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三国志》 » 王卫二刘傅传 > 王卫二刘傅传 翻译

王卫二刘傅传 翻译

王粲,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人。曾祖父王龚,祖父王畅,都做过汉朝的三公。父亲王谦,当过大将军何进属下的长史。因为王谦是著名三公的后代,何进很想和他家结成姻亲,就让两个儿子同他见面,让他从中挑选一个做女婿。王谦没有答应。以后因病被免除官职,死在家中。

献帝西迁以后,王粲移居到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到他后很是器重。当时蔡邕的才学闻名天下,在朝廷很受敬重,他家的门前经常是车辆马匹塞满街巷,他家的客厅经常是宾客满堂。一天,蔡邕听说王粲在门口求见,急忙出迎,连鞋子穿倒了也顾不得正过来。王粲一进门,年纪又小,身材又矮,满屋子的人都很吃惊。蔡邕说:“这位就是司空王畅的孙子王粲,有非凡的才华,连我也比不上他。我家里收藏的书籍文章,将来要全部送给他。”

王粲十七岁的时候,司徒任命他为下属,皇帝又下诏任命他为黄门侍郎;王粲因为长安政局动乱,都没有赴任,而是南下荆州去投奔同乡刘表。

荆州牧刘表见他外貌平平而身体孱弱,举止随便而不讲究,不太看重他。刘表死后,王粲劝刘表的儿子刘琮归附太祖曹操。

太祖任命王粲为丞相掾,还赐给他关内侯的爵位。不久,太祖在汉水边上设宴,王粲举杯向太祖敬酒说:“当今袁绍崛起于河北,倚仗兵多将广,志在兼并天下,他虽然爱招纳贤才却不能重用他们,所以那些出色的人才纷纷离他而去。刘表占领荆州,并没有兼并天下的大志,坐观时局变化,自以为可以效法慢慢奠定统治基础的周文王。避乱逃到荆州来的贤士,都是海内的俊杰;刘表却不善于任用他们,结果当荆州处于危难之际却无人帮助他。明公您平定冀州的时候,一下车就忙着整顿当地的军队,收录豪杰并任用他们,以此横扫天下。等到平定了荆州,又招引这里的贤才让他们担任官职。使天下人民归心,望风归附而愿意接受统治;文武人才一并任用,英雄都愿为您尽力。这是夏、商、周三代开国君王才能做到的事啊!”后来王粲升任丞相府的军谋祭酒。

魏国建立以后,他被任命为魏国宫廷的侍中。他博学多识,有问必答。当时旧的礼仪废弛,凡是需要重新制定制度,总是由王粲负责主持。

从前,王粲和友人同行,曾停下来阅读路边一座碑石上的文字。友人问他:“您能背诵吗?”王粲回答说:“能。”友人当即叫他转过身去背诵碑文,果然一字不差。一次,王粲看别人下围棋,有人不小心碰乱了棋子,他竟然能按原来的棋形把棋子重新摆好。下棋的不信他真有这样的能力,拿出一块手帕盖在棋盘上,让他在另外一个棋盘上重摆。王粲摆出来之后,旁观者把两副棋局互相比较,结果连一个棋子的错误也没有。王粲就有这样强的记忆力。他生来善于计算。做算术时,都能把问题解答出来。

他又擅长写文章,提起笔来一挥而就,根本用不着修改,当时的人常常以为他是预先构思好的;然而别人即使是反复精心思考,写出来的文章也无法超过他。他撰写了诗、赋、论、议将近六十篇。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 216),王粲跟随太祖征伐孙吴。二十二年(公元217)春,病死在行军的路上,终年四十一岁。

他有两个儿子,后来因为受到魏讽谋反一案的牵连,都被处死,后代就断绝了。

当初,魏文帝曹丕还在当五官中郎将的时候,与弟弟平原侯曹植都很喜好文学。王粲与北海人徐幹(字伟长)、广陵人陈琳(字孔璋)、陈留人阮瑀(字元瑜)、汝南人应玚(字德琏)、东平人刘桢(字公幹)都是好朋友。

