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伤寒论》 > 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 第2节

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第2节

桂枝 一两十六铢 芍药 一两 生姜 一两,切片 甘草 一两,炙 麻黄 一两,去节 大枣 四枚,掰开 杏仁 二十四个,汤水浸泡,去掉皮尖和两瓣未分开的

以上七味,用五升水,先煮麻黄一二开,去掉药液上的浮沫,加入其他药物,煮至留取一升八#-666ff;,去掉药渣。温服六合。旧本原为,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合并到一起为六合,一次服下。

服桂枝汤,或者用下法以后,仍有头痛、项部拘紧不柔和,翕翕发热,无汗,心下胀满并轻微疼痛,小便不利等证的,属于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适应证。第二方。(240)

芍药 三两 甘草 二两,炙 生姜 三两,切片 白术 三两 茯苓 三两 大枣 十二枚,掰开

以上六味,用八升水,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温服一升。小便畅利病症就会痊愈。旧本原为,桂枝汤现今去掉桂枝,加入茯苓、白术。

太阳病,先用发汗的方法,病症没有解除,再改用下法,脉见浮象的,患者仍不会痊愈。脉浮主邪在外表,却使用下法,所以就使病症不能痊愈。现在脉见浮象,因此是邪在外表,应当使用解表的方法才会痊愈,适合用桂枝汤。第三方。(241)

桂枝 三两,去皮 芍药 三两 生姜 三两 , 切 甘草 二两,炙 大枣 十二枚,掰

以上五味,用七升水,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温服一升。服药后片刻,喝热稀粥一升,用来协助药力的发挥,发微汗。

泻下以后,再发汗,出现白天烦躁不能闭目静息,夜间安静等症状,不呕吐,口不渴,又没有表证,脉见沉微,身上又没有大热外浮的,属于干姜附子汤的适应证。第四方。(242)

干姜 一两 附子 一枚,生用,去皮,破成八片

以上二味,用三升水,煮至留取一升,去掉药渣。一次服完。

伤寒病,或者涌吐,或者泻下以后,出现心下气逆胀满,自觉有气上冲胸膈,起身行动就感到头晕目眩,脉象沉紧等证。这种证候如果使用发汗的方法治疗,就会伤动经络之气,出现身体震颤动摇不定的表现。属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的适应证。第五方。(243)

茯苓 四两 桂枝 三两,去皮 白术 二两 甘草 二两,炙

以上四味,用六升水,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分三次温服。

经过发汗或者泻下以后,病症仍然不解除,出现烦躁的,属于茯苓四逆汤的适应证。第六方。(244)

茯苓 四两 #-666aa;参 一两 附子 一枚,生用,去皮,破成八片 甘草 二两,炙 干姜 一两半

以上五味,用五升水,煮至留取二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七合,一天服三次。

发汗、涌吐、泻下以后,证见虚烦不得入睡,如果严重的,多会辗转反复,心中烦闷难耐,即所谓反复颠倒,心中懊憹,属于栀子豉汤的适应证。如果兼见少气的,用栀子甘草豉汤;如果兼见呕吐的,用栀子生姜豉汤。第七。(245)

肥栀子 十四枚,掰开 香豉 四合,薄布包裹

以上二味,用四升水,先煮栀子,剩二升半药液时,加入香豉,煮至留取一升半,去掉药渣。分作二服,每次温服一服。药后出现吐的,就停服下次的药。

栀子甘草豉汤方

肥栀子 十四个,掰开 甘草 二两,炙 香豉 四合,薄布包裹

以上三味,用四升水,先煮二味,留取二升半,加入香豉,煮至留取一升半,去掉药渣。分作二服,每次温服一服。药后出现吐的,停服下次的药。

栀子生姜豉汤方

肥栀子 十四个,掰开 生姜 五两,切片 香豉 四合,薄布包裹

以上三味,用四升水,先煮二味,留取二升半,加入香豉,煮至留取一升半,去掉药渣。分作二服,每次温服一服。药后出现吐的,停服下次的药。

发汗,或者泻下以后,出现心烦发热和胸中有窒闷堵塞感觉的,属于栀子豉汤的适应证。第八方。用前面第一方。(246)

