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酪第八十五原文解释
煮醴酪①: 昔介子推怨晋文公赏从亡之劳不及己,乃隐于介休县绵上山中②。其门#-666aa;怜之,悬书于公门。文公寤而求之,不获,乃以火焚山。推遂抱树而死。文公以绵上之地封之,以旌善#-666aa;。于今介山林木,遥望尽黑,如火烧状,又有抱树之形。世世祠祀,颇有#-666nn;验。百姓哀之,忌日为之断火,煮醴酪而食之,名曰“寒食”③,盖清明节前一日是也。中国流行,遂为常俗。 然麦粥自可御暑,不必要在寒食。世有能此粥者,聊复录耳。
治釜令不渝法④: 常于谙信处买取最初铸者,铁精不渝,轻利易燃。其渝黑难燃者,皆是铁滓钝浊所致。治令不渝法: 以绳急束蒿,斩两头令齐。着水釜中,以干牛屎燃釜,汤暖,以蒿三遍净洗。抒却水,干燃使热。买肥猪肉脂#-666ff;皮大如手者三四段,以脂处处遍揩拭釜,察作声⑤。复着水痛疏洗,视汁黑如墨,抒却。更脂拭,疏洗。如是十遍许,汁清无复黑,乃止;则不复渝。煮杏酪,煮饧,煮地黄染,皆须先治釜,不尔则黑恶。
煮醴法: 与煮黑饧同⑥。然须调其色泽,令汁味淳浓,赤色足者良。尤宜缓火,急则焦臭。传曰⑦:“小#-666aa;之交甘若醴。”疑谓此,非醴酒也。
煮杏酪粥法: 用宿麦,其春种者则不中。预前一月,事麦折令精,细簸拣。作五六等,必使别均调,勿令粗细相杂,其大如胡豆者⑧,粗细正得所。曝令极干。如上治釜讫,先煮一釜粗粥,然后净洗用之。打取杏人,以汤脱去黄皮,熟研,以水和之,绢滤取汁。汁唯淳浓便美;水多则味薄。用干牛粪燃火,先煮杏人汁,数沸,上作豚脑皱,然后下
麦米。唯须缓火,以匕徐徐搅之,勿令住。煮令极熟,刚淖得所,然后出之。预前多买新瓦盆子容受二斗者,抒粥着盆子中,仰头勿盖。粥色白如凝脂,米粒有类青玉。停至四月八日亦不动。渝釜令粥黑,火急则焦苦,旧盆则不渗水,覆盖则解离。其大盆盛者,数捲 居万反 亦生水也⑨。
【注释】
①醴: 本来是带滓的甜米酒,但这里不是,而是一种液态的带渣的麦芽糖。贾氏还解释古语“小人之交甘若醴”的醴,就是这种醴糖,而不是甜米酒的醴。这一解释,在贾氏前见于东汉末#guoxue666-com;诱注解《吕氏春秋·重己》:“醴者,以糵与黍相醴,不以曲也,浊而甜耳。”就是用麦芽糖化黍米饭成为带渣而甜的浑浊的麦芽糖浆,与《要术》相同。 酪: 本来是乳酪,但这里也不是,而是一种像乳酪的杏仁汁凝固的“冻”。醴酪,这是二者的混#-666ff;物,就是用麦芽糖调和杏仁汁,再加入麦米煮成的饴糖杏仁麦粥。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卷二引陆翙《邺中记》“寒食又作醴酪”下作注说:“今世悉作大麦粥,研杏人为酪,别煮饧沃之也。”习俗相沿,至隋唐时犹然。但《要术》杏酪粥中没有提到加醴糖,可下文明说煮好醴酪吃冷的,应加调醴糖,疑有脱文,或省略不说。
②介子推: 即介之推。春秋时晋国重耳逃亡在外十九年,介之推是伴从逃出的一人。后重耳回国为君(即晋文公),没有先赏劳他,他就避开隐居在绵上山中。文公烧山想逼他出来,结果介子推被烧死(公元前636年)。故事见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国语·晋语》、《吕氏春秋·介立》等。 绵上: 古地名,在今山西介休东南。其地有山,名绵山,又为介之推隐遁焚身处,名介山。
③寒食: 寒食节,清明节前一日(也有说前二日)。寒食的时日,东汉时太原等地冷食一个月。由于时日太长,“岁多死者”,周举为并州刺史,予以革除(见《后汉书·周举传》)。以后冷食时日减少。太原、上#-666bb;、西河、雁门等地广泛流行。也流行于南方,荆楚等地“#-666mm;火三日”(见梁宗懔《荆楚岁时记》)。
④不渝: 指铁锅不变黑。所谓变黑,即新铁锅褪出灰黑色杂质,会污染食物。按: 生铁铸件总会有“铸件缺陷”,如气孔(铁溶液在液态时吸收了气体而产生)、缩孔(在冷凝收缩时产生)、砂眼、夹渣、杂质等。铁锅中也存在这些缺陷。新锅表层附有灰黑色杂质,手指一抹就会沾上,煮饭烧菜会被污染变黑,还带有铁腥臭。气孔之类也会渗水。《要术》的处理法就是在未用之前油涂擦洗,除去这些杂质,并消除气孔使不渗水。新买的铁锅现在也必须经过这样的处理。
⑤“察”是状声词,疑应作“察察”,犹言“嘶嘶”,即生猪肥膘擦拭高热锅时发出的响声。
⑥煮黑饧的方法见下文《饧》“黑饧法”。
⑦“传”,泛指古书。《庄子·山木》:“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⑧麦不可能“大如胡豆”,这里应指杏仁。但上下文有大错简,致不可读,疑应作:“ ……事麦折令精,细簸拣。如上治釜讫,先煮一釜粗粥,然后净洗用之。打取杏人,作五六等,必使别均调,勿令粗细相杂,其大如胡豆者,粗细正得所。曝令极干。以汤脱去黄皮,熟研,以水和之,绢滤取汁。 ……”惟杏仁拣作五六等,既是研细取汁,何必#-666dd;等,如果只用大小#-666ff;适如胡豆的,其他各等作何用,仍有不明,当有脱文。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