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齐民要术》 > 饼法第八十二

饼法第八十二原文解释

《食经》曰:“作饼酵法: 酸浆一斗,煎取七升;用粳米一升着浆,迟下火,如作粥。六月时,溲一石面,着二升;冬时,着四升作。

“作白饼法: 面一石。白米七八升,作粥,以白酒六七升酵中,着火上。酒鱼眼沸,绞去滓,以和面。面起可作。

“作烧饼法: 面一斗。羊肉二斤,葱白一#-666ff;,豉汁及盐,熬令熟。炙之。面当令起。

“髓饼法: 以髓脂、蜜,#-666ff;和面。厚四五#-666dd;,广六七寸。便着胡饼炉中,令熟。勿令反覆。饼肥美,可经久。”

《食次》曰:“粲: 一名‘乱积’。 用秫稻米,绢罗之。蜜和水,水蜜中半,以和米屑。厚薄令竹杓中下— 先试,不下,更与水蜜。作竹杓: 容一升许,其下节,穊作孔。竹杓中下沥五升铛里,膏脂煮之。熟,三#-666dd;之一铛,中也。”

膏环: 一名“粔籹”。 用秫稻米屑,水、蜜溲之,强泽如汤饼面。手搦团,可长八寸许,屈令两头相就,膏油煮之。

鸡鸭子饼: 破泻瓯中,少与盐。锅铛中膏油煎之,令成团饼,厚二#-666dd;。全奠一。

【注释】

《北户录》卷二“食目”记载有“曼头饼”和“浑沌饼”,唐崔龟图注说《齐民要术》中这二饼就是这样写的字。这很重要,它说明唐本《要术》中原有这二饼,但今本《要术》此二饼并无,显然已佚阙。

古时凡溲和面粉(米粉)作成的面食都可以叫作“饼”,就是《释名·释饮食》所谓水面“#-666ff;并”的意思。饼酵,就是发面酵,今俗名“老酵”、“起子”。

“酵中”,不可解。按:“白酒”指带糟的“白醪酒”,现在南方还有称“甜酒酿(娘)”为“白酒”,常用来发酵,这里也是加入作“酵母”的,应是“酘中”之误。

《御览》卷八六〇“饼”记载有:“《食经》有髓饼法,以髓脂合和面。”说明本条和上面二条,同样出自《食经》。

胡饼: 烧饼、麻饼。传说后赵石氏讳“胡”,改名“胡饼”为“麻饼”。

“秫稻米”即糯米,据下文“米屑”,“米”下明显脱“屑”字。

竹杓: 据下文在竹节上钻孔,实际是一个下面开孔的浅竹筒。

粔(jù)籹(nǚ): 就是膏环。膏是油炸的,环是两头圈合如环钏形,也可以是两半段相互盘绞,故名“膏环”。环形的是油炸圆馓子,绞形的是油炸“麻花”。

汤饼: 溲面作成的水煮面食。

此处没有提到搅打,但这蛋饼只有“二分”厚,非搅散不能烤成这样薄的饼。故在译文内补“搅打均匀”。这种油烤成一整个的蛋饼,成都叫作“烘蛋”。

【翻译】

《食经》说:“作饼酵的方法: 一斗酸浆,煎浓剩下七升;用一升粳米放进浆里,慢慢煮,不忙下火,像煮稀粥一样。六月里,溲和一石面粉,用二升这样的酵;冬天,用四升酵。

“作白面饼的方法: 用一石面粉。先将七八升白米煮成粥,(投下)六七升白酒,放在火上煨。酒沸发出鱼眼大小的气泡时,绞去粥渣,拿清液来溲面粉。面发了,就可以作饼。

“作烧饼的方法: 用一斗面粉。拿二斤羊肉,和进一#-666ff;葱白、豉汁和盐,炒熟,(包在面团里作成饼,)把它炕熟。面要预先发过。

“作髓饼的方法: 用骨髓脂和上蜜,溲和面粉,作成四五#-666dd;厚、六七寸大的饼。贴在胡饼炉中把它炕熟。不要翻动。饼味道肥美,又可以放得久。”

《食次》说:“粲:又叫‘乱积’。 用糯米(粉),拿绢筛筛过。蜜里和进水,让水和蜜各半相和,用来调和米粉。调和的厚薄程度,要让它能够从竹杓的孔中流出来—先试试,如果流不出,再加些水和蜜。作竹杓的方法: 容量一升左右,在下面竹节上密密地钻出孔。让面糊通过钻孔沥入容量五升的铛锅里,让锅里的油炸熟。熟了,作一次有三#-666dd;之一锅就#-666ff;适了。”

膏环:又名“粔籹”。 用糯米粉,拿兑水的蜜来溲和,干湿程度像作汤饼的面一样。手捏成圆条,八寸左右长,弯曲过来使两头相接,放进油锅里炸熟。

鸡蛋鸭蛋饼: 打破在小瓯里,加点盐,(搅打均匀,)下在铛锅里用油煎成圆饼,二#-666dd;厚。盛上桌时一份一个整饼。

细环饼、截饼: 环饼一名“寒具”〔1〕。截饼一名“蝎子”〔2〕。 皆须以蜜调水溲面〔3〕。若无蜜,煮枣取汁;牛羊脂膏亦得;用牛羊乳亦好,令饼美脆。截饼纯用乳溲者,入口即碎,脆如凌雪。〔4〕

生僻字_古文自编30074号生僻字_古文自编30075号〔5〕: 起面如上法。 ,以杖周正之,但任其起,勿刺令穿。熟乃出之,一面白,一面赤,轮缘亦赤,软而可爱。久停亦不坚。若待熟始翻,杖刺作孔者,泄其润气,坚硬不好。法须瓮盛,湿布盖口,则常有润泽,甚佳。任意所便,滑而且美。缘亦赤,软而可爱。久停亦不坚。若待熟始翻,杖刺作孔者,泄其润气,坚硬不好。法须瓮盛,湿布盖口,则常有润泽,甚佳。任意所便,滑而且美。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