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三国志》 » 后妃传 > 后妃传 翻译 > 第2节

后妃传 翻译 第2节

太和四年(公元 230)十一月,明帝认为母亲甄后的陵墓地势过于低下,委派甄像兼任太尉,持有节杖,前往邺县,祭告土神后,在十二月改葬甄皇后于朝阳陵。甄像完成使命回来后,升任散骑常侍。

青龙二年(公元 234)春天,明帝下诏追谥甄后的哥哥甄俨为安城乡穆侯。这年夏天,孙吴军队侵犯扬州,明帝任命甄像为伏波将军,持有节杖,监督众将出兵东征。回来后,又任命甄像为射声校尉。青龙三年(公元 235)甄像去世,追赠卫将军,改封在魏昌县,谥为贞侯。儿子甄畅继承了他的爵位。又封甄畅的弟弟甄温、甄韡、甄艳为列侯。青龙四年(公元 236),明帝下诏把甄逸、甄俨原来的安城乡侯封爵,都改为魏昌县侯,两人的谥号敬侯、穆侯不变。加封甄俨的嫡妻刘氏为东乡君,又追封甄逸的嫡妻张氏为安喜君。

景初元年(公元 237)夏天,有关官员商议皇族祖先七座神庙的建立问题。

冬天,他们又向明帝上奏说:“一代帝王的兴起,既有承受天命的君主,又有圣明的后妃凭借神灵来配合;才能子孙昌盛,成就大业。古时候高辛氏预测他四个妻子所生的儿子都会拥有天下,果然后来帝挚、唐尧、商、周都一代一代兴起。周朝的人向上推举祖先后稷,让他配祭上天;又追溯王族的起始,把后稷的母亲姜嫄视为本源,特地为她建立神庙,世世代代进行祭祀。《周礼》中所说的‘奏夷则,歌中吕,舞大濩,以祭祀先妣’,正是描绘周人祭祀姜嫄的情形。《诗经》当中也称颂说:‘当初生育我们周族先民的,正是这位姜嫄啊!’这正表明了周朝基业的本源和民众的由来。《诗经》中还描写道:‘姜嫄的神庙十分清静,建筑宏伟而装饰精美;形象无比光辉的姜嫄啊,您的美德是多么的纯正!’《周礼》和《诗经》中所描绘的周朝王族兴盛景象就像这样美好。如今我大魏王朝顺应时运,继承祖先虞舜而享有天下;在尊崇弘扬帝王的根本方面,太祖武皇帝、高祖文皇帝和陛下本人这三代,享有特别隆重的待遇;在庙祧的数目方面,实际上与周代的制度相同。现今武帝的武宣卞皇后,文帝的文德郭皇后,都分别在武帝、文帝的神庙中配祀,享受永不断绝的香火祭祀。而文昭甄皇后承受神灵的旨意,生养了圣明的陛下;具有救济天下民众的功劳,充满宇宙的德泽;使皇族从此繁衍,确实是道义和教化兴起的本源啊。现在陛下单独为她修建了神庙,这就相当于周人所建的姜嫄神庙;但是陛下却没有明确下诏宣布:文昭甄皇后的寝庙永远享受祭祀而不拆毁。这样一来,恐怕后世评论陛下报答母后的功德时,会认为做得还不够:不足以向后世显示陛下的孝心。臣等认为:文昭甄皇后的神庙应该世世代代享受祭祀,和祖庙享受同等的待遇;并由朝廷颁布永不拆毁的法令,以传扬圣上的好风范。”

明帝批准上奏,于是下达诏令,宣布文昭甄皇太后的神庙永远享受祭祀而不拆毁。又把这道诏书连同有关官员议定皇族七座祖庙的文件,一起铸在金属板上,存放到保管国家重要文件的金属箱子里。

明帝对他的舅舅家思念不已。甄畅年纪还小,景初末年,明帝就任命他为射声校尉,加授散骑常侍官职。还特别为他修了一座宽大的住宅,明帝经常亲自前往他家看望。又下令在他的宅院后园,为甄像的母亲建起一座亭庙,把这条里巷取名渭阳里,以表示自己对母亲的缅怀。

嘉平三年(公元 251)正月,甄畅去世,被追赠为车骑将军,谥为恭侯。其子甄绍继承了他的爵位。太和六年(公元 232),明帝的爱女曹淑死去,被追封为平原懿公主,为她修了祭庙。并把她与甄后已死的侄孙甄黄合葬,追封甄黄为列侯。又让夫人郭氏的堂弟郭德,充当他们的继承人,郭德改姓甄;封为平原侯,继承死去公主的爵位。

