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卫二刘傅传 翻译 第2节
吴质,济阴郡人。以文才被文帝曹丕看重,官至振威将军,被授与节杖,负责指挥河北战区各路军队,并封为列侯。
卫觊,字伯儒,河东郡安邑县人。小时候即聪明过人,以才学著称于世。太祖任命他为司空府掾属;后又担任茂陵县令、尚书郎的职务。
太祖征讨袁绍的时候,刘表声援袁绍,关中的各路将领又都保持中立。益州牧刘璋和刘表素有矛盾,卫觊以治书侍御史的身分出使益州,让刘璋出兵东下以牵制刘表的军队。到长安时,因道路不通,卫觊前进不了,于是就留下来镇守关中。
当时关中各地有很多还乡的老百姓,这里的将领纷纷把他们招来做自己的部下。卫觊就写信给荀彧说:“关中是个丰腴富饶的地方。前不久因为兵荒马乱,百姓流浪到荆州的有十多万户;听说老家已经安定下来,这些人都盼望着早日返回家乡。可是回来的人却找不到谋生的办法,各路将领便竞相招纳他们作为自己的部下。因为各郡县政府贫穷而力量不足,无法和他们抗争,所以各路军阀的势力就一天天强大起来。一旦有什么变故动荡,这些军阀就成了后患。盐,是国家的重要宝物,自战乱以来也失去控制。如今应该像从前那样设立专门的官员监督管理食盐销售,再拿盐业的收入买耕牛、农具;如果有归来的百姓,就把牛和农具发给他们,鼓励他们辛勤耕作,积累粮食,使关中重新富裕起来。远方的百姓听说了这些事,也一定会日夜兼程争先恐后地赶回来。再派司隶校尉留下来治理关中充当主官,那么就会逐渐削弱各路将领的势力,使地方官府和百姓日益富强。这可是加强自己的根本削弱异己力量的好事啊!”荀彧把卫觊的建议报告给太祖。太祖采纳了他的意见,开始派谒者仆射监督管理制盐工场,又派司隶校尉在弘农县设立治所。等到关中各地服从朝廷之后,太祖才把卫觊召了回来,逐渐提升,最后担任尚书职务。魏国建立以后。卫觊任侍中,和王粲一起负责典章制度的制定。
文帝曹丕即魏王位后,他又任尚书。上任不久,他又改当汉朝的黄门侍郎,劝说献帝把皇帝位置禅让给魏王曹丕,并为献帝起草禅让的有关诏书。魏王曹丕受禅称帝,任命卫觊为尚书,封为阳吉亭侯。
明帝曹叡即位,卫觊晋封閺乡侯,食邑三百户。卫觊向明帝上奏说:“九章刑律,是从古时候传下来的;用它来断定罪行刑罚,内容非常微妙,不容易掌握。因此,治理一县的县令、县长,都应该懂得法律。刑法,乃是国家最为重视的一项制度,但是在人们心目中却很轻视它;而执掌刑法的官员,老百姓的生命就掌握在他们手里,但是选用人才的官员对他们也不重视。国家政治的弊端,恐怕就是由此产生的。因此请求朝廷设置专门讲授法律的教官,让他们向有关的官员讲授这方面的知识。”这一建议很快就施行了。
当时老百姓的生活十分贫困痛苦,而要他们提供劳役服务的工程却大量兴建。卫觊上疏进谏说:“要让人改变和磨炼性情,是强人所难的事,做臣子的敢这么说已经很不容易,而要做君主的接受意见就更难了。况且人们都喜欢富贵和荣华,厌恶贫贱和死亡,但是这四种情况,都由君主来控制掌握。君主喜欢谁谁就会富贵和荣华,君主厌恶谁谁就会贫贱和死亡;顺从君主的旨意就会受到喜欢,违背君主的心愿就会受到厌恶。因此做臣子的都争着顺从君主旨意而避免违背君主心愿;除了那些肯破家为国、甘愿冒杀身危险以促成君主德业完美的忠臣,谁愿意顶撞君主,触犯忌讳,进一句忠言,提一条意见呢?请陛下您留心观察,那么我说的这种情况您就可以看清楚了。如今议论政事的大都爱说好听的话。他们一谈起政治,就把陛下比作尧舜;一谈起军事,就把吴、蜀比作不堪一击的狸鼠。为臣认为情况并非如此。想当初汉文帝时,同姓诸侯强大了一点,贾谊尚且恐惧得认为形势险恶万分;何况现在天下分裂为三,人才效力,各为其主呢。那些归降的,也不愿意说是弃暗投明,都自称是受形势逼迫。这种状况,和战国时六国分治,实在是没什么区别啊。当今走一千里都不见人烟,幸存的百姓困苦不堪。陛下要是再不好生注意,国家就会凋敝衰落一蹶不振。礼仪规定,天子所用的器具要有金玉的装饰,饮食的菜肴要有八珍之类的美味;但是,一遇到荒年或战乱,就应该撤除减少珍美的食物和华丽的衣服。可见奢俭的调节,一定要看社会是丰饶还是贫困。武皇帝在世的时候,后宫里吃饭时只能有一种肉菜,衣服不用锦绣,褥垫不加花边,器物不涂红漆;因此才能够平定天下,造福子孙。这些都是陛下亲眼见到的啊。当前应该做的大事,就是君臣上下,一起统筹计划,核查国库里的物资,量入为出。深思勾践发展人口的办法,还恐怕来不及,可是尚方署为宫廷制造的金银器物,数量和品种却不断增加。工人们不停地劳作,奢靡的风气一天比一天厉害,国库里的财富一天比一天枯竭。从前汉武帝相信并寻求神仙,说是取云端的甘露再调和玉石的碎末一起喝下就能长生不老,因此树立承露盘承接高空的甘露。陛下通达圣明,每每非议讥笑这事做得荒唐。汉武帝取甘露是想长生,尚且被人指责;陛下不取甘露却下令把承露盘从长安搬到洛阳来,不能增添好处反而要花费很大的人力,这些确实应该请陛下好好考虑之后下令制止。”
卫觊历经汉、魏两朝,时常向皇帝进献忠言,大体就像这样。卫觊曾受命兼管本朝历史的撰述工作,还写成了《魏官仪》,总共撰写了几十篇文章。他还喜好书写古文、鸟篆、隶书等字体,几种书法都写得好。
建安末年的尚书右丞河南郡人潘勖,黄初年间的散骑常侍河南郡人王象,也和卫觊一同以文章著称一时。
卫觊死后,谥为敬侯。他的儿子卫瓘继承了他的爵位。咸熙年间卫瓘当过镇西将军。
刘廙,字恭嗣,南阳郡安众县人。十岁时,在课堂里顽皮游戏,颍川郡的名士司马德操抚摩着他的头说:“小孩啊小孩,‘应当培养品德懂得道理’,难道你自己不知道吗?”