太阳病,邪气离开太阳本经已十多天,出现了心下郁闷不舒,想要呕吐和胸中疼痛的病症,大便反而溏薄,腹部轻度胀满,精#-666nn;抑郁,心中烦闷。在这以前,如果用过大吐、大下的,可以给调胃承气汤。如果不是这样的,就不可以给了。只是想呕吐,胸中疼痛,大便轻度溏薄的,这不是柴胡汤证。因为有呕吐一证,所以才知道这是用过大吐大下所造成的。调胃承气汤。第九方。(247)

大黄 四两,用清纯的陈米酒洗 甘草 二两,炙 芒硝 半升

以上三味,用三升水,煮至留取一升,去掉药渣,加入芒硝,再放到火上煮开。一次服完。

太阳病,重用了汗法后又泻下,出现五六天不大便,舌上干燥和口渴,下午三至五时前后有轻度的潮热,从心下到少腹硬满疼痛不能近前触摸等,属大陷胸汤的适应证。第十方。(248)

大黄 六两,去皮,米酒洗 芒硝 一升 甘遂末 一钱匕

以上三味,用六升水,煮大黄至留取二升,去掉药渣,加入芒硝,煮两个开,加入甘遂末。每次温服一升。出现畅快的泻下作用后,就停药。

伤寒病五六天,已经发过汗,并又用过下法,出现胸胁胀满,轻度痞结,小便不利,口渴,不呕吐,只是头部出汗,往来寒热、心烦等,这是病症没有解除的表现,属于柴胡桂枝干姜汤的适应证。第十一方。(249)

柴胡 半斤 桂枝 三两,去皮 干姜 二两 栝楼根 四两 黄芩 三两 甘草 二两,炙 牡蛎 二两,煅

以上七味,用一斗二升水,煮至留取六升,去掉药渣,再加热浓缩至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天服三次。第一次服药后,会感到轻微心烦,再服后出现汗出,病症就会痊愈。

伤寒病,经过发汗或涌吐或泻下等方法治疗,表证解除后,出现自觉心下痞满而硬,嗳气不缓解,属旋覆代赭汤的适应证。第十二方。(250)

旋覆花 三两 #-666aa;参 三两 生姜 五两 代赭石 一两 甘草 三两,炙 半夏 半升,洗 大枣 十二枚,掰开

以上七味,用一斗水,煮至留取六升,去掉药渣,再加热浓缩至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天服三次。

伤寒病,大泻下以后,又发汗,出现心下痞满,恶寒等,是表证还没有解除,不可直接治痞证,应当先解表。表证解除以后,才可以治痞。解表适合用桂枝汤,照前方用;治痞适合用大黄黄连泻心汤。第十三方。(251)

大黄 二两,米酒洗 黄连 一两

以上二味,用二升正开的水浸泡片刻,绞去药渣。分两次温服。有黄芩,见第四卷中。

伤寒病,或涌吐,或泻下以后,七八天病不解除,邪热结滞在里,表里内外皆热,证见常常怕风怕冷,口渴得很厉害,舌头干燥并且心烦,想喝很多水,属于白虎加人参汤证。第十四。(252)

知母 六两 石膏 一斤,打碎 甘草 二两,炙 粳米 六合 人参 三两

以上五味,用一斗水,煮至粳米熟透时药汤即成,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天服三次。

伤寒病,或者涌吐,或者泻下以后,病症没有解除,证见五六天不大便,以至一直到十多天仍不大便,下午三点到五点发潮热,不恶寒,自言自语好像见鬼的样子。如果更严重的,发病时就会出现#-666nn;志昏蒙,不知人事,循衣摸床,惊惕不安,轻度喘息,两眼直视,脉见弦象的,还有治愈的希望;脉见涩象的,就属于死证了。病轻的,只见发热和谵语,属大承气汤的适应证。第十五。(253)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

下一篇:伤寒论后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