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三国志》 » 韩崔高孙王传 > 韩崔高孙王传 翻译 > 第2节

韩崔高孙王传 翻译 第2节

魏明帝分出一部分崔林的食邑,封他的一个儿子为列侯。

正始五年(公元 244)崔林去世,谥为孝侯。他的儿子崔述继承了爵位。

高柔,字文惠,陈留郡圉县人。父亲高靖,曾任蜀郡都尉。高柔留在家乡,对乡亲们说:“如今英雄并起,陈留是个四面平坦通畅适宜于大部队运动作战的地方。将军曹操占据了兖州,他本来就有争夺天下的打算,不会安然坐守兖州。而张邈太守首先占领了我们陈留郡,我担心变故有可能借机发生,想与各位一起离开这里躲避战祸。”众人都认为张邈与曹操关系很好,高柔又年轻,不相信他的话。

高柔的堂兄高幹,是袁绍的外甥,在黄河以北召高柔去,高柔便带着全族人去投靠他。碰上父亲高靖在益州去世,当时道路阻塞,兵荒马乱,而高柔冒着艰险到蜀郡去接回父亲的遗体,一路上受尽辛苦折磨,历时三年才回到家乡。

太祖曹操平定了袁绍势力,任命高柔为菅县县长。县里的人都听说过他的大名,有几个不守法的县吏,主动离职躲避。高柔上任后下达指示说:“过去邴吉当政时,下属如果有过失,他都能够容忍,何况这几位官吏,对我这个新官而言并没有什么过失呢!赶快召他们回来复职。”这几个县吏全都回来后,勉励自己改过向善,结果成为好的办事官员。

高幹起初投降太祖,不久又在并州反叛。高柔主动向太祖表示忠诚,太祖仍然想借故杀掉他,就任命他为执法的刺奸令史;不料高柔上任后执法公允恰当,手中没有滞留的案件。太祖态度完全改变,竟任命他为自己丞相府的仓曹属。太祖准备派钟繇等人去讨伐汉中的张鲁,高柔进行劝阻,认为:“现在随便派遣大军,西边的韩遂、马超,会以为这是冲着自己来的,有可能煽动部下发起叛乱。应该先安抚三辅地区的韩遂、马超等人,三辅地区平定后,汉中的张鲁不必出兵就会来投降。”太祖没有听从他的劝告,钟繇一进潼关,韩遂、马超果然反叛了。魏国建立,高柔任尚书郎。

后来他转任丞相府理曹掾,负责案件审理,太祖为此下指令说:“政治安定之后的教育感化,应该把礼放在首位;治理乱世的施政措施,则以刑罚为先行。所以虞舜流放四个恶人,任命皋陶为掌管刑法的士;汉高祖废除秦代苛刻的刑法,让萧何制定新法律。丞相府理曹掾高柔,见识高明恰当,精通法令典章,请您勉力工作吧!”

演奏军乐的士兵宋金等人在合肥逃跑。按照旧法,军队出征而士兵逃跑,要把他的妻室儿女抓起来拷问处死。太祖担心就这样还是不能制止逃亡,更加重了惩罚。宋金的母亲、妻子和两个弟弟都在为官府服劳役,主管官员奏请将他们全部处死。高柔向太祖陈述说:“士兵逃离军队,确实令人痛恨。然而我听说这些人当中往往有后悔的。我认为应该宽恕他们的妻室儿女,一来可以使敌国孙吴不会相信和接纳他们,二来也可以诱发他们回来自首的心思。旧法中规定的处罚,已经断绝了他们回返的念头,而今再加重惩罚,我担心如今在军中的士兵,看见一个人逃跑,将会株连自己,就会跟着逃跑,这样一来又怎么能再处死他们呢?可见重刑并不能制止逃跑,而是助长了逃跑。”

太祖说:“对!”于是立即下令,不杀宋金的母亲、弟弟,只按旧法杀他的妻室儿女。因此而得到活命的人很多。

高柔升任颍川郡太守,后又回到洛阳任丞相府的法曹掾。此时设置了校事官,担任这一职务的卢洪、赵达等人,受命窥察群臣的微小过失,随时举报。高柔规劝太祖说:“设立官员分配职守,各自有主管的任务。如今设置校事,既不是上司信任下属的做法,而且赵达等人多次以自己的偏见作威作福,应当约束惩治他们。”太祖说:“您对赵达等人的了解,恐怕不如我吧。他们能够打听和举报情况并完成其他特殊任务,这些事情让贤人君子去干是不行的。过去叔孙通敢于任用许多盗贼,确实很有道理。”

