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重要提示:文中可能涉及专业的中医知识,在没有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请勿按文实践(治疗)。
【白话文】
医师说:患者脉象微涩的,这是被医生误治所造成的病。误汗过多,又屡次泻下过多,使患者津血受伤,病症就会呈现先见恶寒,后才发热,而且持续发作,没有休止的时候。夏天炎热时,想穿暖厚的衣#-666hh;;冬季严寒时,却想裸露身体。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阳气衰微就会恶寒,阴气虚弱就会发热,这是医生误用汗法,使阳气被伤而衰微,又误用下法,使阴气被伤而虚弱的结果。五月的时候,阳气趋于体表,胃中自然虚寒,阳气内虚,不能祛散阴寒,所以想要穿暖厚的衣#-666hh;。十一月的时候,阳气聚藏内里,胃中自然烦热,因为阴气内弱,不能抵御里热,所以想要裸露身体。又因尺部脉见迟涩,所以知道是津血被伤。(216)
寸口三部脉都是浮大脉,医生反而用了泻下的方法,这是很大的错误。因为脉浮主病在气#-666dd;而血#-666dd;无邪,脉大主阳气浮于外而内里有寒,寒与气相迫,就会出现肠鸣。医生却不懂得这是里寒,反而叫患者饮冷水,使患者出大汗,冷水遇到里寒,冷与寒相#-666ff;,患者就会出现气机噎塞不通的证候。(217)
太阳病已三天,已经用过汗法,或者用过吐法,或者用过下法,或者用过温针,病症仍然不解除的,这就是坏病,给#-666hh;桂枝汤是不行的。应当审察现有的脉象证候,了解既往的误治病史,然后随证处治。(218)
脉象浮数的,按道理来说发汗以后病症就会痊愈。如果用了下法,患者出现身体沉重,心慌心悸的,就不能再发汗了,应当等待患者自行汗出后,病症就可以解除。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尺部脉见微象,这主里虚,须等到表里正气充实,津液自行调和,就会自然汗出而痊愈了。(219)
凡是疾病,如果发汗,或者涌吐,或者泻下,如果伤血、伤津液,只要阴阳能够自行趋于调和的,多会自行痊愈。(220)
大力泻下以后,反而又用汗法,这时出现小便不利的,是津液被伤的缘故。不要用利尿的方法去治疗小便不利,等到小便自行畅利时,必然自然痊愈。(221)
泻下以后,再发汗,多会出现寒战、脉象微细等证。之所以会这样,是由于表里阳气皆虚的缘故。(222)
本来应当发汗,反而使用下法,这就是错误的,如果先发汗,治疗就不算错。本来应当先泻下,反而使用汗法,这是错误的,如果先泻下,治疗就不算错。(223)
太阳病,先用下法而病不愈,就反用汗法,因此就造成了表里皆虚,以致使患者出现头目眩晕昏蒙。这种头目眩晕昏蒙的#-666aa;,汗出以后会自行痊愈。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汗出代表表气已经调和的缘故。表气已得到调和,然后再泻下。(224)
患病六七天,脉见迟而浮弱,证见恶风寒,手足温热。医生用过二三次泻下的方法,于是出现了不能饮食,胁下胀满疼痛,面目及周身发黄,颈项拘紧不柔和,小便困难等证的,如果给小柴胡汤,服药后多会感到大便下重。原本就有口渴而且饮水就呕吐的,服柴胡汤是不#-666ff;适的,这种患者进食后就会出现呃逆。(225)
太阳病两三天,不能安卧,只想起身,心下多见痞结,脉象微弱的,这是原本有寒饮的缘故。反而用下法治疗,如果泻下后下利能停止,多会形成结#-666ee;证。下利没能停止的,到第四天又泻下,这就会形成协热下利的证候。(226)
太阳病,误用下法后,患者脉促,又没有出现结#-666ee;证的,这是病症将要解除的表现。出现浮脉的,多会形成结#-666ee;。出现紧脉的,多会见咽喉疼痛。出现弦脉的,多会出现两胁拘急。出现细数之脉的,头痛不止。脉象沉紧的,多想呕吐。脉象沉滑的,主发热并伴下利。脉象浮滑的,多会下血。(227)
太阳少阳并病,反而用了下法,结果形成了结胸证,证见心下坚硬,下利不止,汤水不能下咽等症状,患者还会感到心烦。(228)
脉见浮和紧,反而用下法治疗,使浮紧脉变为沉紧脉,提示表邪已乘虚入里,于是就形成了痞证。痞证的特点是,按压心下部位,感觉是柔软的,这说明此证只不过是气的痞结罢了。(229)
伤寒病,用过涌吐、泻下和发汗以后,出现了虚烦不安,脉搏十#-666dd;微弱的症状,在八九天时,又出现自觉心下痞满而硬,胁下疼痛,逆气上冲咽喉,头目眩晕昏蒙,经脉跳动不宁等证的,如果日久不愈,就可能会发展成为痿证。(230)
阳明病,尚能进食,泻下后病症没有解除,患者反而出现了不能进食的症状,如果再用攻泄里热的方法治疗,患者多会出现呃逆。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胃中虚寒的缘故。因为患者本来就虚弱,所以用攻泄里热的方法治疗,就多会导致呃逆。(231)
阳明病,脉见迟象,进食不能过饱,过饱就会出现轻度心烦,头晕目眩,并多见小便困难等证,这是将要形成谷疸的表现。即使泻下,腹部胀满也会依然如旧。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脉迟的缘故。(232)
阳气旺盛的病症多见发热,如用下法治疗,就会导致大便干硬。对汗出很多的患者,再去大力发汗,也会导致大便干硬。(233)
太阳病,脉象表现为寸脉缓关脉浮尺脉弱,患者证见发热汗出,又恶寒,不呕吐,只觉心下痞满的,这是因为医生用过泻下法的缘故。(234)
太阴病的主要证候是,腹中胀满和呕吐,饮食不下,自行下利而且越来越重,腹中时有疼痛。如果用泻下的方法治疗,多会造成胸下痞结硬满的证候。(235)
伤寒病,经过大吐大下以后,正气极其虚弱,又施行了发大汗的方法,患者表气仍有郁遏,于是又给患者饮大量的水,试图用这一方法再发汗,因而就导致了呃逆。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胃中寒冷的缘故。(236)
经过呕吐和下利、发汗以后,脉象已经平和,只是有轻微心烦的,这是因为疾病刚好,胃气还较虚弱,不能正常消化食物的缘故。(237)
太阳病,医生发过汗后,仍有发热恶寒,就又用下法治疗,以致出现心下痞满,这时表里之气皆虚,阴阳二气俱衰,阳分表证已除,邪气尽陷内里。反加烧针治疗,因而导致胸中烦闷,如果又见面色青黄,肌肤瞤动的,就难以治疗了。现今面色微微发黄,手足尚温暖的,容易治愈。(238)
太阳病,患病已经八九天,像疟疾那样,发热恶寒阵发发作,一天发作两三次,而且发热较重,恶寒较轻,患者不呕吐,大便尚正常。如果脉来较前略微和缓的,是病症将要痊愈的表现;如果脉微并出现恶寒较重的,是内外阳气皆虚,不可以再用发汗、泻下、涌吐的方法治疗了。如果发热时面部出现潮红的颜色的,是邪气还没有解除,因为患者没有能够出一点小汗,身体必然会感到瘙痒,属于桂枝麻黄各半汤的适应证。第一方。(239)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