徐幹曾当过司空府的军谋祭酒和掾属,还曾当过五官中郎将府的文学侍从官员。

陈琳从前当过何进的大将军府主簿。何进想要杀掉宦官,他那当太后的妹妹不同意。何进就召集各地的猛将,让他们一同领兵赶往京城,想以此来要挟逼迫太后。陈琳劝阻何进说:“《周易》认为,要想猎取野鹿而又不要熟悉山林情况的虞人帮助,这是不能成功的事。谚语中也有‘掩目捕雀’的话。微不足道的动物尚且不能靠欺骗手段获取到,国家的大事还能用诈术去完成吗?如今将军总揽朝政,掌握兵权,像龙腾虎跃一般威武无敌,随心所欲。以这样的条件办您想办的事,无异于在大火炉上烧一根毛发,真是易如反掌。只要迅速采取行动,行使权力当机立断,虽然违反常规但却合乎道义,上天和百姓都会赞同和顺从;可您反而放弃主动权,征召其他的兵马进京,到时候大兵在京城会合,强者为雄,您这样做正好像倒拿兵器,授人以柄,不但事情肯定不会成功,恐怕还会造成祸乱的开端。”何进不采纳他的建议,结果自食其果。陈琳逃到冀州避难,袁绍让他负责草拟公文。

袁氏被打败后,陈琳归附了太祖。太祖对他说:“你当初为袁绍起草讨伐我的檄文,只列举我一个人的罪状也就可以了;憎恶邪恶只限于本人嘛,为什么还要加上我的祖父和父亲呢?”陈琳赶忙认了错,太祖爱惜他的才学,并没有加罪于他。

阮瑀年轻时是蔡邕的学生。建安年间都护曹洪打算让他为自己主管文书草拟,他却始终不愿屈从。太祖后来让陈琳和他一起担任自己司空府的军谋祭酒,主办公文。国家军政大事的文书通告,大多出自陈琳、阮瑀之手。以后陈琳调任丞相府门下督,阮瑀调任丞相府仓曹掾属。

应玚、刘桢分别被太祖任命为丞相府的属官。以后应玚转为平原侯曹植的庶子。后来又当过五官中郎将曹丕的文学侍从。

刘桢后来因为“不敬”的罪名被判了刑,刑满后重新当官。应玚和刘桢都撰有文赋数十篇。

阮瑀死于建安十七年(公元 212)。徐幹、陈琳、应玚、刘桢都死于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

文帝曹丕在给元城县令吴质的信中说道:“去年疫病流行,亲戚故旧大多染上重病,徐幹、陈琳、应玚、刘桢一时间都染病去世。纵观古今的文人,大都不拘小节,很少有人能以名誉节操自立于世。但是唯独徐幹能够兼有文才品德,恬淡寡欲,有许由那样不追求名利的高洁胸怀,真称得上是个德才兼备的君子啊。他所写的《中论》二十余篇,词意典雅,足以流传后世。应玚常常文采外露具有强烈的创作愿望,他的才学也足够著书立说;但是他美好的愿望却未能实现,很让人感到痛心和可惜!陈琳写起章表一类的公文来笔势相当雄健,只是文辞稍嫌有些冗赘。刘桢才气奔放,但还不够强劲。阮瑀的书信报告写得文情并茂,读来令人赏心悦目。王粲独自擅长于辞赋,可惜他的身体衰弱,不能振作起文章的气势。至于他辞赋中那些写得好的,就是古人也比他强不了多少。从前俞伯牙为钟子期之死而摔断琴弦,孔子为子路之死而倒掉肉酱,这是痛惜知音朋友难遇,哀伤优秀弟子难得啊。他们几位的成就只是比不上古人而已,但无疑都是一代俊杰。”

当时颍川郡的邯郸淳、繁钦,陈留郡的路粹,沛国的丁仪、丁廙,弘农郡的杨修,河内郡的荀纬等,也都很有文采,但不在以上这六人之列。

应玚的弟弟应璩,应璩的儿子应贞,都以文章著称。应璩官至侍中。应贞在魏元帝咸熙年间当过相国府军事参谋。

阮瑀的儿子阮籍,文才辞藻艳丽奔放。但是放荡不遵守礼教,为人恬淡寡欲,以庄周为楷模。官至步兵校尉。

当时还有谯郡人嵇康,文辞壮丽,喜好谈论《老子》、《庄子》,而且崇尚奇节,行侠仗义。到魏元帝景元年间,因事被处死刑。

魏明帝景初年间,下邳国人桓威,出身于家族势力孤单的小民家庭。十八岁时写成《浑舆经》,依照道家的学说来发挥自己的见解。起初担任齐国政府的门下书佐,司徒任命为下属吏员,后来当了安成县令。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