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洪迈(1123—1202),字景卢,号容斋,南宋鄱阳(今属江西)人。其父洪皓(1088—1155),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进士,高宗建炎三年(1129)奉使金国,被羁留十五年,备历艰险,威武不屈,忠义气节名闻天下。洪皓有八子,除幼子外皆入仕,而以长子洪适(kuò)、次子洪遵、三子洪迈最为知名。洪迈于宋高宗绍兴十五年(1145)登博学宏词科,历官起居舍人、中书舍人、同修国史、翰林学士等职,并历诸州知州,宁宗嘉泰二年(1202)以端明殿学士致仕,卒年八十岁,谥文敏。其生平经历,有以下三点特予强调:
其一,词科登第。洪迈与其兄适、遵,皆自幼勤学苦读,博览群书。绍兴十二年(1142),兄弟三人赴试博学宏词科,洪适、洪遵中选。三年后,洪迈再试登第,赐同进士出身。博学宏词科皆在选拔起草诏诰的高级文才,应试资格要求较高,考试内容涉及制、诰、诏、表等十二种文体,既考记览之博,也试翰墨之华。南宋博学宏词科首尾共历一百二十五年,每科录取至多不过三人。洪氏兄弟相继登第,不仅为科场盛事,更是家族荣耀,由此三洪文章名满天下,“屹为一代诗书礼乐宗主”(南宋丘橚 橚《容斋随笔跋》)。
其二,奉使金国。绍兴三十二年(1162)四月,洪迈以起居舍人、假翰林学士出使金国,伯兄洪适、友人周必大、范成大皆有诗送行。洪迈此番赴金,除了礼节性的贺金主登位之外,还肩负两个重要使命:第一,将两国关系由先前的君臣改为兄弟;第二,要求金国归还河南故地。当时敌强我弱,而宋廷态度强硬,盖因此前一年采石之战宋朝获胜之后,误判大势,既争名分,又争领土,但实际上金国根基并未动摇,且本年西线战事宋军复又失利,所以洪迈注定难以完成使命。对他来说,回国之后受弹劾罢官,这是背了时代的锅,恰如正史所说,当建炎、绍兴之际,凡使金者如探虎口,鲜少有能全节而归者。但是因此惹出身后是非,甚至被编排说太学生作《南乡子》词讥之为“村牛,好摆头时便摆头”,遭人格侮辱,这恐怕是他在“慨然请行”出使金国时,万万想不到的。
其三,三次受命编修国史。绍兴二十八年(1158),朝廷复置国史院,次年四月,洪迈以秘书省校书郎兼国史院编修官,参与修纂神宗、哲宗、徽宗三朝国史,直到绍兴三十二年(1162)八月罢去。第二次,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十月后,洪迈以起居舍人兼实录院同修国史,主持编修钦宗朝国史,至四年六月,修成《钦宗皇帝实录》四十卷并《钦宗纪》。第三次,孝宗淳熙十二年(1185)六月,洪迈以敷文阁待制提举佑神观兼同修国史,接续李焘的工作,次年十一月,进上《四朝国史列传》一百三十五卷。至此,历时将近三十年的《四朝国史》编修工作全部完成,其本纪、列传部分,皆洪迈所作,志的部分,则多出自李焘之手(《容斋三笔》卷十三)。
洪迈及其父兄,“父子相承,四上銮坡(翰林院)之值;弟兄在望,三陪凤阁(中书省)之游”,家族荣耀自不待言。其父洪皓以气节扬名,兄长适、遵官至宰辅,洪迈本人也得高宗、孝宗重用,不过与其父兄相比,洪迈的声名成就更多地表现在学术文事方面。他自幼时起“读书日数千言,一过目辄不忘,博极载籍,虽稗官虞初,释老傍行,靡不涉猎”(《宋史》本传),故其治学能兼综四部,出入百家,所涉领域极为广阔。据凌郁之《洪迈著作系年考证》,其著述多达五十余种,可惜多数已经亡佚,今所存者,以《容斋随笔》《夷坚志》《万首唐人绝句》三书影响最大。
