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东次二经之首,自空桑之山至于山,凡十七山,六千六百四十里。其神状皆兽身人面载觡。其祠:毛用一鸡祈,婴用一璧,瘗。原文解释
【原文】
4.31 凡东次二经之首,自空桑之山至于山,凡十七山,六千六百四十里。其神状皆兽身人面载1载:同“戴”。觡(ɡé):有蹄兽类的骨质实心的角。 觡。其祠:毛
2毛:祭祀用的带毛的动物。 用一鸡祈,婴
3婴:颈上的饰物。璧:平圆形中间有孔的玉。用一璧,瘗。
阅读辅助提示:原文中出现的
为对应字词的注释内容,可以点击直接查看注释信息。

【翻译】
总计东次二经中的山,自首座山空桑山起到山止,总#-666cc;有十七座山,距离为六千六百四十里。诸山山#-666nn;的形状都是兽身#-666aa;面,头上的角与麋鹿的角一样。祭祀山#-666nn;的仪式为:用一只鸡作为祭祀用的有毛动物(即祭品)进行祈祷,用一块玉璧作为系在山#-666nn;颈部的饰物,祭祀完毕后将其埋入地下。
原文 | 翻译 |
4.31 凡东次二经之首,自空桑之山至于山,凡十七山,六千六百四十里。其神状皆兽身人面载觡。其祠:毛用一鸡祈,婴用一璧,瘗。 | 总计东次二经中的山,自首座山空桑山起到山止,总#-666cc;有十七座山,距离为六千六百四十里。诸山山#-666nn;的形状都是兽身#-666aa;面,头上的角与麋鹿的角一样。祭祀山#-666nn;的仪式为:用一只鸡作为祭祀用的有毛动物(即祭品)进行祈祷,用一块玉璧作为系在山#-666nn;颈部的饰物,祭祀完毕后将其埋入地下。 |
【原文注释】
〔1〕载:同“戴”。觡(ɡé):有蹄兽类的骨质实心的角。
〔2〕毛:祭祀用的带毛的动物。
〔3〕婴:颈上的饰物。璧:平圆形中间有孔的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