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容斋随笔》 > 畏无难

畏无难原文解释

【原文】

圣人不畏多难而畏无难note-name:圣人不畏多难而畏无难1圣人不畏多难而畏无难:语出《新唐书》卷一六五末赞语。,故曰:“惟有道之主能持胜note-name:惟有道之主能持胜2惟有道之主能持胜:语出《列子·说符》,其为托孔子之言,故前言“圣#-666aa;”不畏。。”使秦不并六国,二世未亡;隋不一天下服四夷,炀帝不亡;苻坚不平note-name:凉3凉:前凉(354—376),东晋时十六国之一,在今甘肃西北及新疆东部。取蜀,灭note-name:燕4燕:前燕(337—370),在今辽宁、河北、山东、山西一带。翦(jiǎn):灭。代(312—376):十六国之一,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一带。翦代,则无肥水之役;唐庄宗不灭梁下蜀,则无嗣源之祸note-name:嗣源之祸5嗣源之祸:后唐同光四年(926),李嗣源奉命讨伐邺都叛乱,却被乱#-666kk;胁迫为帝,反攻洛阳。从马直指挥使郭从谦发动兵变,焚兴教门而入,庄宗李存勖中流矢而死。李嗣源入洛阳称帝,为后唐明宗。李景note-name:李景6李景:即李璟(916—961),南唐第二位皇帝。即位后消灭楚、闽二国。周世宗南征,遂割江北淮南之地,奉表称臣,削去帝号,改称国主,世称“中主”。长于作词,后#-666aa;以李璟与其子后主李煜所作#-666ff;刻为《南唐二主词》。不取闽并楚,则无淮南之失。

阅读辅助提示:原文中出现的注释图标ICO为对应字词的注释内容,可以点击直接查看注释信息。

【翻译】

#-666aa;不惧多难而怕没有患难,所以说:“只有贤明的君主才能够维护胜果。”倘使秦国不吞并六国,秦朝就未必二世而亡;隋朝不统一天下征#-666hh;四夷,炀帝也未必会亡国;苻坚不平定前凉攻取巴蜀,灭亡前燕和代国,也就不会败于淝水之战;后唐庄宗不灭亡后梁攻下前蜀,则不会有李嗣源之祸;李璟不吞并闽楚二国,也就不会失去淮南。

原文翻译

圣人不畏多难而畏无难,故曰:“惟有道之主能持胜。”使秦不并六国,二世未亡;隋不一天下服四夷,炀帝不亡;苻坚不平凉取蜀,灭燕翦代,则无肥水之役;唐庄宗不灭梁下蜀,则无嗣源之祸;李景不取闽并楚,则无淮南之失。

#-666aa;不惧多难而怕没有患难,所以说:“只有贤明的君主才能够维护胜果。”倘使秦国不吞并六国,秦朝就未必二世而亡;隋朝不统一天下征#-666hh;四夷,炀帝也未必会亡国;苻坚不平定前凉攻取巴蜀,灭亡前燕和代国,也就不会败于淝水之战;后唐庄宗不灭亡后梁攻下前蜀,则不会有李嗣源之祸;李璟不吞并闽楚二国,也就不会失去淮南。

【原文注释】

〔1〕圣人不畏多难而畏无难:语出《新唐书》卷一六五末赞语。

〔2〕惟有道之主能持胜:语出《列子·说符》,其为托孔子之言,故前言“圣#-666aa;”不畏。

〔3〕:前凉(354—376),东晋时十六国之一,在今甘肃西北及新疆东部。

〔4〕:前燕(337—370),在今辽宁、河北、山东、山西一带。翦(jiǎn):灭。代(312—376):十六国之一,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一带。

〔5〕嗣源之祸:后唐同光四年(926),李嗣源奉命讨伐邺都叛乱,却被乱#-666kk;胁迫为帝,反攻洛阳。从马直指挥使郭从谦发动兵变,焚兴教门而入,庄宗李存勖中流矢而死。李嗣源入洛阳称帝,为后唐明宗。

〔6〕李景:即李璟(916—961),南唐第二位皇帝。即位后消灭楚、闽二国。周世宗南征,遂割江北淮南之地,奉表称臣,削去帝号,改称国主,世称“中主”。长于作词,后#-666aa;以李璟与其子后主李煜所作#-666ff;刻为《南唐二主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