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疾笃,口占上疏曰: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臣寝疾病,有增无损;常惧奄忽,忠款不昭。臣之丹诚,岂惟曾子?愿陛下少垂省览。涣然改往事之过谬,勃然兴来事之渊塞;使神人响应,殊方慕义;灵效珍,玉衡曜精;则王可迈,帝可越,非徒继体守文而已也。臣常疾世主莫不思绍尧、舜、汤、武之治,而蹈踵桀、纣、幽、厉之迹;莫不嗤笑季世惑乱亡国之主,而不登践虞、夏、殷、周之轨。悲夫!以若所为,求若所致;犹缘木求鱼,煎水作冰。其不可得,明矣!寻观代之有天下也,圣贤相承,历载数百;尺土莫非其有,民莫非其臣;万国咸宁,有有截;鹿台之金,巨桥之粟,无所用之,仍旧南面。夫何为哉!然癸、辛之徒,恃其膂力;智足以拒谏,才足以饰非;谄谀是尚,台观是崇;淫乐是好,倡优是悦;作靡靡之乐,安濮上之音。上天不蠲,眷然回顾,宗国为墟;(下夷于隶)纣悬白旗,桀放鸣条。天子之尊,汤、武有之;岂伊异人,皆明王之胄也。且当国之时,天下殷炽;秦既兼之,不修圣道;乃构阿房之宫,筑长城之守;矜夸中国,威服百蛮;天下震竦,道路以目。自谓本枝百叶,永垂洪晖;岂悟世而灭,社稷崩圮哉!近汉孝武乘文、景之福,外攘夷狄,内兴宫殿;余年间,天下嚣然。乃信越巫,怼天迁怒,起建章之宫,千门万户;卒致江充妖蛊之变,至于宫室乖离,父子相残;殃咎之毒,祸流数世。臣观黄初之际,天兆其戒:异类之鸟育长燕巢,口爪(胸)俱赤,此魏室之大异也!宜防鹰扬之臣于萧墙之内。可选诸王,使君国典兵,往往棋峙;镇抚皇畿,翼亮帝室。昔周之东迁,晋、郑是依;汉吕之乱,实赖朱虚。斯盖前代之明鉴。夫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咏德政,则延期过历;下有怨叹,(掇)辍录授能。由此观之,天下之天下,非独陛下之天下也。臣百疾所钟,气力稍微;辄自舆出,归还里舍。若遂沉沦,魂而有知,结草以报!诏曰:“生廉追伯夷,直过史鱼;执心坚白,謇謇匪躬。如何微疾未除,退身里舍?昔邴吉以阴德,疾除而延寿;贡禹以守节,疾笃而济愈。生其强饭,专精以自持。”隆卒,遗令薄葬,敛以时服。。初,太和中,中护军蒋济上疏曰:“宜遵古封禅。”诏曰:“闻济斯言,使吾汗出流足。”事寝历岁,后遂议修之,使隆撰其礼仪。帝闻隆没,叹息曰:“天不欲成吾事,高堂生舍我亡也!”子琛嗣爵。 第2节原文解释
臣常疾世主莫不思绍尧、舜、汤、武之治13疾:恨。世主:世间的君主。绍:接续。,而蹈踵桀、纣、幽、厉之迹;莫不嗤笑季世惑乱亡国之主,而不登践虞、夏、殷、周之轨。悲夫!以若所为
14若:他们。,求若所致
15所致:所想达到的。;犹缘木求鱼
16缘木求鱼:爬上树去捉鱼。,煎水作冰。其不可得,明矣!
