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伤寒论》 >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

重要提示:文中可能涉及专业的中医知识,在没有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请勿按文实践(治疗)。

【白话文】

问: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各指的是什么呢?答:太阳阳明,就是脾约;正阳阳明,就是胃家实;少阳阳明,是发汗或利小便以后,胃肠干燥,里热结实,而出现的大便困难。(179)

阳明病的主证,就是胃家实。(一本作胃家寒。)(180)

问:是什么缘故而得阳明病呢?答:太阳病,如果发汗,或者泻下,或者利小便,这就损伤了津液,致使胃肠干燥,于是邪气就转属到阳明。出现不大便、里热结实、大便困难的,这就叫作阳明病了。(181)

问:阳明病的外证是指什么?答:是身体发热、汗自出、不怕冷反而怕热。(182)

问:有的阳明病在患病的第一天,不出现发热,反而出现恶寒,这是什么原因呢?答:虽然是患病的第一天,恶寒也将会自行停止,随即就会出现自汗出和恶热。(183)

问:恶寒为什么能自行终止呢?答:阳明胃肠居于#-666aa;体的中焦,是主土的,土是万物最终归结的场所,不会再向别的地方传变。邪气侵入阳明,开始虽然恶寒,到第二天就会自行终止,这就是阳明病的特点。(184)

原本是太阳病,在患病初期,用发汗的方法治疗,汗出不透,于是邪气就可以转于阳明。伤寒证的临床表现是发热无汗,呕吐不能进食,如果反而出现汗出连绵不断的,这就是邪气已经转属阳明了。(185)

伤寒第三天,邪气如果传入阳明,会见到脉象洪大。(186)

伤寒病,脉浮而和缓,又见手足温热的,这是邪气已转到太阴。邪气在太阴的,应当出现周身发黄,如果小便自行通利,就不会发黄了。到第七、八天时,如果出现大便结硬的,这就是阳明病了。(187)

(太阳)伤寒证又转系到阳明的,患者就会连续不断地微微汗出。(188)

阳明中风证,可以见到口苦,咽喉干燥,腹部胀满,微微气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等,如果误用泻下的方法治疗,就会造成腹部更加胀满并排尿困难。(189)

阳明病,如果能够进食,叫作中风;不能进食,叫作中寒。(190)

阳明病,如果是属于中寒的,就会出现不能进食,小便不利,手足连续汗出等症状,这也是将要形成固瘕证的表现,(固瘕证)大便多是初段干硬,后段稀溏。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胃肠虚寒,不能消化泌别水谷的缘故。(191)

阳明病,起初尚有食欲,小便反而不利,大便尚自调和,患者骨节疼痛,翕翕然像是要发热的样子,如果忽然狂躁不安,并伴见周身连续汗出,病症随之解除,这是水湿邪气不胜#-666aa;体的水谷精气,于是就随汗排出了体外,脉来紧健有力的,病症就会痊愈了。(192)

阳明病将要痊愈的时间,是从下午三时至下午九时之间。(193)

阳明病,不能进食,如果用攻泄里热的方法治疗,多会出现呃逆,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胃中虚寒的缘故。因为患者胃气本来就虚寒,因此用攻泄里热的方法治疗,就多会导致呃逆。(194)

阳明病,脉见迟象,进食不能过饱,过饱就会出现略有心烦,头晕目眩,必然伴有小便困难等症状,这些症状表示将要形成谷瘅。即使用泻下的方法,腹部胀满依然如旧。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脉迟的缘故。(195)

阳明病,按理应当多汗,反而没有汗,患者身上像有小虫在皮肤上爬行的感觉,这是因为阳明之气已长久虚衰的缘故。(196)

阳明病,(应该出汗)反而没有汗,但见小便通利,到第二、三天时,如果出现呕吐和咳嗽,手足厥冷的,多会苦于头痛。如果不咳不呕,手足也没有出现厥冷的,头就不会疼痛。(一种说法说冬阳明)(197)

阳明病,只头目眩晕不恶寒,就会出现能进食并见咳嗽,患者多会出现咽喉疼痛。如果不咳的,咽喉也就不疼痛。(一种说法说冬阳明)(198)

阳明病,没有汗,又见小便不利,心中懊憹的,多会见到全身发黄。(199)

阳明病,如果误用火疗,从而出现额头微微汗出,并见小便不利的,多会形成发黄。(200)

阳明病,脉见浮紧的,多会出现定时发热的证候;脉只见浮象的,多会出现盗汗。(201)

阳明病,口中干燥,但是只想用水漱口而并不愿意咽下的,这多会出现衄血。(202)

阳明病,原本就见自汗出,医生又峻猛发汗,病症已痊愈,只是还有轻微的烦热没有解除的,这多是因为大便干硬的缘故。因为津液被伤,胃肠干燥,所以才使大便干硬。应当询问小便每天几次,如果原来在一天内小便有三四次,现今一天只有两次,因此就可以预知,不久大便就可以解出来。现今小便次数减少,提示津液可以回还胃肠,所以能预知不用很久大便就通畅了。(203)

伤寒病,出现严重的呕吐,即使有阳明的脉证,也不可以使用攻下的方法。(204)

阳明病,心下自觉硬满的,不可以用攻下的方法治疗。攻下后,下利始终不止的,是死证,下利尚能停止的,可以痊愈。(205)

阳明病,满面通红,不可以用攻下的方法治疗,若误用攻下多会导致发热。如果又出现周身发黄的,小便也会不畅利。(206)

阳明病,不见呕吐和下利,而见心烦的,可用调胃承气汤。第一方。(207)

甘草 二两,炙 芒硝 半升 大黄 四两,用清纯的陈米酒洗

以上三味,切碎,用三升水,煮二味至留取一升,去掉药渣,加入芒硝,再放小火上煮一二开。趁温一次#-666hh;下,用来调和胃气。

阳明病,脉见迟象,证见汗出和不恶寒的,患者多数感到身体沉重,又见短气、腹中胀满和气喘,而且出现了潮热的,这提示表证已经解除,就可以攻里了,如果出现手足汗出连绵不断的,这是大便已经结硬的表现,应当用大承气汤治疗。如果汗出虽多,仍见轻度发热并伴有恶寒的,这是表证还没有解除,患者不发潮热,就不可以给#-666hh;承气汤。如果腹中十#-666dd;胀满、气滞不通的,可以给小承气汤,轻微调和一下胃气,不要使患者出现大泻下。大承气汤。第二方。(208)

大黄 四两,米酒洗 厚朴 半斤,炙,去皮 枳实 五枚,炙 芒硝 三#-666ff;

以上四味,用一斗水,先煮二味药物,煮至留取五升,去掉药渣,加入大黄,再煮至留取二升,去掉药渣,加入芒硝,再放到小火上煮一两开。#-666dd;两次温#-666hh;,出现泻下后,余下的药就不要再服了。

小承气汤方

大黄 四两 厚朴 二两,炙,去皮 枳实 三枚,大个的,炙

以上三味,用四升水,煮至留取一升二#-666ff;,去掉药渣。#-666dd;二次温服。第一次服汤药以后,应当出现大便,如果不大便的,就把药服完,如果大便已解的,就不要再服药了。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