青龙年间,明帝封甄后堂兄的儿子甄毅和甄像的三个弟弟为列侯。甄毅后来多次上疏陈述对政事的建议,官做到越骑校尉。嘉平年间,朝廷又封甄畅的两个儿子为列侯。甄后哥哥甄俨的孙女,被立为齐王曹芳的皇后。甄后的父亲已经死去,朝廷封她的母亲为广乐乡君。

文德郭皇后,安平郡广宗县人。祖先世代担任县级行政长官。郭后年幼时,父亲郭永就很器重她,对家人说:“我这孩子是女中之王啊!”就以“女王”作她的名字。她很早就死去父母双亲,在社会动乱中漂泊流离,成为铜鞮侯家中的女奴。太祖曹操为魏公时,她被选入太子曹丕的宫中。因为有智谋心计,经常向曹丕提出一些好的建议;曹丕之所以能被太祖定为继承人,她在中间是出了主意的。

曹丕继承魏王位,封郭后为夫人。曹丕当了皇帝,又封她为贵嫔。甄皇后被文帝逼迫自杀,就是由于郭后得到文帝宠爱的缘故。

黄初三年(公元 222),确定皇后人选时,文帝想要立她为皇后。中郎栈潜上奏反对说:“过去的帝王治理天下,不仅需要外面公卿大臣的辅佐,也离不开内部后妃的帮助;后妃是否贤德,关系到政治是稳定还是动乱,直接影响国家的盛衰。所以远古时期西陵氏的女儿许配给轩辕黄帝,唐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下嫁给虞舜;她们都因贤明有德,在上古时期流传美名。夏桀亡国时狼狈逃往南巢,祸根就在于宠幸妹喜;商纣用炮烙的酷刑处死忠臣,目的也只是取得妲己的欢心。有鉴于此,所以圣明智慧的君主在选择嫡妻时都格外慎重,必定要在世代为官的高族名门中,选择善良贤淑的女子来充任嫡妻,以统领六宫妃嫔;恭敬地奉祀宗庙,加强宫廷女性的教育培养。《周易》中说:‘家道正而天下定。’表明了由内及外的道理,这正是古代圣明帝王的好办法啊!《春秋》中记载鲁国官员衅夏的话说:‘没有以小妾为夫人的礼仪制度。’齐桓公在葵丘会合诸侯立誓时,也说:‘不能让小妾成为嫡妻。’可如今后宫中有些受到宠爱的妃嫔,享受的礼仪规格仅次于天子。如果陛下再因为宠爱而确定她为皇后,使贱人骤然尊贵;那么为臣担心后世会出现下面欺侮上面而上面衰弱不振,小妾势力扩张而没有节制的局面,到时候乱子就要从上面引起了。”

文帝不理会栈潜的劝谏,照样立郭氏为皇后。

郭氏早就死了兄弟,于是文帝让她的堂兄郭表,充当她父亲郭永的继承人,又任命郭表为奉车都尉。郭后娘家的亲戚刘斐想与孙吴的人通婚,她听说后专门告诫说:“我的亲戚有婚嫁之事,都应该与同乡中门户相当的人家联姻,不得因为势力强盛而硬要别国人家与自己通婚。”她姐姐的儿子孟武,回到故乡后,请求娶小妾。她加以制止,又专门下达指示说:“现今妇女人数少,应当把她们配给前方将士为妻。你们不准凭借关系娶小妾。各家亲戚在这件事情上要小心谨慎,不要成为首先受惩罚的人!”

黄初五年(公元 224),文帝率军东征孙吴,郭后留在许昌的永始台。当时大雨一连下了百多天,城楼大多倒塌毁坏,有关的官员上奏请郭后移居别处。她拒绝说:“从前楚昭王出游,他的夫人贞姜留在渐台;长江洪水涌来的时候,使者来迎接她离开,但慌忙中忘了带上昭王的符信,贞姜就坚持不走,结果淹死在洪水中。现今皇上远征,而我也还没有到达贞姜那样的危急程度;却想迁移住处,为什么要这样呢?”左右的侍臣听了都不敢再说。

黄初六年(公元225)文帝再次率军东征孙吴,大军到达广陵;郭后留在谯县的行宫。郭表当时负责行宫的警卫工作,他想拦住河水捉鱼。郭后制止他说:“河水应当用来行船运送军粮;再说你筑坝截水又缺少木材,你自己的奴隶和荫客又不在跟前,要筑堤坝只好私自调用公家的军队和竹木。如今你这位奉车都尉所缺少的,难道就是鱼么!”

明帝即位后,尊郭后为皇太后,代称是永安宫。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