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榆、白杨第四十六 第2节原文解释
明年正月初,贴近地面割去苗株,用草盖在上面,放火烧它。不久一根苗茬上一定会长出十几条新条,只留一条挺直健壮的,其余的都掐掉。 在这一年中,就长到八九尺高了。不烧过就长得慢。
又明年正月、二月里,掘出苗木移栽。如果在幼苗初生时就移栽,容易弯曲,所以必须在丛密的苗林中长养三年,(胁使直立向上生长,)然后再移栽。 栽后的头三年,不要采叶,尤其#-666mm;忌截去顶梢,截去顶梢后就会枝杈丛脞过密,使树干长不高,结果只有照上面的办法重新平茬烧过,才能依旧茂盛起来。 也不要剪枝。修剪过的,树干长得又长又细,还有许多瘢痕;不修剪的,虽然长得矮些,但粗壮没有毛病。农谚说:“不剪不裁,十年长成车毂材。”正是说容易长得粗大。一定要剪枝的话,基部必须留下二寸。
种在沟坑中的,先在坑底铺上盖房子的陈草,把榆荚撒在草上,再盖上土。以后也要依照上面的方法平茬烧过。陈草很快就腐烂,比粪还肥美。没有陈草,用粪粪上也好。如果不施粪,虽然也长苗,但瘦弱。所谓平茬烧过,是在栽子移栽(之前)。
又种榆法: 其于地畔种者,致雀损谷;既非丛林,率多曲戾。不如割地一方种之。其白土薄地不宜五谷者,唯宜榆及白榆①。
地须近市。 卖柴、荚、叶,省#-666ii;也。榆、刺榆、凡榆: 三种色,别种之,勿令和杂。
榆,荚叶味苦;凡榆,荚味甘。甘者春时将煮卖,是以须别也。 耕地收荚,一如前法。先耕地作垅,然后散榆荚。 垅者看好,料理又易。五寸一荚,稀穊得中。 散讫,劳之。榆生,#-666cc;草俱长,未须料理。
明年正月,附地芟杀,放火烧之。亦任生长,勿使棠 杜康反 近②。又至明年正月,去恶者;其一株上有七八根生者,悉皆斫去,唯留一根粗直好者。
三年春,可将荚、叶卖之。五年之后,便堪作椽。不者,即可斫卖。 一根十文。
者镟作#-666ll;乐及盏。 一个三文。 十年之后,魁、碗、瓶、榼、器皿,无所不任③。一碗七文,一魁二十,瓶、榼各直一百文也。 十五年后,中为车毂及蒲桃缸。 缸一口,直三百。车毂一具,直绢三匹。
其岁岁料简剶治之#-666ii;④,指柴雇#-666aa; — 十束雇一#-666aa; — 无业之#-666aa;,争来就作。卖柴之利,已自无赀; 岁出万束,一束三文,则三十贯;荚叶在外也。 况诸器物,其利十倍。 于柴十倍,岁收三十万。 斫后复生,不劳更种,所谓一劳永逸。能种一顷,岁收千匹。唯须一人守护,指挥,处#-666dd;,既无牛、犁、种子、人#-666ii;之费,不虑水、旱、风、虫之灾,比之谷田,劳逸万倍。
男女初生,各与小树二十株,比至嫁娶,悉任车毂。一树三具,一具直绢三匹,成绢一百八十匹: 娉财资遣,粗得充事。
《术》曰:“北方种榆九根,宜蚕桑,田谷好。”⑤
崔寔曰⑥:“二月,榆荚成,及青收,干,以为旨蓄。 “旨,美也;蓄,积也。司部收青荚,小蒸,曝之,至冬以酿酒,滑香,宜养老。《诗》云:‘我有旨蓄,亦以御冬’也⑦。” 色变白,将落,可作。随节早晏,勿失其适。 “
,音牟;
,音头: 榆酱。””
【注释】
①“白榆”,各本同。但本篇的“榆”即指白榆,也就是“凡榆”,因其种植家常广泛,现在河南、河北通称“家榆”,而东北、陕西等地通称“榆树”,名称#-666ll;占其余榆种。这样,“榆及白榆”就重沓含混,也和下文“三种色”不协调。黄麓森疑是“白杨”之误,《农政全书》卷三八引《要术》即作“白杨”。这可能是徐光启改的,我认为改得对。
②“棠杜康反”,北宋本如文,《辑要》引同;南宋本作“掌止两反”,实是误解。启愉按:“棠”、“掌”都是“”的别体(不是棠梨、手掌),即“牚”字,今写作“撑”,《要术》是碰动、抵触的意思。“
”,古本音“杜康反”(音堂),后来读“直庚切”(音称)。南宋本的“掌止两反”,本字原不误,但音注读成手掌字,就大错了。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