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三国志》 » 明帝纪 > 年春月,诏曰:“古之帝王,封建诸侯,所以藩屏王室也。《诗》不云乎,‘怀德维宁,宗子维城’。秦、汉继周,或强或弱,俱失厥中。大魏创业,诸王开国;随时之宜,未有定制:非所以永为后法也。其改封诸侯王,皆以郡为国。”月,癸酉,行东巡;所过存问高年鳏寡孤独,赐谷帛。乙亥,月犯轩辕大星。夏月,壬寅,行幸许昌宫。甲子,初进新果于庙。月,皇子殷薨,追封谥安平哀王。秋月,以卫尉董昭为司徒。月,行幸摩陂。治许昌宫,起景福、承光殿。冬月,殄夷将军田豫帅众讨吴将周贺于成山,杀贺。月,丙寅,太白昼现;有星孛于翼,近太微上将星。庚寅,陈思王植薨。月,行还许昌宫。 > 第2节

年春月,诏曰:“古之帝王,封建诸侯,所以藩屏王室也。《诗》不云乎,‘怀德维宁,宗子维城’。秦、汉继周,或强或弱,俱失厥中。大魏创业,诸王开国;随时之宜,未有定制:非所以永为后法也。其改封诸侯王,皆以郡为国。”月,癸酉,行东巡;所过存问高年鳏寡孤独,赐谷帛。乙亥,月犯轩辕大星。夏月,壬寅,行幸许昌宫。甲子,初进新果于庙。月,皇子殷薨,追封谥安平哀王。秋月,以卫尉董昭为司徒。月,行幸摩陂。治许昌宫,起景福、承光殿。冬月,殄夷将军田豫帅众讨吴将周贺于成山,杀贺。月,丙寅,太白昼现;有星孛于翼,近太微上将星。庚寅,陈思王植薨。月,行还许昌宫。 第2节原文解释

冬十月,殄夷将#-666kk;田豫帅众讨吴将周贺于成山note-name:殄夷将军14殄夷将军:官名。属于杂号将#-666kk;,负责领兵征伐。田豫:传见本书卷二十六。成山:地名。在今山东荣成市东北成山角,是山东半岛的最东端。当时辽东公孙渊与孙权联盟,孙权派遣船队到辽东交易马匹。船队在回程中停靠成山,受到魏军的伏击。事见本书卷八《公孙渊传》裴注引《魏略》、卷二十六《田豫传》。,杀贺。十一月,丙寅note-name:丙寅15丙寅:旧历初四日。,太白昼现;有星孛于翼note-name:孛16孛:孛(bèi),彗星光芒四射。翼:星座名。二十八宿之一,南方朱雀七宿的第六宿,有星二十二颗。,近太微上将星note-name:上将星17上将星:太微垣有两颗名为上将的星。左垣北面第一颗叫东上将,右垣北面第四颗叫西上将。。庚寅note-name:庚寅18庚寅:旧历二十八日。,陈思王植薨note-name:植19植:即曹植。曹植墓在鱼山(今山东东阿县西南),现今尚存。1951 年曾发掘清理,出土玉璜等文物上百件。1977 年又在墓壁发现阴刻铭文砖一块。据铭文记载,曹植墓修建于明帝太和七年(公元 233)三月,出动劳工二百#-666aa;,奉令调发劳工的是兖州刺史王昶。详见《文物》1979 年第 5 期,《文献》1989 年第 3 期。。十二月,行还许昌宫。

【原文注释】

〔1〕六年:太和六年(公元 232)。

〔2〕藩屏:像篱笆和屏障一样在外围保护。

〔3〕怀德维宁,宗子维城:这两句出自《诗经·板》,意思是能以道德团结宗族就会得到安宁,同姓宗族会像城墙一样保护你。

〔4〕或强或弱: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废除#-666dd;封同姓的制度,同姓的力量太弱。汉#guoxue666-com;祖实行分封,但是宗王的封地过大,同姓的力量又太强。

〔5〕厥中#-666dd;寸非常适当。

〔6〕以郡为国:魏文帝在黄初五年(公元224)下诏改变封爵制度,宗王封地由一郡减为一县。现在明帝又恢复旧制。

〔7〕癸酉:旧历初七日。

〔8〕存问:慰问。

〔9〕乙亥:旧历初九日。

〔10〕壬寅:旧历初一日。

〔11〕甲子:旧历二十三日。

〔12〕卫尉:官名。九卿之一。负责皇宫大门警卫和宫内各处的流动巡查。至于宫内各殿堂的门户警卫和皇帝的贴身保护,在曹魏时是由武卫将#-666kk;负责。董昭(公元 156—236):传见本书卷十四。

〔13〕摩陂:陂塘名。在今河南郏县东南。

〔14〕殄夷将军:官名。属于杂号将#-666kk;,负责领兵征伐。田豫:传见本书卷二十六。成山:地名。在今山东荣成市东北成山角,是山东半岛的最东端。当时辽东公孙渊与孙权联盟,孙权派遣船队到辽东交易马匹。船队在回程中停靠成山,受到魏军的伏击。事见本书卷八《公孙渊传》裴注引《魏略》、卷二十六《田豫传》。

〔15〕丙寅:旧历初四日。

〔16〕:孛(bèi),彗星光芒四射。翼:星座名。二十八宿之一,南方朱雀七宿的第六宿,有星二十二颗。

〔17〕上将星:太微垣有两颗名为上将的星。左垣北面第一颗叫东上将,右垣北面第四颗叫西上将。

〔18〕庚寅:旧历二十八日。

〔19〕:即曹植。曹植墓在鱼山(今山东东阿县西南),现今尚存。1951 年曾发掘清理,出土玉璜等文物上百件。1977 年又在墓壁发现阴刻铭文砖一块。据铭文记载,曹植墓修建于明帝太和七年(公元 233)三月,出动劳工二百#-666aa;,奉令调发劳工的是兖州刺史王昶。详见《文物》1979 年第 5 期,《文献》1989 年第 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