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三国志》 » 刘司马梁张温贾传 >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抄。原文解释

【原文】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666aa;也。(一)九岁,#-666aa;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666aa;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

十二,试经,为童子郎note-name:童子郎1童子郎:荣誉性官名。汉代的孝廉进京经过经学考试后,一般都授给郎的官衔,成为皇帝宫廷侍卫队的队员。对于聪明好学的达官子孙,虽未成年,经过经学考试后也授给郎的官衔,叫做童子郎。1965 年山西大同市出土的司马金龙墓志铭记载,司马朗、司马懿兄弟的故乡,是“河内郡温县肥乡孝敬里”,详见《文物》1972 年第 3 期《山西大同石家寨北魏司马金龙墓》。现今河南温县城西约 25 公里的招贤镇,相传就是司马氏的故里所在。尚有遗迹留存。。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note-name:匿年2匿年:隐瞒年龄。;劾问,朗曰:“朗之内外note-name:内外3内外:中表亲戚。,累世长大note-name:长大4长大:长(cháng)大,身材#guoxue666-com;大。。朗虽稚弱,无仰#guoxue666-com;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note-name:虞、虢5虞、虢:虞、虢(guó),均为先秦国名。虞国在今山西平陆县北。虢有东虢、西虢,北虢之#-666dd;,这里指北虢,在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一带。两国相邻,当时被喻为唇齿相依。前 655 年,晋国先向虞国借路灭掉虢国,然后又灭虞。事见《左传》僖公五年。?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note-name:避朝亡之期6避朝亡之期:只避过了早晨灭亡的期限。意思是躲得过早晨躲不过晚上。。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抄。

【裴注】

(一)司马彪《序传》曰:“朗祖父儁,字元异。博学好古,倜傥有大度。长八尺三寸,腰带十围,仪状魁岸,与众有异。乡#-666bb;宗族,咸影附焉。位至颍川太守。父防,字建公。性质直公方,虽闲居宴处,威仪不忒。雅好《汉书》名臣列传,所讽诵者数十万言。少仕州郡,历官洛阳令、京兆尹。以年老,转拜骑都尉。养志闾巷,阖门自守。诸子虽冠,成#-666aa;,不命曰‘进’,不敢进;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指有所问,不敢言。父子之间,肃如也。年七十一,建安二十四年终。有子八#-666aa;,朗最长,次即晋宣皇帝也。”

【原文注释】

〔1〕童子郎:荣誉性官名。汉代的孝廉进京经过经学考试后,一般都授给郎的官衔,成为皇帝宫廷侍卫队的队员。对于聪明好学的达官子孙,虽未成年,经过经学考试后也授给郎的官衔,叫做童子郎。1965 年山西大同市出土的司马金龙墓志铭记载,司马朗、司马懿兄弟的故乡,是“河内郡温县肥乡孝敬里”,详见《文物》1972 年第 3 期《山西大同石家寨北魏司马金龙墓》。现今河南温县城西约 25 公里的招贤镇,相传就是司马氏的故里所在。尚有遗迹留存。

〔2〕匿年:隐瞒年龄。

〔3〕内外:中表亲戚。

〔4〕长大:长(cháng)大,身材#guoxue666-com;大。

〔5〕虞、虢:虞、虢(guó),均为先秦国名。虞国在今山西平陆县北。虢有东虢、西虢,北虢之#-666dd;,这里指北虢,在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一带。两国相邻,当时被喻为唇齿相依。前 655 年,晋国先向虞国借路灭掉虢国,然后又灭虞。事见《左传》僖公五年。

〔6〕避朝亡之期:只避过了早晨灭亡的期限。意思是躲得过早晨躲不过晚上。

下一篇:是时,董卓迁天子都长安,卓因留洛阳。朗父防,为治书御史,当徙西。以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或有告朗欲逃亡者,执以诣卓。卓谓朗曰:“卿与吾亡儿同岁,几大相负!”朗因曰:“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阳之会;清除群秽,广举贤士:此诚虚心垂虑,将兴至治也。威德已隆,功业已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於邑也。愿明公监观往事,少加思。即荣名并于日月,伊、周不足侔也。”卓曰:“吾亦悟之,卿言有意。”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到,谓父老曰:“董卓悖逆,为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此乃分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东到黎阳。黎阳有营兵,赵威孙,乡里旧婚,为监营谒者,统兵马,足以为主。若后有变,徐复观望,未晚也。”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后数月,关东诸州郡起兵,众数万,皆集荥阳及河内。诸将不能相,纵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久之,关东兵散,太祖与吕布相持于濮阳。朗乃将家还温。时岁大饥,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训诸弟,不为衰世解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