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在吾国二十余部纪传体史书中,论者均推前四史为冠冕。在前四史中,《史记》、《汉书》之后,即是西晋陈寿所撰的《三国志》,而范晔《后汉书》作于南朝刘宋时,尚在《三国志》后一百余年,所以《三国志》可以说是紧承《史记》、《汉书》之后的一部史学名著。《晋书·陈寿传论》谓:“丘明既没,班、马迭兴,奋鸿笔于西京,骋直词于东观。自斯以降,分明竞爽,可以继明先典者,陈寿得之乎。”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四川南充市)人。生于蜀汉建兴十一年(公元233年)癸丑,卒于晋惠帝元康七年(公元297年)丁巳,年六十五岁。
陈寿少时受学于同郡史学家谯周,“聪慧敏识,属文富艳”(《华阳国志》卷十一《陈寿传》)。在蜀汉时,陈寿出仕为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当时宦者黄皓专权,许多朝臣都谄附他,陈寿独不然,所以屡被谴黜。
公元263年,蜀汉为曹魏所灭,这时陈寿三十一岁。两年之后,司马炎夺取曹魏政权,建立晋朝,是为晋武帝。先是陈寿居父丧时,有病,使侍婢调治药丸,当时人认为此事触犯封建礼教,加以贬责,因此,蜀汉灭亡之后,陈寿沉废累年。后来司空张华欣赏陈寿的才华,替他辩护,于是陈寿被举为孝廉,做佐著作郎,又迁著作郎,出补平阳侯相。陈寿为著作郎时,中书监荀勖、中书令和峤奏使陈寿定蜀丞相诸葛亮故事。陈寿将诸葛亮的著作“删除复重,随类相从”,于晋武帝泰始十年(公元 274 年)在平阳侯相任上时,编成《诸葛亮集》二十四篇,奏于朝廷,并作了一篇表。表中对诸葛亮作了公允的评价,既称赞其“逸群之才,英霸之器”,同时也指出,他“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表中又说,诸葛亮的“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不久,他又入为著作郎。陈寿为佐著作郎及著作郎时,都兼本郡中正。
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 280 年),晋灭吴。自汉末以来,分崩离析者前后约九十年,至此复归统一。这时陈寿四十八岁,他开始整理三国史事,著《魏书》、《蜀书》、《吴书》共六十五篇,称为《三国志》。张华看到这部书,很欣赏,将荐举陈寿为中书郎。权臣荀勖嫉妒张华,因此也不喜欢陈寿,授意吏部迁陈寿为长广太守。陈寿以母老为借口,辞官不就。镇南大将军杜预表荐陈寿为散骑侍郎,朝廷任命他为治书侍御史。他奏上《官司论》七篇,依据典故,议所因革。后来因母死丁忧去职。他母亲临死时,遗言葬于洛阳,陈寿遵照办理。当时清议认为陈寿不以母丧归葬于蜀中故乡是不对的,于是又遭到贬议。数年之后,起为太子中庶子,还未就职,就病死了。西晋时,朝政腐败,权贵恣肆,陈寿才学出众,以蜀中文士出仕中朝,其受到排挤是很自然的;而蜀中文士与陈寿同时入洛者,不乏才俊,如寿良、李骧等,又与陈寿情好不终,常相诋议(《华阳国志》卷十一《王化传》、《陈寿传》、《李宓传》),也增加了陈寿仕途的坎坷。所以陈寿终身仕宦不得志。《华阳国志·陈寿传》说:“位望不充其才,当时冤之。”
陈寿之所以能撰写《三国志》这样的不朽名著,并非偶然。他在史学方面早就有深厚的修养。陈寿师事同郡谯周,谯周是一位博学的人,曾著《古史考》。在谯周的教导之下,陈寿从少时起,就喜欢读古代历史名著如《尚书》、《春秋三传》、《史记》、《汉书》等,了解撰写史书的方法、义例、别裁、通识。后来他自己撰写史书,先从地方史做起。自东汉初以来,蜀郡郑伯邑、赵彦信,汉中陈申伯、祝元灵,广汉王文表等,都是博学洽闻,留心乡邦人物的,曾作《巴蜀耆旧传》。陈寿认为他们的著作还有不足之处,于是除巴、蜀外,又包括汉中,撰《益部耆旧传》十篇。此外,他又撰《古国志》五十篇,品藻典雅,而最精心结撰的则是《三国志》。《益部耆旧传》与《古国志》都已亡佚了,只有《三国志》流传下来。
