,一行
。不尔则冻死。〔8〕
收条中子种者〔9〕,一年为#-666ll;瓣;种二年者,则成大蒜,科皆如拳,又逾于凡蒜矣。 瓦子垅底〔10〕,置#-666ll;瓣蒜于瓦上,以土覆之,蒜科横阔而大,形容殊别,亦足以为异。
今并州无大蒜〔11〕,朝歌取种,一岁之后,还成百子蒜矣〔12〕,其瓣粗细,正与条中子同。芜菁根,其大如碗口,虽种他州子,一年亦变大。蒜瓣变小,芜菁根变大,二事相反,其理难推。又八月中方得熟,九月中始刈得花子。至于五谷、蔬、果,与余州早晚不殊,亦一异也。并州豌豆,度井陉以东〔13〕,山东谷子〔14〕,入壶关、上#-666bb;〔15〕,苗而无实。皆余目所亲见,非信传疑: 盖土地之异者也〔16〕。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