后来赵达等人非法谋取私利的事情果然被发觉,太祖杀了他们向高柔表示歉意。

魏文帝曹丕登基后,任命高柔为治书侍御史,赐给关内侯的爵位,又转任治书执法。民间常常有诽谤朝廷的坏话,文帝非常痛恨,一旦发现有人散布坏话就处死,同时奖赏告发的人。高柔上疏说:“如今散布坏话的必杀,告发的人必赏,这样做既使有过失错误的人没有改正自新的机会,又将滋长凶残狡诈之徒诬陷他人的恶劣风气,实在不是消除奸伪,减少诉讼,正大光明的治国之道。过去周公作《无逸》,称颂殷代的祖先,能够不计较平民百姓的怨言。汉文帝刘盈也废除了追查诽谤妖言的法令。我认为应该废除奖赏告发者的法令,以显示上天养育百姓的仁德。”文帝没有马上听从,而相互诬告的人越来越多。文帝只好下诏说:“胆敢告发别人诽谤的人,就以他告发别人的罪名来惩治他。”这才消除了诬告的现象。校事官刘慈等人,在黄初年间的最初几年中,检举了官吏百姓中有罪者以万计,高柔都请求核对事情的虚实,余下犯法不重的人,只罚款就算了。

黄初四年(公元 223),高柔升为廷尉。魏朝刚建立时,三公没有什么具体事务,又很少参与处理朝政。高柔向魏文帝上疏说:“天地因为有了四季才有收获,君主有了大臣辅助才能振兴政治。商汤要倚靠伊尹的辅佐,周文王、周武王要凭借周公、姜子牙的帮助;到了汉朝初年,又有萧何、曹参等人以国家元勋的身份相继成为执掌朝政的心腹大臣。这都是圣明君主在上面任用贤臣,贤良大臣在下面尽力辅佐的事例。如今的三公,都是国家的栋梁,受到民众的瞻仰。把他们放在一边,不让他们参与国政,他们只得各自安闲地躺着保养清高,很少进言献策。这确实不是朝廷尊重任用大臣的本意,也不是大臣进献有益建议以去除政治弊端的表现。古时候国家在刑法行政方面有疑难问题,官员们总是要聚集在槐树、棘树之下进行讨论。从今以后,朝廷中有疑难的问题以及刑罚大事,应该经常咨询三公。三公在每月的月初、月半上朝时,陛下应该把他们特别请进内室,议论政事的得失,广泛了解情况,也许有助于陛下对政事的听取,弘扬国家的教化。”文帝赞同并采纳了他的建议。文帝因为过去的旧怨,想不按法制杀掉担任治书执法的鲍勋,而高柔坚持不听从文帝的诏命。文帝非常愤怒,下诏召高柔到尚书台;然后派使者秉承自己的旨意到廷尉府拷问处决鲍勋,鲍勋死了才放高柔回到廷尉府。

魏明帝即位后,封高柔为延寿亭侯。当时中央的太学是由博士进行儒学讲授,高柔上疏说:“我听说遵循道义重视学术,是圣人伟大的教诲;重视文化尊崇儒家,是帝王明确的任务。汉朝末年政治衰颓,礼乐受到破坏,群雄并起,以战争为重要事务,致使儒生学士被埋没而不受重视。太祖在崛起的时候,就对此感到痛心,在治理动乱的同时,让各地郡县一起设立教学官员。高祖继位后,又进一步弘扬这一事业,恢复兴建京城的大学,每州都设立考试儒生的制度,于是天下的士人,重新受到正规的学校教育,参加学校的礼仪活动。现在陛下处理国政,能够运用您圣明的智慧,推行和发展弘大的教育计划,把先辈的事业发扬光大,即使是夏启和周成王的继承基业,也确实无法超过您。现今的博士作为儒学教官都通晓经学而修养品德,是国内的优秀人才。但是目前的条例却规定他们晋升官职时不能超过县长一级,恐怕这不是用来尊崇和显扬儒术,鞭策和激励怠惰学者的好方法。孔子说:‘提拔好人,教育能力差的人,那么大家都会受到鼓励。’所以汉朝的楚王刘交优待申公,国内的文人学士都锐意钻研儒学;汉朝尊重卓茂,士大夫们都很羡慕。我认为所谓的博士,是道义的蕴藏者,六经的阐述者,应该根据他们学业和品行的优劣,不拘常规来安排官职。尊崇儒家思想的教育,用以勉励学者,对教化将会有弘大的作用。”魏明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