刘廙的哥哥刘望之,当时很有名气,荆州牧刘表任命他为从事。他有两个朋友,都因受人诋毁,被刘表杀害。他又因为进献忠言而不合刘表的心意,丢下任官的证件离职回家了。刘廙对他说:“从前赵简子杀了窦犨,孔子得知后回转车头不再去见他。如今兄长既然不能效法柳下惠随从大流与任何人都能相处,就应该学习范蠡迁移消隐到偏远的地方,坐在这儿白白地等刘表来害您,可不行啊!”刘望之不听从他的劝告,不久就被刘表杀害了。刘廙心中恐惧,急忙逃奔扬州,归附了太祖曹操。
太祖聘任他为丞相府的属官,后转任五官中郎将曹丕的文学侍从。曹丕很器重他,要他给自己写信时不必用隶书工楷誊正而可以用便捷的草书来书写。刘廙上书回答说:“当初以为尊卑有序,是礼仪的普通原则,因此谨守着臣下的本分,不敢使用草书。接到您严格的指示,确实理解您谦虚的本心;您并不炫耀自己的高贵身份,却看重贫贱之士的优点。如果郭隗不被燕昭王轻视,献九九小算法的人不被齐桓公忽略,那么像乐毅那样的人才自然会到来,领导诸侯的霸业也就会兴盛。亏损我一个普通人的节操,成就您高尚的美德,为臣虽然愚钝,又怎么敢推辞呢?”魏国刚建立时,刘廙出任黄门侍郎。
太祖在长安时,打算亲自带兵征蜀,刘廙上疏说:“圣人不因为自己有智慧而轻视普通人,帝王不因为说话者身份低微就完全不听对方的意见。因此,功业能够流芳千载的人,必定会比照近处的事来观察远处的事;智慧周密得足以自行决断一切的人,也会不耻下问,尽力博采众家之长。皮条和弓弦虽然都是不会说话的物品,但古代的西门豹和董安于却能用来警醒、纠正自己;为臣我才智浅薄,但是愿意把自己比作皮带和弓弦。从前乐毅能够以弱小的燕国打败强大的齐国,却不能以轻兵攻克即墨城,原因就在于为自己作了周密打算的人虽然弱小也必然坚不可摧,自己搞垮自己的人虽然强大却必然会一败涂地。自从殿下您起兵以来,三十余年,没有攻不破的对手,没有制不服的强敌。如今,您拥有全国的军队,百战百胜的军威,而孙权就敢凭借天险坚守,刘备就敢公开对抗。想他们手下的少数族部下,怎比得上袁绍在冀州的精兵;孙权和刘备的人口,怎比得上袁绍当时的基业。但是袁绍已经灭亡,而孙权、刘备却尚未被消灭;并非是我们的智慧和武力不如从前了,而是我们已从为自己周密打算的人变成了有意无意搞垮自己的人,形势地位完全发生变化了。从前周文王讨伐崇国时,三十天没攻下来;于是就退归本土勤修德政,崇国终于降服。当初秦国还是诸侯的时候,战无不胜,等到统一了天下,秦王当上了皇帝,平民们一阵大呼就把秦王朝摧毁了。这就是对外征伐耗尽力量,对内又不爱护体恤百姓的结果。为臣担心吴、蜀二敌的力量虽然比不上从前的六国,但是天下并不缺乏陈胜、吴广那样的人物;会不会出现秦末土崩瓦解的形势,这是不能不认真思考的事。天下的事有双重的得,也有双重的失:形势对我有利而我又能尽力争取,这就是双重的得;形势明明对我不利而我还要对着去干,这就是双重的失。为今之计,不如估量周边的险要地形,选择要害的地方据守;再挑选天下的精兵,布置在各地驻扎而一年替换一次不断更换驻军。这样,您就可以高枕在大厦之内,潜心思考治国的大计,鼓励农桑,推行节约。如此治理十年之后,就一定会国富民安了。”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