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容斋随笔》 > 《周南》《召南》

《周南》《召南》原文解释

【原文】

《毛诗序》曰:“《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note-name:风2风:《毛诗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朱熹《诗集传》:“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note-name:正始之道3正始之道:古时以二《南》为文王和周公王业风化之基本,故称“正始”。。”据文义,“周公”“召公”二“公”字,皆合为“南”字,则与上下文相应,盖简策误耳。“王者之风”,恐不当系之周公,而“先王之所以教”,又与召公自不相涉也。

阅读辅助提示:原文中出现的注释图标ICO为对应字词的注释内容,可以点击直接查看注释信息。

【翻译】

《毛诗序》说:“《关雎》《麟趾》的教化,是王者之风化,故而系之周公;南,是王化自北而南。《鹊巢》《驺虞》的德化,是诸侯之风化,是先王之所以教,所以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是正始之道。”根据文义,这里的“周公”“召公”两个“公”字,都理应为“南”字,这样和上下文相应,这是书简错乱所致。“王者之风”,恐怕不应系之于周公,而“先王之所以教”,又和召公没什么关系。

原文翻译

《毛诗序》曰:“《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据文义,“周公”“召公”二“公”字,皆合为“南”字,则与上下文相应,盖简策误耳。“王者之风”,恐不当系之周公,而“先王之所以教”,又与召公自不相涉也。

《毛诗序》说:“《关雎》《麟趾》的教化,是王者之风化,故而系之周公;南,是王化自北而南。《鹊巢》《驺虞》的德化,是诸侯之风化,是先王之所以教,所以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是正始之道。”根据文义,这里的“周公”“召公”两个“公”字,都理应为“南”字,这样和上下文相应,这是书简错乱所致。“王者之风”,恐怕不应系之于周公,而“先王之所以教”,又和召公没什么关系。

【原文注释】

〔1〕《周南》《召南》:《周南》《召(shào)南》,皆《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周南》十一篇,《召南》十四篇,是西周末东周初时期的作品。关于“南”,一种解释是指地域,周南是指周之南国,其地在今河南、湖北之交;召南是召公统治的南方地区,包括今河南西南部及长江中上游一带。

〔2〕:《毛诗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朱熹《诗集传》:“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

〔3〕正始之道:古时以二《南》为文王和周公王业风化之基本,故称“正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