《夷坚志》是一部篇幅宏大的志怪小说集,分初志、支志、三志、四志,每志分十集,以天干为顺序编排,甲至癸二百卷,支甲至支癸一百卷,三甲至三癸一百卷,四甲、四乙各十卷,共四百二十卷,今全书残存其半。“夷坚”之名,源自《列子·汤问》:“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坚闻而志之。”大约博物尚异者之谓。此书之作,受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影响较大。《夷坚》四志的写作始自青年时期,前后持续六十年之久,洪迈好奇尚异,贪多务得,终身经营志怪,成此巨制,在他这里文人小说第一次由末事末技转变为正宗文事,这一转变意义重大。在其带动之下,南宋小说创作日趋繁荣,郭彖《睽车志》、王质《夷坚别志》更是其直接影响下的产物,流风所及,至于金元。《夷坚志》为后世小说戏曲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在故事原型、题材模式方面也给后世作者以较多启示(李剑国《宋代志怪传奇叙录》)。
《万首唐人绝句》一百卷,分体唐诗总集,集大成式地汇编有唐一代绝句诗,其中七言绝句七十五卷,五言绝句二十五卷(附六言绝句一卷)。此书初名《唐诗绝句》(或《唐人绝句》),宋代书目或称《唐人绝句诗集》,或称《唐一千家诗》,到明代始有《万首唐人绝句》之名。此书初为洪迈课授学童而作,后蒙孝宗皇帝垂询嘉许,复经多年搜罗整理,考辨勘订,凑足百卷万首之数。绍熙三年(1192)洪迈以全书进呈,光宗嘉其“选择甚精,备见博洽”,洪迈乃请求营建“博洽堂”以夸示荣耀。虽然后世学者对此书之重出误收、编次不当的情况多有批评,但是大凡总集之编纂,此类情况实难避免,且洪书之重出误收数量有限,总计也就是百首左右(陈尚君)。胡震亨《唐音癸签》说:“唐人绝句一体诗较复多存,此公搜采功,不可废也。”这是对洪迈保存唐诗文献重要贡献的客观评价。
当然,最能体现洪迈学术功力,代表其学术成就的,还是他的《容斋随笔》。
和《夷坚志》一样,《容斋随笔》也是个总书名,细分有《随笔》(下称《初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共计五集。绍兴三十二年(1162)洪迈使金辱命,被劾罢归乡里,开始本书的撰写,时年四十岁,至淳熙七年(1180)十六卷书成,历时十九年。其后进入《续笔》的写作。淳熙十四年(1187)洪迈入侍皇帝,孝宗称赞《容斋随笔》一书“煞有好议论”,洪迈受宠若惊,自谓“书生遭遇,可谓至荣”,再接再厉,笔耕不辍,至光宗绍熙三年(1192),《续笔》十六卷完成。此后《三笔》于宁宗庆元二年(1196)完成,用时五年。《四笔》更快,计日程功,用时仅一年。《五笔》之作,作者未竟而卒,仅成十卷。自始事至绝笔,前后整整四十年,贯穿了洪迈的后半生。
书名何谓?“容斋”的意思稍微复杂一些,其渊源可能需要追溯到苏轼那里。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岁杪,苏轼在惠州,有短文《名容安亭》:“陶靖节云:‘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故常欲作小亭,以‘容安’名之。”不料数月后即再贬琼州别驾,此亭“欲作”而未果,而“容安”二字作为书斋居室之名,就此流传开来。徽宗崇宁二年(1103),南剑州人陈渊以“容斋”命名江陵学官之书室,其《容斋记》云:“天地亦大矣,曾不能外吾方寸之地,则是身之在心,犹海中之一沤耳。万物之理,大则不容,小则易措,故人能沤视其身者,必能随所托而安之。……得其所安,则无隘而有余;失其所安,则无广而不足。所安之得失,皆自其心,则斋之有容,不可以他求也。”斋之有容,当求之于心;以我之心容天地之大,则可任随身之所托而安,这不妨理解为陈渊对苏轼所拈“容安”二字的解释。洪迈对苏轼极为敬重,其用“容斋”以名书室兼以自号,应非偶然。读书治学,雅斋自适,这是随遇而安的人生港湾,是俯仰自得的精神家园,同时,我们也不难从这一个“容”字之中,窥见洪迈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学术气象。此书斋名其内涵源自陶、苏,又得洪迈为之增光添彩,故后世广泛沿用,不乏其例,如晚清南京愚园之容安小舍、钱锺书先生之“容安馆”等等。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