寻观三代之有天下也,圣贤相承,历载数百;尺土莫非其有,一民莫非其臣;万国咸宁,九有有截17九有:九州。有截:(得到彻底治理而)达到整齐一致。;鹿台之金,巨桥之粟
18巨桥:地名。在今河北曲周县东北古衡漳水上。殷代在桥东侧建有大型谷仓,遗址在北魏时还存在。殷纣时加重赋税,在鹿台存放金钱,在巨桥囤积粮食。周武王灭商,散发两处的钱粮赈济百姓。见《史记》卷三《殷本纪》、卷四《周本纪》。,无所用之,仍旧南面
19仍旧:照旧不断。南面:指当君主。君主在朝廷的座位是坐北朝南。。夫何为哉!然癸、辛之徒
20癸、辛:即夏桀、商纣。,恃其膂力;智足以拒谏,才足以饰非
21饰非:掩饰过错。;谄谀是尚,台观是崇;#-666gg;乐是好,倡优是悦
22倡优:以奏乐跳舞、说笑话为职业的艺#-666aa;。;作靡靡之乐
23靡靡:柔媚不振。,安濮上之音
24安:安于。濮上之音:也指柔媚不振的音乐。据说为殷纣作靡靡之乐的乐师,在殷亡时投濮水而死,要听这种音乐必须到濮水边去,所以用濮上代指。见《韩非子·十过》。。上天不蠲
25不蠲:不蠲(juān),没有放过(他们)。,眷然回顾
26眷然:猛然。,宗国为墟
27墟:(都城毁灭后的)废墟。;(下夷于隶)纣悬白旗
28纣悬白旗:周武王灭商,把殷纣的头砍下来悬挂在一杆纯白的大旗上。,桀放鸣条
29鸣条:地名。在今山西运城市东北。商汤伐夏,桀在此战败,逃奔南方而死。。天子之尊,汤、武有之;岂伊异#-666aa;
30岂伊异人:难道说他们(桀、纣)是(夏、殷王族的)外#-666aa;。意指外人才会如此不爱惜王朝的基业。这一句是用《诗经·Z弁》的诗句。,皆明王之胄也
31明王之胄:圣明帝王的后代。。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
【原文注释】
〔1〕疾笃:病重。
〔2〕口占:口占(zhàn ),口授而由别#-666aa;记录。
〔3〕孟敬子:鲁国的大夫。他探问曾子的谈话,见《论语·泰伯》。
〔4〕奄忽:很快(死亡)。
〔5〕忠款:忠诚。
〔6〕少垂省览:稍微留意看一看。
〔7〕涣然:积累的问题、矛盾、错误一下子去除的样子。
〔8〕渊塞:用心深远而诚实。又作“塞渊”。
〔9〕殊方:异国他乡。
〔10〕四灵:指麟、凤、龟、龙四种代表祥瑞的动物。效:献。
〔11〕玉衡:玉做的天文观测器。方管形,长八尺,孔径一寸。装在浑天仪上,从管孔观测星体,然后根据管体与浑天仪标尺所构成的角度,即可确定该星体的位置。曜精:(从玉衡孔中观察到天空)闪耀光辉。《史记》卷二十七《天官书》说:“天精而现景星。景星者,德星也。……常出于有道之国。”所以曜精意指祥瑞的景星出现。
〔12〕继体守文:继承先辈基业,谨守祖宗成法。
〔13〕疾:恨。世主:世间的君主。绍:接续。
〔14〕若:他们。
〔15〕所致:所想达到的。
〔16〕缘木求鱼:爬上树去捉鱼。
〔17〕九有:九州。有截:(得到彻底治理而)达到整齐一致。
〔18〕巨桥:地名。在今河北曲周县东北古衡漳水上。殷代在桥东侧建有大型谷仓,遗址在北魏时还存在。殷纣时加重赋税,在鹿台存放金钱,在巨桥囤积粮食。周武王灭商,散发两处的钱粮赈济百姓。见《史记》卷三《殷本纪》、卷四《周本纪》。
〔19〕仍旧:照旧不断。南面:指当君主。君主在朝廷的座位是坐北朝南。
〔20〕癸、辛:即夏桀、商纣。
〔21〕饰非:掩饰过错。
〔22〕倡优:以奏乐跳舞、说笑话为职业的艺#-666aa;。
〔23〕靡靡:柔媚不振。
〔24〕安:安于。濮上之音:也指柔媚不振的音乐。据说为殷纣作靡靡之乐的乐师,在殷亡时投濮水而死,要听这种音乐必须到濮水边去,所以用濮上代指。见《韩非子·十过》。
〔25〕不蠲:不蠲(juān),没有放过(他们)。
〔26〕眷然:猛然。
