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姜第二十七原文解释
《字林》曰:“姜,御湿之菜。”“茈(音紫),生姜也。”
潘尼曰:“南夷之姜。”①
【注释】
①据《御览》卷九七七“蒜”所引,此句是潘尼《钓赋》文。
【翻译】
《字林》说:“姜是祛除湿邪的菜。”“茈,音紫,就是生姜。”
潘尼说:“南夷的姜。”
姜宜白沙地①,少与粪和。熟耕如麻地,不厌熟,纵横七遍尤善。
三月种之。先重耧耩,寻垅下姜,一尺一科,令上土厚三寸。
数锄之。六月作苇屋覆之②。不耐寒热故也③。
九月掘出,置屋中。 中国多寒,宜作窖,以谷#-666ff;埋之④。
中国土不宜姜⑤,仅可存活,势不滋息。种者,聊拟药物小小耳。
崔寔曰:“三月,清明节后十日,封生姜⑥。至四月立夏后,蚕大食,芽生,可种之。九月,藏茈姜、蘘荷⑦。其岁若温,皆待十月。” “生姜,谓之茈姜。”
《博物志》曰:“姙娠不可食姜,令子盈指。”⑧
【注释】
①姜喜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或壤土,忌干旱、霜冻。姜的根系很不发达,入土既浅,根的数量和#-666dd;枝也少,所以土壤必须翻耕较深(《要术》重耩两次),并充#-666dd;耙细耱透。
②姜要求阴湿而温暖的环境,既不耐寒,又不耐热,尤忌强烈的日光直射,所以必须搭盖荫棚遮荫。现在长江流域多搭棚遮荫,山东姜区则多采用“插姜草法”适当遮荫。
③“寒热”,姜虽然不耐寒又不耐热,尤忌强烈日光直射,但在这里是防热,似宜作“暑热”。
④“”,各本多误,元刻《辑要》引作“
”,是,从之。
⑤“中国”,就后魏疆域大致而言。按: 我国以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及云贵一带比较温暖多湿的地区,姜的栽培最盛。北方主要#-666dd;布在山东泰山山脉以南的丘陵地区,河南、陕西、辽宁等省的少数地区也有少量栽培。贾氏所说,只能是北方严寒而又干旱的地区,并非“中国”全部。
⑥封生姜: 把生姜封起来。这是种姜在栽培前进行催芽处理的最早记载。在山东俗称“炕姜”。泰安姜农是将经过日晒的种姜泥封在缸内催芽。炕姜所需时间约为一个月,温度较#guoxue666-com;则短些,与崔寔所说大致相当。
⑦藏: 这里是泛指,不限于如《要术》的鲜姜窖藏,其所用为紫姜,尤宜于渍藏、酱藏等。 茈姜: 即子姜。《文选》卷八司马相如《上林赋》“茈姜、蘘荷”李善注:“张揖曰:‘茈姜,子姜也。’”“茈”即紫字,以其“芽色微紫,故名”(《王氏农书》)。 蘘荷: 见下篇。
⑧今本《博物志》卷二载此条,“盈”作“多”,指歧指。
【翻译】
姜宜于种在白色砂质壤土的地里,稍微施上些粪。地要耕熟像种大麻的地一样,并且不嫌熟,纵横耕七遍尤其好。
三月种下。先用耧犁耩出种植沟,要在沟内重复耩两次,再随着沟植下种姜,相距一尺植一科,上面盖上三寸厚的土。
出苗后要多锄。到六月,在姜行间要搭盖苇箔凉棚遮荫。因为姜苗不耐(暑)热。
到九月,掘出来,存放在屋里。北方很寒冷,该作成土窖,杂和着禾谷稿秆一起窖埋。
“中国”的土地对姜不适宜,种下去只是存活而已,子姜并不很繁息。所以要种,姑且少少地准备点药用罢了。
崔寔说:“三月,清明节后十天,用泥土把生姜封起来。到四月立夏节之后,蚕(大眠起后)盛食的时候,封着的生姜发芽了,就可以挖出来种植。九月,藏紫姜和蘘荷。如果当年气候暖和,都可以等到十月里藏。”“生姜,叫作紫姜。”
《博物志》说:“怀孕的妇#-666aa;不可吃生姜,吃了会使胎儿多长歧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