在陈寿撰著《三国志》之前,魏、吴两国都有官修的史书。魏文帝、明帝时,曾命卫觊、缪袭草创纪传,累载不成,后又命韦诞、应璩、王沈、阮籍、孙该、傅玄等共撰定,其后王沈独就其业,勒成魏书四十卷,“其书多为时讳,殊非实录”。孙吴时,亦曾命韦曜(即韦昭)、周昭、薛莹、梁广、华覈等撰述《吴书》,韦曜独终其业,定为五十五卷。魏鱼豢又曾私撰《魏略》,事止明帝。(以上均据《史通》卷十二《正史》篇。按卢弼《集解》引张鹏一说,谓鱼豢《魏略》所记,讫于陈留王奂时。)这些,都是陈寿所参考依据的资料。当然,除此之外,陈寿还可能多方采访。至于蜀汉,因为未置史官,无有撰述,所以蜀汉史事,更有赖于陈寿的殷勤搜集。陈寿原是蜀人,对于故国文献,向来留意,在撰著《三国志》之前,曾奉命定《诸葛亮故事》,后来编成《诸葛亮集》二十四篇,所以是具备有利条件的。《三国志》撰成后,当时见到稿本的人都很赞赏,“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张华比之于司马迁、班固,并且对陈寿说:“当以《晋书》相付耳。”夏侯湛正在撰《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陈寿卒后,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等上表说:“臣等按,故治书侍御史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于是朝廷命河南尹、洛阳令到陈寿家中抄写这部书,藏于官府(以上引文均见《晋书·陈寿传》)。这个抄本,应当就是后世各种传抄本的“祖本”。
陈寿的《三国志》,就大体说来,超出他以前及以后其他诸家关于魏、蜀、吴三国史事的撰著,后人对他评价颇高。刘勰《文心雕龙·史传篇》说:“及魏代三雄,记传互出,《阳秋》、《魏略》之属,《江表》、《吴录》之类,或激抗难征,或疏阔寡要,唯陈寿三《志》,文质辨洽,荀、张比之迁、固,非妄誉也。”但是其中也有一些问题,引起后人的批评与责难。
第一个是关于陈寿修史态度的问题。《晋书·陈寿传》在肯定《三国志》的价值之后,记载了两件事,说明陈寿修史态度有时不公平:
或云:丁仪、丁廙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
这两种受到指责的事是否属实呢?古代学者中是有人轻信这个说法的。索米一说,周柳虯、唐刘元济、刘知几皆信之。刘知几甚至于说陈寿是“记言之奸贼,载笔之凶人”(《史通·曲笔》篇)。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四《三国志》条,在评价《三国志》时也说:“乞米作佳传,以私憾毁诸葛亮父子,难乎免物议矣。”但是更多的学者,则是审情度理,提出异议。早在北魏时期,崔浩即高度评价《三国志》,而为陈寿辩诬。《魏书》卷四十三《毛脩之传》:
(崔)浩以其(按,指毛脩之)中国旧门,虽学不博洽,而犹涉猎书传,每推重之,与共论说,言次遂及陈寿《三国志》,有古良史之风,其所著述文义典正,皆扬于王廷之言,微而显,婉而成章,班史以来无及寿者。脩之曰:“昔在蜀中,闻长老言,寿曾为诸葛亮门下书佐,被挞百下,故其论武侯云:‘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浩乃与论曰:“承祚之评亮,乃有故义过美之誉,案其迹也,不为负之,非挟恨之矣。”
到了清代,朱彝尊、杭世骏、王鸣盛、钱大昕、赵翼等,则提出有力的理由为陈寿辩护。朱彝尊《曝书亭集》卷五十九《陈寿论》中说: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