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崔高孙王传 翻译
韩暨,字公至,南阳郡堵阳县人。同县的豪强大族陈茂,诬陷韩暨的父亲和哥哥,使他们差一点被处以死刑。韩暨表面上不提这件事情,受人雇佣做工以积累钱财,然后暗地里结交敢死的勇士,高叫着追赶擒杀了陈茂,用他的人头祭父亲的坟墓,由此而出名。本郡太守举荐他为孝廉,司空也聘他为下属,他都不从命。于是改变姓名到晋阳县山中,隐居避乱。山民纠合在一起,准备在周围抢掠。韩暨用自己的家财买来牛酒,宴请他们的首领,向他们讲清利害关系。山民受到感化,终于没有为害地方。为了躲避袁术的聘任,韩暨又迁居到山都县的山中,荆州牧刘表备办礼物聘任他,他往南逃跑,居住在孱陵县界内。所到之处他都受人敬爱,但刘表却非常恨他。韩暨心中害怕,只好从命,担任了刘表手下的宜城县县长。
太祖曹操平定了荆州,韩暨被任命为丞相府士曹属,升任乐陵郡太守,又调任监冶谒者,监督冶金工场的生产。过去冶炼金属,都用马拉的鼓风装置,每熔化一石的金属液体,要用一百匹马力;改用人来驱动鼓风装置,又太费人力;韩暨借助水流的动力制成了水力鼓风装置,取得的效率是前两种方法的三倍。在职七年,国内的金属器具得到充足的供应,皇帝特别下诏褒奖,加授他司金都尉,地位仅次于九卿。
曹丕称帝后,封他为宜城亭侯。黄初七年(公元 226),他升任太常,晋封南乡侯,食邑二百户。当时魏朝建都洛阳不久,朝廷制度还不完备,而皇族的宗庙和祖先牌位,都还在旧都邺县。韩暨向魏明帝上奏,请求迎接邺县四座神庙中的祖先牌位,在洛阳建立宗庙供奉;四季祭祀,皇帝亲自奉献祭品。他在任太常期间,推崇和宣扬正当的礼仪,废除未经官方正式批准的祭祀活动,多有纠正。在位八年,因患病而辞职。
景初二年(公元 238)春天,魏明帝下诏说:“太中大夫韩暨,洁身自好而培养品德,志向节操非常高洁;年过八十,遵守道义更加坚定。真可以说是纯朴敦厚,越老而越加奋发自励了。现在任命他为司徒。”当年夏天四月韩暨去世,临死时嘱咐:入殓时只穿平时的衣服,墓穴四周不用砖石砌筑。他被谥为恭侯。儿子韩肇继承了他的爵位。韩肇去世后,他的儿子韩邦继承了爵位。
崔林,字德儒,清河郡东武城人。少年时才智并不出众,宗族的人都不看重他,只有堂兄崔琰对他很赏识。
太祖曹操平定了冀州,任命他为邬县县长。因为贫穷没有车马,他只好只身步行去上任。太祖征讨高幹到达壶关县,询问并州县级行政长官中谁最有德政;并州刺史张陟推举出崔林,于是太祖提拔崔林为冀州主簿,又调任冀州别驾、丞相府掾属。魏国建立,他逐渐升到御史中丞。
曹丕称帝后,崔林先任尚书,又出任幽州刺史。当时的北中郎将吴质,统领黄河以北的各路军队。涿郡太守王雄对崔林的下属说:“吴中郎将,受到皇上的亲近和重用,是国家的显贵大臣。现今在这里持有节杖总管军事,州郡官吏无不至上书信向他致敬,而崔刺史完全不与他来往。如果吴中郎将以边境关塞没有好好整修的罪名来杀您,崔刺史难道能保护您吗?”
