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齐民要术》 > 飱、饭第八十六

飱、饭第八十六原文解释

作粟飱法生僻字_古文自编30100号米欲细而不碎。 碎则浊而不美。生僻字_古文自编30100号讫即炊。 经宿则涩。 淘必宜净。十遍以上弥佳。 香浆和暖水浸生僻字_古文自编29974号,少时,以手挼,无令有块。复小停,然后壮。凡停生僻字_古文自编29974号,冬宜久,夏少时,盖以#-666aa;意消息之。若不停生僻字_古文自编29974号,则饭坚也。 投飱时,先调浆令甜酢适口,下热饭于浆中,尖出便止。宜少时住,勿使挠搅,待其自解散。然后捞盛,飱便滑美。 若下饭即搅,令饭涩。

折粟米法: 取香美好谷脱粟米一石, 勿令有碎杂。 于木槽内,以汤淘,脚踏;泻去瀋,更踏;如此十遍,隐约有七斗米在,便止。漉出,曝干。炊时,又净淘。下生僻字_古文自编29974号时,于大盆中多着冷水,必令冷彻米心,以手挼生僻字_古文自编29974号,良久停之。 折米坚实,必须弱炊故也,不停则硬。 投饭调浆,一如上法。粒似青玉,滑而且美。 又甚坚实,竟日不饥。弱炊作酪粥者,美于粳米。

作寒食浆法: 以三月中清明前,夜炊饭,鸡向鸣,下熟热饭于瓮中,以向满为限。数日后便酢,中饮。因家常炊次,三四日辄以新炊饭一碗酘之。每取浆,随多少即新汲冷水添之。讫夏,飱浆并不败而常满,所以为异。以二升,得解水一升,水冷清俊,有殊于凡。

令夏月饭瓮、井口边无虫法: 清明节前二日夜,鸡鸣时,炊黍熟,取釜汤遍洗井口、瓮边地,则无马蚿,百虫不近井、瓮矣。甚是#-666nn;验。

治旱稻、赤米令饭白法: 莫问冬夏,常以热汤浸米,一食久,然后以手挼之。汤冷,泻去,即以冷水淘汰,挼取白乃止。饭色洁白,无异清流之米。

又:生僻字_古文自编30100号赤稻一臼,米里着蒿叶一把,白盐一把,#-666ff;生僻字_古文自编30100号之,即绝白。

【注释】

飱(sūn):“水浇饭”,即水泡饭。本篇的飱是酸浆和水,则是酸浆泡饭。酸浆是特制的,即下文的“寒食浆”。

涩: 发毛。本段末“令饭涩”中“涩”字意为“糊浊”。《要术》本文在各种食品中常用“滑”、“涩”二字表明口味的好坏。滑是好的,常称“滑美”,涩是不好的,所谓“涩恶”。滑,指软滑、腻滑、溜滑、涎滑等,而涩是滑的反面,《说文》所谓“不滑也”,则指浑浊、糊口、粗粝不细腻,乃至硬而不酥、韧而不脆等,不是现在一般所说的涩口(含鞣酸的瓜果蔬菜)。

“淘必宜净”及注文,应移前,在“碎则浊而不美”之下。而米碎还嫌浑浊,舂过不淘更糊浊,上文“生僻字_古文自编30100号讫”应是“淘讫”之误,其所以“经宿则涩”,正是因为淘米放着过夜,煮后容易发毛。

“壮”,应作“装”,指装上甑蒸。卷八《作酱等法》有“更装”,《蒸缹》有“炊一装”,皆贾氏用词(他不用“生僻字_古文自编30101号”、“焋”)。

凡米粗粝使精白,或粉碎,贾氏、《食经》、《食次》都称为“折”,意谓耗折、粉折。这粟米一石只剩下七斗,确实折耗很多,很精白,其胚乳外层的糊粉层殆已折脱罄尽,所以炊成饭很坚实,而又滑溜细腻好吃。不过营养成#-666dd;却大大减损了。

“饮”,原作“饭”,这是饮浆,下文明说“每取浆”,明系“饮”字之误。但上文“以向满为限”下应脱“以冷水沃之”句。

“水冷”,疑应作“水泠”。“泠”( líng),清凉轻俊之意。

马蚿(xián): 即马陆(Orthomorpha pekuensis),山蛩虫科,躯干两侧有很多对步足,栖息于潮湿地方或石堆下面等阴湿之地。

【翻译】

作粟飱的方法: 米要舂得白净,但不要舂碎。碎了飱饭就会浑浊不美。 (淘米必须洁净。十遍以上更好。 )(淘)好了就炊作(生僻字_古文自编29975号饭)。(淘好的米)放着过一夜就会发毛。 用香酸浆水调和暖水把生僻字_古文自编29975号饭浸渍着,过一会儿,用手揉捏,不让饭有黏块。再放着过一会,然后装上甑蒸熟。停放生僻字_古文自编29975号饭的时间,冬天该长些,夏天该短些,总要留意掌握。假如不停放一段时间,饭就太硬了。 下飱饭时,先将酸浆调和到酸甜#-666ff;口味,然后把热饭下到酸浆里,让饭在浆面上露出点尖就停止投饭。该短时间地等一下,不要搅,让饭自然解散开来。然后捞出来盛在碗里,飱便滑美好吃。拌如果下了饭就搅拌,饭就变糊浊了。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

下一篇:素食第八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