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第四卷 东山经
《东山经》包括《东山一经》、《东次二经》、《东次三经》、《东次四经》四篇,记载了主要位于中国东部的一系列山,以及发源于这些山的河流和在这些山上生长的植物、动物及其形状、特点,出产的矿物,还有掌管这些山的山神的形状、祭祀这些山神的方法(东次四经除外)等。《东山经》共记载了四十六座山,除了极少数山,绝大部分山的具体位置都难以考定,但它们大致位于今山东、安徽、江苏、河北境内及东部海域中。
东山一经
东山经之首,曰樕[朱{虫虫}(上下)]之山,北临乾昧。食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海。其中多鳙鳙之鱼,其状如犁牛,其音如彘鸣。原文与解释 »
又南三百里,曰独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美石。末涂之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沔,其中多鯈?,其状如黄蛇,鱼翼,出入有光,见则其邑大旱。原文与解释 »
又南三百里,曰泰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有兽焉,其状如豚而有珠,名曰狪狪,其鸣自。环水出焉,东流注于江,其中多水玉。原文与解释 »
凡东山经之首,自樕鼄之山以至于竹山,凡十二山,三千六百里。其神状皆人身龙首。祠:毛用一犬祈,[耳申(左右)]用鱼。原文与解释 »
东次二经
东次二经之首,曰空桑之山,北临食水,东望沮吴,南望沙陵,西望湣泽。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虎文,其音如钦,其名曰軨軨,其鸣自叫,见则天下大水。原文与解释 »
又南三百八十里,曰葛山之首,无草木。澧水出焉,东流注于余泽,其中多珠蟞鱼,其状如肺而有四目,六足,有珠,其味酸甘,食之无疠。原文与解释 »
又南三百八十里,日余峨之山,其上多梓楠,其下多荆芑。杂余之水出焉,东流注于黄水。有兽焉,其状如菟而鸟喙,鸱目蛇尾,见人则眠,名曰犰狳,其鸣自,见则螽、蝗为败。原文与解释 »
又南三百里,曰卢其之山,无草木,多沙石。沙水出焉,南流注于涔水,其中多鵹鹕,其状如鸳鸯而人足,其鸣自,见则其国多土功。原文与解释 »
又南五百里,曰凫丽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箴石。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九首、虎爪,名曰蠪侄,其音如婴儿,是食人。?原文与解释 »
又南五百里,曰?山,南临?水,东望湖泽。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羊目、四角、牛尾,其音如嗥狗,其名曰峳峳,见则其国多狡客。有鸟焉,其状如凫而鼠尾,善登木,其名曰絜钩,见则其国多疫。原文与解释 »
凡东次二经之首,自空桑之山至于山,凡十七山,六千六百四十里。其神状皆兽身人面载觡。其祠:毛用一鸡祈,婴用一璧,瘗。原文与解释 »
东次三经
又东次三经之首,曰尸胡之山,北望又东次三经之首,曰尸胡之山,北望[歹羊(左右)]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棘。有兽焉,其状如麋而鱼目,名曰妴胡,其鸣自詨。原文与解释 »
又南水行七百里,曰孟子之山,其木多梓桐,多桃李,其草多菌蒲,其兽多麋鹿。是山也,广员百里。其上有水出焉,名曰碧阳,其中多鳣鲔。原文与解释 »
凡东次三经之首,自尸胡之山至于无皋之山,凡九山,六千九百里。其神状皆人身而羊角。其祠:用一牡羊,米用黍。是神也,见则风雨水为败。原文与解释 »
东次四经
又东南三百里,曰女烝之山,其上无草木。石膏水出焉,而西注于鬲水,其中多薄鱼,其状如鳣鱼而一目,其音如欧,见则天下大旱。原文与解释 »
又东南二百里,曰钦山,多金玉而无石。师水出焉,而北流注于皋泽,其中多鱃鱼,多文贝。有兽焉,其状如豚而有牙,其名曰当康,其鸣自,见则天下大穰。原文与解释 »
又东南二百里,曰子桐之山。子桐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余如之泽。其中多?鱼,其状如鱼而鸟翼,出入有光,其音如鸳鸯,见则天下大旱。原文与解释 »
又东北二百里,曰剡山,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彘而人面,黄身而赤尾,其名曰合窳,其音如婴儿,是兽也,食人,亦食虫蛇,见则天下大水。原文与解释 »
又东二百里,曰太山,上多金玉、桢木。有兽焉,其状如牛而白首,一目而蛇尾,其名曰蜚,行水则竭,行草则死,见则天下大疫。钩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涝水,其中多鱃鱼。原文与解释 »