下属把这番话报告了崔林,崔林说:“我把辞去幽州刺史这个官职,看得如同脱鞋一样无所谓,难道还会连累您么?幽州与北方少数族接壤,应该以平和宁静的原则来治理;扰乱他们就会激发他们叛逆的心理,将会给皇上造成特别的忧虑。我要托付给您让您留心的只是这件事。”在崔林任职的一年间,少数族没有造成祸乱。但崔林还是因为不敬奉上司而被降职为河间郡太守,公正的舆论都为他抱不平。
崔林升任大鸿胪。西域的龟兹王派王子进京朝见。朝廷嘉许他们远道而来,给龟兹王非常厚重的奖赏。西域其余各国跟着都派王子来朝见,短时间内,来往使节络绎不绝于途。崔林担心这些国家派来的王子并不是真王子,可能是国王远亲或者商人假扮的,借着前来朝见的名义,骗取朝廷的印章、绶带和奖赏;而朝廷派人一路上护送使者,花费更加增多。动用自己的人力,干这些无益的事,被少数族人讥笑,这正是过去汉朝的祸患。于是发布公文到西域各国使节进入的敦煌郡,说明自己的考虑,要他们对使者身份严加核查。另外又收集了从前朝廷赏赐西域各国使臣的文件记载,作为依据,使赏赐有固定的标准。
魏明帝即位后,崔林被封为关内侯,转任光禄勋、司隶校尉。在任司隶校尉时,他把所属各郡不按规定任命的多余官员全都罢免。崔林为政表现诚意,识大体,所以他去职后总会受到怀念。
散骑常侍刘劭作《考课论》,魏明帝下诏让朝廷官员讨论。
崔林议论说:“考察《周礼》中关于考核官吏成绩的内容,条文已经很完备了。自周康王以后,这项制度逐渐衰落,可见考核官吏成绩的制度能否实行,主要取决于人的状况。汉朝末年,朝廷的失败难道是因为官吏考核办法不严密而造成的吗?现今的军队事务,有时繁多,有时仓促,为此而制定法令规章,在内外宣布,当然会增减无常,难以统一了。渔网张不开时,应当提起网绳;裘衣上的毛散乱时,应当抖振衣领。皋陶在虞舜手下做官,伊尹在殷朝为臣,不仁的人都远远地离去。五帝、三王的政治措施未必一致,而各人都能治理好社会的混乱。《周易》上说:‘平易简单,天下的道理就是如此。’太祖武皇帝根据政务的需要而制定的法规,到今天还在使用,也不怕别人说他不效法古人。我认为如今的制度,并不是不周密,只要执行时大家一致而不发生偏差就行了。如果朝中大臣都能像仲山甫那样敢于承担重任,为百官做出好榜样,又有谁敢不严肃地忠于职守呢?”
景初元年(公元 237),司徒、司空的位置都空缺,散骑侍郎孟康推荐崔林说:“所谓宰相,是天下人所瞻仰效法的对象,实在应该寻求忠诚公正,品德高尚和坚持正义,足以成为国人师表的人来担任。我暗中观察司隶校尉崔林,天性正直,度量宽广。如果把他的长处与古代贤人相比,忠贞正直比得上史鱼,清廉俭朴比得上季文子。他出任州郡的行政长官,所到之处都得到治理;担任司隶校尉时,辖区内风气整肃:实在是三公的适当人选,担任宰相的良才。”
于是崔林在下一年任司空,封安阳亭侯,食邑六百户。魏朝三公就任时被封为列侯,就是从崔林开始的。不久,又晋封为安阳乡侯。
鲁国的国相上奏说:“汉朝过去为孔子立庙,封他的后代为褒成侯,一年四季进行祭祀;京城的大学举行礼仪活动,必定要祭祀先师孔子,并由皇家提供谷物等祭祀品,春秋两季还要举行大祭。如今朝廷封孔子的后代为宗圣侯,继承爵位,却没有承受皇帝之命进行祭祀的礼仪。应该由官府供给祭祀用的牲畜祭品,让当地行政长官主持祭祀,将孔子供奉为尊贵神灵。”魏明帝下诏让太尉、司徒、司空三公讨论这件事。
博士傅祗认为:“孔子整理编定了《春秋》,为后代立言,因此而被祭祀的典章列为祭祀对象。至于宗圣侯,只是接续已经断绝的爵位传承,表明我朝尊崇孔子的盛大德泽而已。如果要显扬孔子在著书立说上的功绩,崇敬孔子完美的品德,就应该按鲁国国相所说的那样去做。”
崔林则认为:“宗圣侯也是遵照朝廷指示祭祀孔子的,不能说是没有奉皇帝之命。周武王加封黄帝、唐尧、虞舜的后代,设立三恪。到了夏禹、商汤之后不再设立三恪,只派其他官员临时去祭祀。如今周公以上,一直到三皇,都被忽略而不再祭祀,而他们也有不朽的言论留在经典当中。现在不祭他们唯独祭祀孔子,是由于孔子所处的时代隔我们最近的缘故。以一个大夫的后代,孔子享受了时间上没有止境的祭祀,礼仪上的规格超过了古代的君主,地位上也超过了商汤王、周武王,算得上是尊崇他的明智报答他的德泽了,无须再由官府主持祭祀孔子。”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