〔27〕墟:(都城毁灭后的)废墟。
〔28〕纣悬白旗:周武王灭商,把殷纣的头砍下来悬挂在一杆纯白的大旗上。
〔29〕鸣条:地名。在今山西运城市东北。商汤伐夏,桀在此战败,逃奔南方而死。
〔30〕岂伊异人:难道说他们(桀、纣)是(夏、殷王族的)外#-666aa;。意指外人才会如此不爱惜王朝的基业。这一句是用《诗经·Z弁》的诗句。
〔31〕明王之胄:圣明帝王的后代。
〔32〕六国:齐、楚、燕、赵、韩、魏。
〔33〕殷炽:兴盛富足。
〔34〕兼:兼并。
〔35〕百蛮:泛指各少数族。
〔36〕道路以目:在路上碰见只能以目光示意而不敢交谈。比喻政刑苛暴。
〔37〕嚣然:嚣(áo)然,忧愁悲苦的样子。
〔38〕怼:怼(duī),怨恨。
〔39〕黄初:魏文帝曹丕的年号。
〔40〕兆其戒:开始显示其告诫。
〔41〕大异:大灾异。
〔42〕鹰扬之臣:位#guoxue666-com;权重而且难以驾驭控制的大臣。当时魏明帝已三十多岁,还没有自己的亲生儿子,而曹魏一贯倚重的宗族统兵大将,又全部死亡,对外用兵只能倚靠异姓将帅,特别是三朝元老司马懿。在这种情况下,高堂隆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异姓强臣夺权局面有了预感。当时有这种预感的不止他一#-666aa;,但是敢于向明帝如此明白说出来的却只有他一个。
〔43〕典兵:统兵。
〔44〕往往:处处。
〔45〕翼亮:辅佐。
〔46〕东迁:西周末年,周幽王被犬戎攻杀。幽王的太子宜臼继位为平王,为避犬戎而把都城从西面的镐京迁到东面的洛邑,称为东迁。
〔47〕晋、郑:均先秦国名。周平王迁都洛邑后,依靠晋、郑二国的#-666cc;同支持才得以立国,史称东周。
〔48〕朱虚:即朱虚侯刘章(?—前 175)。刘邦的孙子。吕后死,他是参与消灭吕氏势力的主要#-666aa;物,亲手杀死吕产。汉文帝即位,封城阳王。传附《史记》卷五十二《齐悼惠王世家》。
〔49〕过历:超过王朝预定的统治年限。古代认为各王朝的统治年限,都是由上天预定好的。如果政治清明,就能超过年限;如果政治暴虐,就可能提前灭亡。这个预定的年限叫做历。
〔50〕辍录授能:中止王朝的历史记录而把天下改授其他贤能的#-666aa;。
〔51〕稍微:逐渐衰微。
〔52〕里舍:居民区内自己的住房。当时#guoxue666-com;堂隆任光禄勋,他从府署回家表示辞职。
〔53〕沉沦:指死亡。
〔54〕结草以报:表示受恩深重,死后也要报答。春秋时晋国的魏颗父亲死前,要他把自己的爱妾处死殉葬。魏颗没有执行遗嘱,而把爱妾改嫁。后来他在率#-666kk;与秦军作战时,看到有一老#-666aa;用联结的草束把对手绊倒,使自己获胜。接着梦见老人相告,说自己是那个爱妾死去的父亲,意在报恩。事见《左传》宣公十五年。
〔55〕生:对#-666aa;的尊称。即先生。伯夷:商末孤竹君的长子。最初孤竹君以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他不受。周武王灭商,二人逃到首阳山(今山西永济市南),不食周粟而死。传见《史记》卷六十一。
〔56〕坚白:操守坚定而不同流#-666ff;污。语出《论语·阳货》。
〔57〕謇謇:謇謇(jiǎn jiǎn),忠直。
〔58〕阴德:暗中对#-666aa;施与的恩德。
〔59〕贡禹:贡禹(前 124—前44),字少翁。琅邪郡(治所在今山东诸城市)#-666aa;。西汉元帝时官至御史大夫,多次上书议论政事,提出不少有益意见。传见《汉书》卷七十二。
〔60〕强饭:尽力进食。
〔61〕蒋济:蒋济(?—公元 249),传见本书卷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